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進興
黃臺,一個寫入中國孝善史的古老地名。
黃臺地名需要從大漢帝國寫進《史記》里的潁川太守,后遷任御史大夫、丞相,分封“建成侯”的黃霸寫起。
一、勸善臺,見證漢代潁川郡的民風教化
漢宣帝時期,黃霸為潁川太守,治郡8年,政通人和。時有鳳凰見于京都周圍諸郡,而潁川最多。漢宣帝詔賜有行義民爵帛,為此,黃霸在自己管轄的郡治瑯城崗北筑了一座高高的土臺,名曰勸善臺,后人以黃霸姓氏呼之曰“黃臺”。
黃霸,字次公,淮陽陽夏人也,少學律令,喜為吏。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霸以寬和名。宣帝即位,擢為揚州刺史,三年后,為潁川太守。
資料說明,黃臺起源于西漢潁川太守黃霸,起初曰勸善臺,是因民風好轉,官吏用以對子民教化的陣地。用今天的話講,黃臺就是地方政府的宣傳輿論陣地或者工具。那么,黃霸在封建社會的官吏中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地位?讓我們翻閱史書,跟著漢代禹州的另一個地名“郵亭”,回放他執政期間小故事:使郵亭鄉官養雞鴨贍養孤寡貧窮,為考察地方官政績,他委派年長廉吏到郵亭督察政績。路上,官吏掏出隨身帶的干糧充饑,樹上的鳥將他攜帶的肉叼走。此時,剛好有老百姓去府衙言事,遂將這件事報告給黃霸。過了兩天,那位廉吏回來,黃霸迎于道旁說:“你辛苦了,攜帶的肉食也被鳥偷吃了。”廉吏大驚,將看到的情形毫不隱瞞地說出來,哪兒的孤寡老人死了無法安葬,而某地有棵大樹可以做棺材,哪個亭的豬可以做祭祀都了如指掌。《禹州市志》記載,西漢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一位叫黃霸的在潁川郡(今禹州)任太守,前后8年,政事愈治,“上達圣意,下順民心”,出現“耕者讓畔,道不拾遺,獄無重囚”,得到萬民稱頌。這位黃太守是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淮陽一帶)人,禹州人民至今沒有忘記他。
而一代廉吏黃霸為什么把他的勸善臺建在此地呢?相傳,此地是黃臺之丘,恰是遠古時期夏朝開國之君夏啟住過的地方。當地出土的碑記中有“南原有黃臺之丘,啟所居焉”字句,這大概就是黃霸選擇把勸善臺建在這個地方的來由。其實,南原,指的是瑯城崗之陽、潁河岸邊的啟臺寺,碑刻記載:“大城之陽,潁水之左”,當是夏啟開國之時,練兵馴馬之地。而黃霸筑造勸善臺,想不到200年后,他的后人黃香到此,更加成就了黃臺的美名。
二、黃臺縣,一截記載中國孝文化的史記
黃臺之所以聞名,又因為歷史上著名的東漢“二十四孝”之一的故事主角黃香,留下了孝的美譽。
黃香(約68年—122年 ),字文強,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人。年方九歲,便知事親之理,因扇枕溫衾而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后任郎中、尚書郎、尚書左丞、尚書令,在任期內深受漢和帝的恩寵。其子黃瓊、曾孫黃婉,都官至太尉,聞名于天下。
在黃香的簡介中看到,他乃江南人士,而為何與中原發生了如此密切的關系呢?這要從黃臺曾經設縣的建制去追蹤。
《魏》《隋書》《新唐書》:東魏興和元年,分陽翟置黃臺縣,屬陽翟郡。隋大業初廢,入潁川縣。唐武德四年復置,屬許州。貞觀元年廢。
《太平寰宇記》:黃臺廢縣在陽翟東北四十里。
民國《禹縣志》曰:今鎮定里黃臺砦。東魏興和元年既梁大同五年,置陽翟郡,領縣二,分陽翟置黃臺縣,隸鄭州。而此時,鄭州治潁陰,領許昌、潁川、陽翟三郡。
