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慧
媒體環境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新聞的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攝影記者的工作方式和角色定位。新媒體時代的攝影記者不僅需要擁有專業的攝影技能,還需要具備豐富的跨界知識和創意思維能力,更需善于運用社交媒體等新渠道擴大影響力。轉型的關鍵在于守正創新,不斷挖掘專業深度的同時,拓展自身的內容生產能力、思維習慣及視野,跟進最新技術和趨勢,將專業優勢快速轉化為圖文、視頻的綜合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受制于人,重塑攝影記者專業權威,成為視頻時代無人替代的專業之師。
攝影記者是指以攝影為工具,通過對新聞、事件、人物、自然等不同主題的拍攝和報道,向公眾傳遞信息的新聞工作者。我們不僅需要具備出色的攝影技巧和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深厚的新聞素養和敏銳的洞察力。
讀圖時代,新聞圖片是紙質報刊和新媒體產品的點睛之筆,是新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多數報社,都會有一個專門的攝影部,是文字記者不可或缺的伙伴。除為文字記者配圖外,攝影記者還以其獨特的視角,創設新聞議題,以不同景別的靜態圖片展現新聞故事的情緒和張力,傳遞信息。在圖片產出需要高度依賴專業設備的時代,攝影記者掌握著器材和技術,以及良好的審美能力,以其獨立作戰和圖文配合的不可替代性,攝影記者享受著比文字記者稍高的地位。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攝影記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隨著手機相機技術不斷進步,普通人也可以輕松地拍攝出高質量的照片和視頻,削弱了攝影記者的市場競爭力。而另一方面,視頻市場的不斷擴大,專業攝像人才短缺嚴重,攝影記者向攝像轉型成為各紙質媒體普遍的操作手法。是競爭力削弱還是更具市場競爭力?與攝影記者自身的轉型和所在媒體的戰略轉型息息相關。
一方面,手機拍照功能的智能化和影像品質不斷提升,手機攝影作品完全可以滿足報紙需求。文字記者成為兼職的攝影記者,傳統攝影記者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配圖功能幾乎被取代。
以筆者目前供職的湖南株洲日報社,以及曾經供職過的云南昆明日報和都市時報為例,為保證報紙版面圖片正常供應,僅有少數攝影記者堅守原有崗位。留守在傳統攝影記者崗位的人員,主要工作為應對大型活動圖片拍攝和地方主要領導的工作記錄,以及策劃類圖片新聞或視覺專版,以此來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
另一方面,近些年,許多傳統紙質媒體緊跟時代步伐,紛紛組建視頻部和融媒體中心,進軍短視頻新聞領域,被削弱了圖片拍攝功能的攝影記者也逐漸向視頻記者轉型。
在大多數地市級媒體,融媒體的轉型打破了原有的分工協作模式,會策劃、會寫、會拍、會剪成為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的普遍要求。在全媒體時代,以圖片為專長的攝影記者失去了原有文字記者的合作支撐,策劃和寫作等能力短板凸顯,不管是策劃類視覺專版還是視頻文案創作,綜合能力顯得捉襟見肘。

2019年7月9日下午,湘江洪水上漲,株洲市天元區古桑洲居民撤離過程中,一名小女孩對救援人員露出可愛的笑容。
迅速習得內容創作及視頻專業化系列技能,熟練應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成為攝影記者轉型的迫切要求。能否成功向視頻記者轉型,也成為攝影記者能否適應市場變化的關鍵。
