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華


一、河南鄉村振興的主要成效
河南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做好“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尤為重要。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力有序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過去幾年,河南各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各地把防返貧作為一項底線任務,實行動態管理,及時對接幫扶,堅決守住脫貧攻堅勝利果實,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首先,加強監測預警。比如溫縣堅持防返貧監測“24小時大門敞開”,貫通基層干部排查、部門篩查預警、農戶自主申報三條途徑,將符合監測范圍的農戶及時納入、及時幫扶。其次,實施精準幫扶。比如商水縣根據農村留守婦女年齡結構和文化程度有針對性搞好用工對接,大力推進適合在家里、村里加工生產的產業,初步實現了留守婦女務工增收和照料家務“兩不誤兩促進”的目的。最后,筑牢“兩不愁三保障”底線。比如孟州市每季度對新增農村低收入群體進行房屋安全性鑒定,對發現的C、D級危房采取維修、拆除、封堵等措施,確保“危房不住人,住人無危房”。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優化產業結構
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施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工程。首先,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比如滑縣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成高標準農田135萬畝,打造了全省最大50萬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其次,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商城縣重點發展優質稻米、茶葉、油茶、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實行“一個產業、一個方案、一個專班、一個領導、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初步形成了“南部林藥茶,中部豬羊鴨,北部糧果蝦,全域旅游+”的產業發展格局。最后,全面推動農業轉型發展。比如孟州市依托西部嶺區、黃河灘區等豐富的生態和文化資源,以莫溝、源溝為試點,探索實施“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康養”等新業態。
改革盤活農村要素資源
聚焦農民和土地、農民和集體、農民和市民的關系,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首先,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比如滎陽市通過整合煤礦廢棄地、廢棄學校等土地,將閑置土地變廢為寶,為農村基礎設施、園區建設提供堅實保障。其次,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比如濟源按照“試點—擴面—全面推開”的總體思路,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探索形成了“三定三清四探索五激活”的“3345”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濟源模式。最后,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比如新野以做大做強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為抓手,加強政策扶持,強化利益連接,打造農村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全縣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7家、市級11家。
有序推進鄉村建設
各地堅持把補短板、強弱項、優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場硬仗,突出重點、強力推進,農村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首先,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比如輝縣市以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年”活動為抓手,五路同治提升“線”、清除死角整治“點”、綜合施策治理“面”,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其次,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比如滎陽市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公路通鄉鎮、行政村、自然村比率均為100%。最后,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比如鞏義市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成新造林5.3萬畝,建成森林鄉村31個、森林小鎮5個。
創新工作機制引導群眾參與
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主觀能動性,能夠使鄉村治理更有保障。比如輝縣市創新運用“紅分”管理制度,用“小積分”撬動“大戰略”,實現了從干部干群眾看到群眾跟著干部干,再到群眾積極主動干的轉變。濟源市建立道德積分銀行,以戶為單位對村民善舉進行道德積分,憑積分可以領取日常生活用品,村民紛紛參與,鄉風文明大大改善。
二、河南鄉村振興中的突出問題
當前,雖然河南在鄉村振興中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效,但這些成效還不顯著、不充分、不完善。以下突出問題亟須解決。
鄉村振興人才儲備還比較欠缺
首先,城鄉一體化吸引了大批中青年農民進城。農業相對較低的經濟效益、農村相對較差的生活環境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其次,留守的農民很難滿足鄉村振興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鄉村振興既需要具備較強經營領導能力的發展型人才,又需要能夠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產業發展等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的技術人才。最后,引不來留不住外來人才。一方面鄉鎮基層工作任務繁重:脫貧攻堅、環境保護、生態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甚至“兩癌”篩查、反詐騙App注冊、99公益日募捐都需要他們親力親為;另一方面,一些鼓勵人才向基層流動的政策措施缺乏含金量,基層待遇低,難以吸引各類人才投身基層。
資金支持缺口還較大
近年來,雖然投入鄉村振興的資金逐年增加,但是與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相比,仍是杯水車薪,差距較大。目前的縣級財政很多屬于“吃飯”財政,加上鄉村集體經濟薄弱,很難支撐動輒百萬千萬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另外,涉農資金條塊分割,不能形成規模效益。鄉村建設涉及部門較多,各有政策和資金,項目分散,“撒胡椒面”式下達導致資金利用效益不明顯,難以形成在全國范圍內叫得響的美麗鄉村精品村。
缺乏有效的村莊規劃
多數村莊沒有編制規劃,少數村莊編制規劃質量不高,長期以來不僅農村干部不懂規劃,鄉鎮也罕有懂規劃的干部,加上一些規劃編制團隊技術不強、理念不新,在編制過程中深入基層不夠,簡單套用城市規劃的編制理念和方法編制村莊規劃,對村莊的空間結構、用地布局、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統籌安排不合理,規劃成果質量低,造成群眾看不懂、不理解,規劃不科學、不管用。一些地方雖然編制了規劃,但由于缺少監管機構和力量,缺乏完善的規劃實施監管機制,規劃成果僅處于“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狀態,沒有得到有效實施。
三、河南鄉村振興現實路徑選擇
鄉村振興的路徑沒有標準答案。針對河南鄉村振興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可以從完善體制機制、匯集人才智力、加大資金投入、扶持特色產業、提升農村環境五個方面持續推進。
匯集人才智力
首先,完善引才激勵機制。解決基層人才短缺問題,關鍵要創造好的引人、留人條件和環境,形成“人往基層走”的政策導向。其次,完善人才交流機制。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院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定期下鄉服務機制,完善鼓勵各類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最后,推動“鄉賢”返鄉創業。鼓勵和引導在外創業有成、熱愛家鄉的創業能人、社會賢達等,返鄉創辦實業,反哺家鄉建設。
加大資金投入
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總量持續增加。加大政府專項債向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力度,支持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資金建設。借鑒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各類資金統籌整合機制,資金切塊下達,不指定具體項目,不限定資金用途,對縣級資金使用效果由單項考核改為綜合性考核,實現“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最大程度提高政策資金使用的靈活性和效益比。
扶持特色產業
在項目建設、用地保障等方面給予農村產業發展更多的政策扶持,落實國家關于合作社、重點龍頭企業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多維支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出臺獎補政策,建設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基地。把鄉鎮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把鄉鎮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本地集體建設用地,打造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的重要平臺,因地制宜重點發展本地農產品加工業,助推鄉村產業振興,構建以鎮帶村、鎮村聯動格局。
提升農村環境
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無規劃不建設”的原則,全力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成立鄉鎮村莊規劃管理委員會,統籌謀劃鄉村規劃和實施工作,確保村莊規劃有人謀、有人管,可執行。按照不同的資源稟賦、發展條件,分類推進村莊整治任務和建設時序。從生態環境、農戶庭院、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看得見”的硬設施入手,向村規民約、村風民俗等“看不見”的軟環境延伸,構建好長效管護運行機制,讓老百姓真正用得上、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