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雪
(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1)
本項目位于漢陰縣城關鎮五一村,項目區地勢復雜,地形高差明顯,在降雨或暴雨情況下,雨水攜帶泥沙沖毀生產道路,造成邊坡垮塌,形成大量的裸露坡面,直接影響到本區域的生態環境安全。其次,項目區所處位置為秦嶺南麓低山丘陵輕度水蝕水源涵養保土區,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對該區域進行綜合治理,以保障生態安全。項目實施后將減少水土流失面積,減輕水土流失量,提高項目區的林草覆蓋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提升水土保持林草的水源涵養能力,保護水土資源,為周邊區域開展和實施同類型項目起到積極的帶動和標桿作用。第三,項目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通過實施水保措施,不僅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還能積極帶動城關鎮五一村的產業發展和地方群眾脫貧致富。第四,項目的實施是牢固樹立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尊重自然、保護優先、強化治理,推進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及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具體體現。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是陜西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方向標準和模式,是水土保持工作聯系社會的渠道,是展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的窗口,是提高水土保持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1]。因此,本項目通過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能夠進一步防治區域水土流失,推動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區域水土資源供給質量,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項目建設是必要的。根據五一村區域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特征,結合項目建設條件,確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科普教育型的水土保持范園。形象定位為“漢陰春色染故里,國色悠然映彼灣!”讓參觀者在游覽的過程中,不僅能學習水土保持及相關環境知識,還可通過景觀、建筑、生態體驗,激發對相關學科深層次的理解與思考[2]。
漢陰縣土地總面積1365 km2,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5.82 km2, 占土地面積29.73%。其中輕度侵蝕面積309.18 km2,占水土流失面積76.19%;中度侵蝕面積24.60 km2,占水土流失面積6.06%;強烈侵蝕面積16.39 km2,占水土流失面積4.04%;極強烈侵蝕面積37.88 km2,占水土流失面積9.33%;劇烈侵蝕面積17.77 km2,占水土流失面積4.38%。
根據《陜西省水土保持區劃》,項目區位于秦嶺南麓低山丘陵輕度水蝕水源涵養保土區,為漢江周邊低山丘陵重點治理區。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1000 t/(km2·a)~2500 t/(km2·a)。
漢陰地處秦巴腹地,北枕秦嶺,南倚巴山,鳳凰山橫亙東西,漢江、月河分流其間,形成三山夾兩川的地形,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為淺山丘陵。項目區位于月河南側一、二級階地的河谷平原區,土層深厚。項目區向南鳳凰山景層巒疊嶂,向北漢陰縣城盡收眼底。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土層厚且肥力較高,適宜于植物遷地保護和發育生長。項目區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極端最高氣溫41.7℃,極端最低氣溫-10.1℃,無霜期258 天左右,年均日照時數1769 小時,水面蒸發量年均值905.5 mm,陸面蒸發量年均487.8 mm。年平均降水量893.10 mm。
漢陰縣轄10 個鎮141 個行政村,總面積1365 km2,總人口31 萬。本項目位于城關鎮五一村,全村轄20 個村民小組,農戶1469 戶,人口5073 人。黨員96 人,村級班子成員10 人。版圖面積20.50 km2,耕地面積251.67 hm2,林地面積591.3 hm2。全村主導產業以種植和建筑工程施工為主,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780 元[3]。
根據園區的功能定位和建設目標,在綜合分析自然生態條件和現有條件基礎上,按照理念引領、典型示范、宣傳教育、科學普及和生態休閑等功能設想,園區總體功能布局為“一心五區”。
“一心”是以科普教育為中心思想貫穿整個園區,“五區”指牡丹花卉產業示范區、科普教育區、生態休閑區、森林景觀提升區、生態修復區。園區總面積約218.68 hm2,其中核心區域56.58 hm2,輻射區面積162.10 hm2。整個園區以綠為基、以水為靈、以路為脈、以花為韻、以文化為魂,主要建設有牡丹園、生態護岸與護坡示范、水土保持科普長廊、人工降雨模擬演示、徑流小區、水保花草觀賞、水保科普館、生態休閑農莊、自然生態修復、生態護坡示范、生態溝道治理示范等方面內容。通過園區建設展示巴山山地中度水蝕保土生態維護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突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治理。

圖1 園區整體框架圖
(1)牡丹花卉產業示范區:該區占地面積為15.44 hm2。主要內容為牡丹園及圍繞牡丹園打造的各類植被景觀;入院道路北側攀援植物綠化護坡500 m3、三維植草護坡500 m3、六棱磚植草護坡500 m3、砼輕型護坡500 m3;漿砌石筑坎防護500 m3、干砌石筑坎防護500 m3;景觀道路排水溝2 km、補植水保植被;壩頂加固300 m2;負氧離子監測儀1 座;氣象觀測站1 座;停車場升級。
(2)科普教育區:該區占地面積為19.17 hm2,主要包括徑流觀測小區6 座;人工模擬降雨演示系統1 套;科普館1 座;漿砌石護坡800 m2;牡丹引種示范大棚2 座;生態養殖區堰塘襯砌及周圍地面硬化;生態采摘園;水土保持普法宣傳長廊1組;水土保持百科常識科普長廊1組;廣場地面沉陷處理;游樂場周邊及跌水幕墻壩頂新建擋墻加固;生態溝道治理示范;水土保持林示范。
(3)生態休閑區:該區占地面積為21.97 hm2,主要包括生態休閑農莊景觀提升;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2 套、污水處理示范介紹牌;美麗鄉村建設景觀提升;農耕體驗及植物科普知識標牌、農耕體驗園渠道修補;雷峪河兩岸景觀樹補植需補植美國紅楓、紫葉李、桃樹、銀杏等景觀植物,各500 株;新建生態堤防150 m。
(4)森林景觀提升區:該區占地面積為66.66 hm2,該區原有植被環境較好,在現狀基礎上,補植觀色及觀花樹種,打造休憩休閑設施,置身于森林中向北俯瞰整個園區。
(5)生態修復區:該區面積為95.44 hm2,主要采取封育措施,充分利用自然修復功能。規劃封禁標牌20 座,網圍欄5 km,疏林補植5 萬株,管護人員5 名。
(1)生態效益:通過植樹造林、種草、封育等措施,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大面積的植被對調節小氣候、涵養水源、防洪防旱將起到重要作用。各類農用地蓄水保土保肥效益顯著,為農業穩產高產及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條件。現代農業發展是一個綜合性和聯動性很強的產業,作為基礎性產業,對于帶動漢陰縣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保持社會和諧持續發展等社會綜合效益具有巨大的作用。
(2)社會效益:在示范園區內開展科普館、科普長廊以及宣傳教育系統等,以水土保持產業示范為重點,突出現代水土保持科學技術,展示新方法、新技術在水土保持事業中的應用,擴大和提高水土保持的社會影響力,同時為社會提供科技服務。后期建成后可以作為大專院校教學基地等教育與實踐更緊密結合,為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等提供充分條件。
(3)經濟效益:園區規劃建成的牡丹花卉產業示范區、科普教育區、生態休閑區,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良好的示范與輻射效果。同時,作為一個集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園區,其優美的環境,功能齊備的設施及多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動,也將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其他游客,可以為園區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