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軍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東渚實驗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161)
“誠”文化指的是學校在“立德樹人”大背景下,通過五育并舉,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文化樣態.“誠”可以理解為忠誠、坦誠、守誠、志誠和精誠等.課堂是學習和育人的主要場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埋下“誠”的種子,讓課堂煥發新的光彩,筆者以小學數學課堂為例,談談“誠”文化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建構、實踐與思考.
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教師育人的主場,“誠”文化背景下課堂教學實踐,要忠誠于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我們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黨和國家之需,課堂承擔著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主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新時代的課堂踐行和落實“雙減”政策,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努力做到“減負增效”.
“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將回歸教育本質,從單一向多元轉型、從離散向整合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方法,倡導多元評價.尊重學習規律,找準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踮起腳、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體會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動力.幫助學生經歷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積點成線,集線成面,積面為體,建構螺旋上升知識體系.
“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將提倡適應學生發展的順序性和差異性,關注個體差異,通過課堂提問,作業設計等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立足一個“真”字,找準學生的真實起點,經歷學習的真實過程,讓學習真實發生,從而促進學生真實成長.這樣的課堂,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師生的交互活動,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帶領學生研究真實的問題,和學生一道進行實踐,幫助和引導學生探索真實發現,數學課堂再也不是簡單地講與練,不再是滿堂灌,而是師生互動、生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共同體.
“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主張創設真情境.所謂真情境,是指學生真實參與的,或者耳熟能詳的生活情境,把生活資源融入數學學習之中,把靜態、單一的數學知識情境化、生活化,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起來,讓課堂更具有生活情趣,拉進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習過程更加親切自然.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折線統計圖時,就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圍繞買手機、手機使用不當引發的問題(近視、睡眠不足等),為改變當下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過重的校外培訓負擔而出臺的“雙減”政策,進行學習、分析和研究.第一環節是準備買手機,華為和蘋果到底選擇哪個品牌,引發學生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需要,進而對數據(手機的銷量)進行分析,從銷量的變化中,分析原因,做出選擇;第二環節,手機的不當使用帶來了近視,從2016-2020的近視變化中,進行數據分析,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三環節,這位老師上這節課時,恰逢“雙減”政策的出臺,讓學生通過感受學生近視率的上升、睡眠時間的逐漸下降甚至嚴重不足、作業量的不斷增加、校外輔導的重重負擔,體會到“雙減”政策的出臺正逢其時,進而感受在生活中數據處處存在.在做出決策之前,我們要學會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從而做出科學的決策,至于政策的實施效果如何,還要用數據來說話,讓學生感受到數據的無限力量,為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奠定了實踐基礎.與此同時,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尤其是談到華為手機銷量下降是因為“芯片”問題時,有位學生講到“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努力學習,芯片制造將不是問題”時的“志誠”之心,還有學生在分析近視問題時,以自我為對象進行剖析的“坦誠”之情,也有合作交流時的“精誠”之意.
真實情境的創設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的要求,孫曉天、張丹老師主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課例式解讀》中,不止十次談及創設真實情境的意義和價值,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記得當天上課結束,一位學生就走到上課老師面前,仔仔細細地觀察了老師的手機,發現老師的手機真壞了,不禁感慨,“原來老師真是要換手機了.”于是奔走相告,全班一片嘩然,圍向老師看個究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真實情境的渴求.
“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亟需要提出和解決一個真實的問題.這樣,才有利于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的動力,促進學生真正學習.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學期“條形統計圖”一課時,開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今天下午的活動課上,老師想放一部電影給大家看,你們覺得放哪一部比較好呢?
生:眾說紛紜.
師:你說放你的,他說放他的,總不見得這節課就彼此介紹自己喜歡的電影了吧.有什么好辦法幫助老師做決定呢?
生:投票.
師:你們覺得該如何投票呢?如果老師想一眼看出結果,該怎么辦呢?
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一番討論之后,學生出現了多種方法,有用統計表統計的,有畫條形統計圖統計的.教師對統計表和統計圖進行相關介紹之后,讓學生對比,哪種描述數據的方式更能一眼看出結果,學生都認為是條形統計圖,接下來的教學也順理成章,最后教師十分有心地達成了學生的心愿,下午活動課播放了孩子們最喜歡的電影.
真問題,我覺得除了可以是上述這樣真實發生的問題,還可以是學生心中真正存在的問題,或者是已經存在很久的問題,可以是障礙點問題,也可以是總領思考的問題.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單元復習課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前階段,我們一起學習了“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你有什么收獲呢?
生1:我知道了余數要比除數小.
生2:我知道了要從高位開始除起.
生3:我知道了除到哪一位商就要寫在那一位的上面.
師:看來同學們這一單元學習得非常棒.還有什么問題嗎?
(沉默片刻)
師:既然大家都沒有問題,老師有個問題,進入小學我們學習過加法的豎式計算,減法的豎式計算,乘法的豎式計算以及除法的豎式計算(相機出示四種豎式計算),仔細觀察,加法、減法和乘法我們都是從低位算起的,為什么除法要從高位算起呢?為什么除到哪一位,商就要寫在那一位的上面呢?
(學生擺小棒操作,講清46÷3,類推分析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后)
師:老師翻遍了蘇教版小學教材,發現從今以后,再也不教學整數除法了,整數除法去哪里了呢?
這樣的“真問題”是學生真正困惑的問題,是學生學習的盲點、疑點,它建立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是學生“跳一跳”就能解決的問題,同時這樣的問題是“大問題”,統領整數除法教學,體現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和階段性,是后續學習的基石.“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主張研究真問題,主要是“真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激勵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它能開放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1].

