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強
農村經濟是我國現代化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為了促進農村經濟在新時期下的穩定進步,要以鄉村振興為主要的背景,為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指明正確的方向。要調整農村本身的生產要素,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凸顯鄉村振興在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需要與時代發展齊頭并進。我們要明確創新發展的路徑,逐漸優化當前的發展模式,從而使農村經濟煥發新的活力。尤其是在農村經濟現代化過程中,要以鄉村振興為主,把握市場發展方向,整合不同的生產要素,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促進農村經濟在新時期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融合發展不足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需要加強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從而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當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存在著產業融合發展不足的問題。產業經濟需要依托于先進的技術模式和資本等要素的支持,構建起一體化的發展體系,但是在當前的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由于受到不同利益體的影響,各個生產要素存在流動緩慢的問題。另外,在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也沒有加強對鄉村振興的深入融合,農民增收緩慢。在原有生產模式中,土地生產模式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更新和升級,存在著大量土地資源浪費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會限制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還會導致各種生產要素無法科學地利用。
(二)協調管理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重視“三農”問題,特別是針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現階段,為了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從宏觀調控方面給予農村地區價格保護等政策的支持。當前,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還存在農業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相互融合得不夠,加上農村經濟發展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導致分配機制不完善。一部分生產者為了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權益。生產模式的形式化以及盲目化,使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在逐漸降低,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三)勞動力結構失衡
農村經濟的經營管理離不開勞動力。從現實情況來看,卻出現了勞動力結構失衡的問題。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失。城鄉勞動力資源分配不均衡,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城市勞動力資源過剩,農村勞動力資源嚴重緊缺的現狀,對鄉村產業的振興造成了不利的負面影響。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過程中,農民的就業問題一直是難點。隨著低端產業逐漸被淘汰,農民進城務工的壓力也在逐漸地增加,這部分農民返鄉創業的難度也較高。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工業產業和農業產業并沒有形成良性互動,沒有實現相互融合,不利于城鎮化的進行。因此,需要根據農村勞動力的特點,加快現代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構建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體系,從而使城鄉協同發展。
(四)農業經營主體角色功能不標準
農業經營主體決策功能不標準,也是當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后工業時代背景下,工業投資效益的規律逐漸地凸顯,農村勞動力由過剩轉向短缺已經成為重要的拐點。人們對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關注度的提高,使農業成為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主要項目。例如在農村中出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但是,在不同經濟主體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利益和角色定位偏差的情況,對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例如存在著專業合作功能被虛化的問題。農業合作社成為非營利性的中介組織,并沒有充分發揮本身的主體作用。一部分農民并不了解專業合作社本身的功能,也沒有轉變以往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著資金和技術嚴重缺失的問題。甚至出現了產品附加值逐漸變弱,人才吸引力較低,使科技成果轉換停滯,無法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相互銜接,導致農業經濟惡性循環。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的策略
(一)優化勞動力資源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政府部門需要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創新新型農民塑造體系,釋放農村人力資本的存量,滿足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從而使農業經濟發展走上時代的快車道。在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滿足勞動力配置標準,還要從勞動力的生存以及安定入手,逐漸地提高勞動力本身的存在感以及獲得感。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調整現有的教育培訓發展規劃,提高農民的學習積極性,為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
首先,在產業布局方面需要加強對社會保障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的重視程度。通過多元經濟主體的籌措,為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還需要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落實一體化的工作思維,推進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從而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符合預期。
其次,建立長效化的發展機制,通過輻射帶動的方式逐漸地實現產業模式的調整。還要加強對城鎮化的深入分析,解決農村人口的失業和養老問題,縮小和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為后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統籌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方向,使城鄉發展的速度能夠和勞動力要素相互協調,使農村經濟發展活力能夠有效地增強。
再者,加強對農民職業化的培訓與引導。按照農民職業化的發展要求做出針對性的指導和引導,使農民樹立起新型的發展觀念,轉變以往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在針對家庭農場和農村合作社的扶持中,要重視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進一步激活農村的發展活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提高農村的整體發展水平和農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推動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和農村發展結構保持基本平衡,逐漸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
(二)構建新型農業合作關系
調動經營主體之間建立良好的分工合作關系,符合利益互補的原則,這也會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在實際工作中,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相互合作。還要構建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健全農業專業合作社培育體系。農業專業合作社是連接農民和市場的重要載體,組織性較強,專業性較強,包含的領域非常寬泛,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充分地利用農業專業合作社本身的優勢,健全機制,引領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使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
要構建由政府引導的新型農業合作關系,將農戶和企業融入其中。要建立針對性較強的體制模式,將產業要素和利益結構相互融合,搭建共享的制衡機制,以現代化農業產業為主要的聯合體,實現各個要素之間的平等交換,以此來擴大當前的產業發展模式。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順應農業規模化生產的需求,還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有效對接,逐漸地提高分配本身的積極性,使整體農業發展效率符合預期。例如,安徽省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實現了各經營主體的高效組合,根據各個經營主體的發展特點,以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為主要原則,實現了新型的產業聚集模式。這個模式將分工合作作為主要的基礎,符合標準化以及精細化的服務模式。充分地發揮了產業經營規模本身的作用,實現了經濟和生態之間的有效融合。
(三)深化財政支農體制改革
為了使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能夠得到全面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按照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深化財政支農體制的改革。要逐漸優化當前的工作模式,解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中的資金難題。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的良性互動,將資金真正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要將效率和公平相互融合,推動現代化農業經濟的發展。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對體制模式的建設,達到穩定市場的效果。同時,還要治理農村環境引導綠色農業的發展。其次,在后續的工作中需要站在現代化農業體系建設的高度,調整現有的規劃,整合不同的農業資源,逐漸擴大農業的生產規模。
深化財政支農體制改革,還要按照分工明確以及排查監督和協同作戰的要求,精準地完成財政支農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另外,還要擴展當前的農業發展體系,搭建一體化的工作模式。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豐富的工作經驗,防止形式主義的出現,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要抓住新時代的發展機遇。發展農村經濟,必須提高對經濟經營管理的重視程度,要超越以往的發展層次。只有深化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尤其是要激活農業供給側的活力,激發農民的創造力,才能形成更加完善而科學的體制運作機制,與鄉村振興的大目標相互匹配,使農業經濟朝著現代化和標準化的目標不斷前行,提升農村經濟的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