劉青云
初中階段,語文閱讀不僅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還影響著其他科目的學習進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日常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學生在閱讀課堂上還能夠認識形形色色的人,人物的經歷也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有必要重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課堂教學中師生缺少有效溝通互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應該注重與學生的溝通,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師生的互動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更重要的是有效交流,教師在課堂中起引導作用,激發學生思考。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取“一言堂”的方式,將自己認為有用的閱讀知識點一股腦地傳授給學生,絲毫沒有考慮學生能否接受,也不管這些知識點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當前的閱讀學習需求。教師沒有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動,也沒有從學生需求出發去挖掘新的教學模式。雖然教師意識到聯系實際生活開展教學的重要性,但學生并沒有形成聯系實際生活的意識,這也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溝通較少導致的。
(二)教師采取的閱讀教學模式單一,只看重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忽視了對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培養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學校愈發重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但實際上,很多教師受教學壓力的影響,并不愿意去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這就導致當前初中閱讀教學依舊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很少對學生進行引導式教學,授課重點依舊放在考試考核的內容上,對于那些不考核的內容,教師會選擇性忽視。這種片面的、單一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阻礙了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在綜合復習閱讀知識時,學生會遇到瓶頸,會出現對已學知識的模糊混淆與學習效率的降低,尤其初三學生表現最為明顯
初三是整個初中階段最關鍵的一年,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初三語文也開始進入全面復習階段,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在閱讀方法、閱讀能力等方面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綜合性的復習讓學生意識到很多閱讀知識都掌握得模棱兩可,陷入閱讀學習的瓶頸之中,導致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降低等問題。
(四)不論教師還是學生,他們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不僅僅依賴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要靠課外閱讀的日積月累,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沒有過多地向學生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雖然會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作業,但是由于教師缺少對學生閱讀完成情況的評價,學生在完成課外閱讀作業時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甚至有些教師并沒有給學生規定閱讀清單,教師這種松懈的態度自然會影響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的課后作業較多,很少能騰出時間來開展閱讀。有些學生雖然會進行閱讀,但是屬于囫圇吞棗,并沒有達到閱讀的效果。
(五)學生對閱讀缺少興趣
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科缺少學習興趣,尤其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認為語文成績不好提高,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因此他們會選擇在數學、物理這些容易提分的科目上多加努力,從而喪失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而閱讀是很耗費時間的一項任務,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很難耐下性子去開展閱讀。由于對閱讀缺少興趣,學生也就很少在閱讀課堂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很少參與教師組織的閱讀活動。
(六)初中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這需要長時間的積淀。由于小學階段教師的不重視以及學生家長忽略引導,學生很難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較差的閱讀習慣自然會影響閱讀教學質量,在課堂上學生會由于沒有進行高效閱讀而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步驟。很多學生缺少主動閱讀的習慣,并不會主動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在閱讀時往往采取默讀的方式,閱讀效率較低,沒有略讀、精讀與細讀的意識,也未能獲得高效閱讀的方法。
(七)初中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能力、閱讀素養有待提高
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過分看重成績,但是常常忽視學生的綜合發展;經驗欠缺的年輕語文教師更能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但是缺乏經驗,實踐性較弱,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教學需求。不論是年輕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的閱讀素養都有待提高,受工作壓力的影響,教師并沒有過多的時間堅持閱讀,沒有給學生起到一個好的表率。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優化提問方式,提高互動質量
問題可以促進師生溝通,有效、高質量的問題能夠提高師生溝通的質量,因此教師有必要去思考如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以實現高質量的互動。
1.教師需要構思問題,確保提問有效
在閱讀課堂開始之初,教師可以選擇提出一些容易的問題,確保班級每一位學生都能答上來,這能夠提高學生接下來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對學生是一種正向潛意識的激勵。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則需要去時刻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及時調整問題難度。那如何判斷是不是一個好問題呢?對于那些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意味著難度較低,在課堂中提問的意義不大;對于那些大部分學生經過思考都沒辦法回答出來的問題則難度過高,超過了大部分學生的能力范圍,教師需要適當降低難度。一個好的問題應該是不僅能夠引起學生思考,還能對學生形成正向激勵,讓學生去充分展現其掌握的知識。
2.教師要巧妙利用連環發問
問題情境教學模式能夠激起學生思考,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還要注意問題的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思考,掌握思考問題的邏輯與方式。
3.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上學生的問題而臨時生成個性化問題,確保與學生之間實現高質量互動
教師要在課堂上及時解答學生疑惑,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靈活應變的能力,根據學生的提問及時給出答案,并能夠按照學生的思路去進行擴充式提問,以實現課堂教學的繼續推進。
(二)改變閱讀教學思維
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單單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的閱讀理論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方式,讓學生具備閱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授課思維,從培養學生閱讀思維角度出發去構建教學內容。