這位老師把課堂交給了孩子,給予孩子充裕的時間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孩子無拘無束地嘗試、探究,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讓孩子在嘗試中尋找探究方向,在探究中落實體驗生成.老師用期盼的目光巡視著課堂,孩子們緊鑼密鼓地用自己的想法尋找原生態的答案.不久,答案出來了[2].

生3:畫線段圖.

實踐操作活動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探究新知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深度研究的必要手段,也是點燃學生深度學習的引火線,促發學生走進知識深處,直擊知識本質,為提升核心素養推送動力和直驅力.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因此,“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鼓勵教師創設“真做”的條件,注重操作意識的培養、實踐能力的獲得、進階思維的碰撞,主張讓學生在一次次動手實踐中,積累活動經驗,從而由表入內、由淺入深地探究新知,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倡導探索真發現,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從真實起點出發,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獲取活動經驗,培育進階思維模式,發展高階思維,探秘數學規律.
讓學生真探究才有真發現,教師只有轉變觀念,不斷放手,才能遇見來自學生的發現之美.學生的數學眼光、數學思維和數學語言才會不斷得以發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和表達世界的能力才會不斷提升,核心素養才能得以發展.
總之, “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是基于學生立場、遵循教育規律、落點真實有效的課堂,是指向核心素養發展、培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課堂,是回歸本質、以人為本的課堂,強調看見兒童,直面問題,全面發展[3].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較之前幾版,新增“學業質量”.明確指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主要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學業質量及目標的落實,指向學生學力提升.提倡通過權衡“減”與“增”,達成提質增效的質量目標.要求教師在課堂效率上做加法,在學生負擔上做減法;要求教師把時間花在課前,把功夫放在課上,向課堂要效率,向學習要質量;要求教師落實教學七認真的每一個環節,把時間放在研究上,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課堂,研究作業;要求教師把精力放在創新上,創新思路,創新模式,創新設計,促進學生學力生長;要求教師把目光放在發展上,發展學生,發展自我,發展核心素養.
“誠”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課堂評價是多元的評價,不僅僅是停留在知識表面,更不是以分數作為評價的指標,而是鼓勵學生形成獨到的見解,了解數學的核心本質,同時對學生學習的態度、精神和習慣進行綜合衡量.強調生生互動的主要評價方式,在多維度評價中,樹立學生真說話、說真話、求真見的進階學習品質.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到達心靈深處.”評價是一種藝術,精妙的課堂評價能夠讓學生正視自己,產生思維的涌動和碰撞,激起學習的千層浪,讓學生獲得真提升、真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提出的“誠”文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遵循教育教學發展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培養忠誠、坦誠、志誠、精誠、守誠的新時代孩童為目標,以“誠”文化傳承為堅守,以發展學生適應未來需要的核心素養為己任,回歸教育初心本質,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