傳統攝影記者轉型到視頻領域,多數分流在原單位的融媒體中心或專門的視頻部。為迎接和應對短視頻時代帶來的挑戰,株洲日報社在2023年設置了兩個視頻部,即視頻采編部和視頻運營部。視頻采編部主要負責日常新聞圖片、視頻的采集發布。視頻運營部主要負責視頻業務的拍攝與制作。
從靜態圖片到動態視頻,傳統攝影記者轉型早期容易走入誤區,通常把拍攝圖片的經驗套用到拍攝視頻上。圖片攝影是通過一張或幾張靜止的畫面圍繞不同的景別、情緒來講故事,而視頻是通過一系列不同景別,結合聲音、音樂、文字、視覺特效等來表達的綜合表達方式。前者一個人可以完成整個拍攝,而視頻的拍攝制作卻需要一個團隊。
轉型初期,攝影記者經常會用以前的慣性思維,試圖用單個畫面把所有的內容都涵蓋完,不懂得如何運用分鏡頭,導致視頻畫面單一不夠生動。
同時,攝影記者也面臨著商業化的業務轉型。專業學習的壓力和快節奏的業務壓力,成為攝影記者轉型中的阻礙。
當然,憑借著良好的影像素養,攝影記者在構圖、色彩、對光影的運用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在掌握了視頻的拍攝法則之后,便能很快成為一名優秀的視頻攝影師。部分攝影師在視頻化思維的訓練下,逐漸鍛煉了導演能力和視頻表達能力,構建了腳本創作、導演、視頻拍攝剪輯及平臺運營能力,在視頻方向中找到了自我的優勢突破點。隨著單位視頻團隊的壯大,攝影記者再次走向了專業細分。
轉型過程中,部分攝影記者抓住視頻風口,快速轉型加入短視頻公司或是自立門戶,成為新媒體市場活躍的商業轉化者。然而,不論是私企還是新聞單位,雖然機制不同,但工作內容大同小異。不少傳媒公司也熱衷于傳播制作具有故事性的微紀錄片,這對于具有傳統媒體經驗的攝影記者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短視頻時代,人人都是創作者。突發事件、微電影等以往獨屬于專業視頻媒體的傳媒產品,成為所有人都可隨時隨地發布的社交產品。仍在攝像路上轉型的攝影記者,是否會被邊緣化?答案是否定的。
敏銳的新聞嗅覺和主題掌控能力難以被社交媒體人追趕。與文字記者一樣,攝影記者時刻都在深入了解本地和國際國內動態,關心民生和社會焦點新聞,能及時捕捉并記錄下那些最能吸引公眾眼球的內容。這一方面,擁有系統學習和長期訓練的專業攝影記者有著社交媒體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專業的拍攝和后期難以被文字記者所替代。雖然拍攝和剪輯工具的智能化讓文字記者亦能輕松駕馭視頻新聞,但在重大視頻新聞題材及專題片制作等方面,攝影記者掌握著燈光、航拍機等專業設備的使用技術及后期復雜剪輯能力和特效包裝能力。此外,攝影記者精通畫面的多樣化拍攝和情緒表達能力,這些都是文字記者難以短時間內掌握的專業技能。在全媒體要求的當下,不管如何變革,攝影記者仍舊占據著一席之地。
攝影記者不該放棄圖片的精進。雖然視頻之風吹遍了整個傳媒及社交界,文字和圖片的力量仍舊不容忽視。攝影記者在向視頻記者轉型的同時,不應放棄圖片的拍攝和業務精進。圖片靜態的力量和美感,以及更便捷更廣泛更長久保存的傳播特性,有著視頻沒法替代的價值。視頻之風盛行的當下及以后,高質量的圖片新聞及藝術作品仍舊是社會所需。攝影記者不應在視頻的風潮中妄自菲薄迷失自我,應守正創新,在多樣化傳播體裁和傳播方式中堅守自我的陣地,拓展多元化表現方式和技能。
總的來說,在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轉型的當下,攝影記者的轉型是時代所需。在轉型的過程中,攝影記者必須清楚認識自我的短板,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實現全方位、多元化報道并不斷提升業務技能,并在轉型中不全盤否定,不盲目跟風,逐漸在新媒體環境中找到自我更精準的定位,時刻保持獨立性和職業操守,避免過度商業化和利益的干擾,成為全媒體時代新的視覺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