1.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批判性思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接受知識,還要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問,這就需要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但實際上,很多初中生受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已經逐漸喪失質疑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心思,在授課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提問來刺激學生思考,去慢慢開發學生的思維并建立起學生的思維方式。
2.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發散性思維
語文閱讀的學習并不是死板的,不論是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還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對學生發散性思維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教師有必要去刻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可以在設定好一個核心主題的基礎之上盡可能多地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答案。如在學習《孔乙己》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你對孔乙己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的問題,并在課堂上開啟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帶領學生不斷解決開放性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意識到答案可以是多樣化的,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也能夠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3.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特點,鼓勵個性閱讀
教師要做的是轉變已有教學觀念,將閱讀教學課堂真正交給學生,給學生創造可以自由閱讀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可以獨立探索,享受閱讀的樂趣。對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在閱讀完之后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這與學生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等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對閱讀的差異化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教師可以深入探究為何學生在閱讀之后會產生這種想法。這種深層次剖析會幫助教師更清晰地認識每一位學生,從而更好地引導、教育學生。
(三)幫助初三學生突破閱讀學習的瓶頸
初三學生閱讀學習的瓶頸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有責任正確引導學生突破瓶頸。
1.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考壓力,將壓力轉變為學習的動力
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很多初三學生的心態會發生一些變化,也會出現急躁等情緒,這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1)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中考并不可怕,幫助學生舒緩緊張的情緒,還要教給學生合理分配各科的復習時間。這不僅需要教師的耐心指導,還需要學生配合教師,思考自己的實際情況并制訂出合理的復習計劃。(2)教師要給學生做好心理建設,讓他們意識到語文閱讀的重要性。語文閱讀不單單會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閱讀能力還會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閱讀的看法,讓學生將閱讀擺在一個合適的位置。
2.教師要優化創新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文本類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如針對議論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討論議論文的話題,形成自己的一個認識,再讓學生去閱讀,這種帶著問題去閱讀的方式更能幫助學生快速找到論點、論證與論據,這有助于學生掌握議論文學習的技巧;針對小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感受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描寫的意義;針對文言文,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文言文基礎知識儲備,讓學生先去讀懂再談分析。
(四)提高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
課外閱讀也是整個閱讀教學的必要一環。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有必要提前給學生篩選出適合的讀物,并在閱讀課堂上給學生進行課后閱讀的指導,慢慢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不能完全照搬語文教學大綱給出的細則,而要綜合考量本班學生的閱讀情況,給學生推薦最適合的書單。另外,教師給學生推薦書單時不能只是拘泥于某一個類型,各個類別都要讓學生涉獵,這樣才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樂趣。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欲望,教師可以采取課堂內外聯動教學的方式,通過讓學生愛上某一類課堂閱讀素材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相似的文章。為了督促學生閱讀,教師可以通過讀書分享會、親子共讀等方式來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
(五)多手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很多初中生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加上初中閱讀文本篇幅較長,很多學生耐不住性子一下子讀完,這時閱讀興趣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恰當的手段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巧妙構思課堂導入環節,通過講故事、提問題、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在課中,教師可以采取對比閱讀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并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文章寫作手法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在閱讀課堂結尾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總結帶領學生快速回顧一遍篇章內容,重溫一遍閱讀的樂趣;在課堂結尾,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改寫或續寫故事等任務讓學生重新閱讀篇章,并深入理解篇章思想。從讀到寫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鍛煉,更是一個提高,教師要敢于在閱讀課堂引入這一模式,實現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結合。
參考文獻:
[1]顧春霞.農村初中學生深度閱讀能力培養探索[J].語文天地,2018(11):46.
[2]沈在連.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的三維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8(29):16.
[3]袁小莉.加強初中語文的“深度閱讀”教學[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8(2):67.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潭縣第一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