而在《魏書·志第六·地形二》中“鄭州陽翟郡”條目下記載有:“黃臺,東魏興和元年(539年)分陽翟置。有葛溝水、黃臺岡。”《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的“潁川郡潁川縣”條目下記載有:“潁川舊曰長社,置潁川郡。后齊廢潁陰縣入,開皇初廢郡改縣焉。又東魏置黃臺縣,大業初廢入焉,置郡”的記載,與《水經注》參照,黃臺縣的確存在過,縣治就在禹州市郭連鎮黃臺村。而當時的潁川縣縣治卻在長葛,從今天看,黃臺村在長葛市石固鎮西約3公里處。
黃香是東漢江夏安陸,今湖北省云夢縣人,他為什么會葬在黃臺呢?至今,禹州還保留著明代五朝元老馬文升撰寫的碑刻“忠臣張良,孝子黃香”。張良系戰國時韓國人,韓國首都就在陽翟,而將張良和黃香同書在一通碑上,足以說明他們之間有著時空上的聯系。據清末黃氏所立《黃香碑》說,黃香的兒子黃瓊官至太尉,封邟鄉侯,東漢時的邟鄉就在今郭連一帶,因此晚年黃香就養來此,定居在郭連,死后葬在郭連的“黃臺之丘”之上,也就是《魏書》中所說的黃臺岡。因為有了黃香墓,黃臺崗現在更名為孝山崗。
查閱相關資料,找到一些有關邟鄉侯和黃瓊的記載。《后漢書·黃瓊傳》:瓊曾封邟鄉侯。許慎《說文》以邟為潁川縣。《字書》介紹:邟,丘崗切,音康,城名,在陽翟。
《后漢書·黃瓊傳》載:瓊至綸氏,稱疾不進。章懷太子注:綸氏即夏之綸國,少康之邑也。由這段資料看出,黃瓊任職的邟鄉侯或者綸氏,其實就是今天的康城,章懷太子注解中說的非常明白,夏之綸國,少康之邑。那么,黃香跟隨兒子到了綸氏這個地方,死后追隨先祖黃霸的勸善臺之地,相去僅僅三四十里遠作為藏身之地,亦屬情理之中。
《三國志·黃蓋傳》中記載:黃守亮,字子廉,潁川人,尚書令黃香之后,為南陽太守。每飲馬投錢于水,其清如此。后枝葉分離,有遷家零陵者,是為吳臣黃蓋之祖焉。
《隋書·地理志》載:東魏置黃臺縣,大業初廢。
《新唐書·地理志》載:唐高祖武德四年,復置黃臺縣,屬許州。唐太宗貞觀元年,潁川郡隸河南道,省黃臺縣入潁川縣。
民國《禹縣志》曰:郭連東南八里曰孝崗,漢黃香墓在焉。
諸多資料印證黃臺、孝崗、孝山、孝水等與黃霸、黃香有直接的關聯。因為黃臺中蘊含的“孝”,又要牽出諸多人物和故事。
三、孝,中國傳統文化的至高境界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君子立身,孝字為先”。《易經》曰:“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那么,因黃臺之名衍生出的孝崗、孝山、孝水,以及生于此地的名人名字中就反復出現了“孝”字,孝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歷史深邃的時空里蔓延生長。
第一個人物:郭嘉,字奉孝。《三國志》載:郭嘉,潁川陽翟人也。漢末天下將亂,操與荀彧書曰:汝潁多奇士,誰可以繼之?荀彧推薦郭嘉。自從征伐十一年,沒有大議,臨政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嘉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操曰:唯奉孝能知孤。年三十八薨,謚曰貞侯。后曹操征伐荊州,遇疾疫燒船,嘆曰:“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與荀彧書曰:“追昔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于人。”郭嘉子郭奕,為太子文學,之后,孫郭?嗣位。其實,郭嘉很早就提醒曹操不能南征,如果一意為之,則難生還。由此一役,曹操常常想起郭嘉超絕的軍事天才,更對郭嘉之忠孝惦念于心。
第二個人物:七娘冢,即孝女。《水經注》曰:皇陂水出西北皇臺七女崗北。民國《禹縣志》云:孝水,源出縣東孝山,以漢黃香墓名,一名七女泉,北流經七仙廟,至黃臺,俗稱“黃臺漫流”,北注石梁河。《太平寰宇記》說:七女崗下有七女泉。明李從龍《漫流河石橋記略》載:黃臺側曰七女冢,有泉四,涓涓而出。北流經七仙廟,至黃臺,俗名黃臺漫流。從相關資料中看到,此地出現了孝山、孝水、孝女、七女泉、七娘冢、七娘廟等相關孝和七女的字眼。那么七女是怎么回事?與孝文化有著怎樣的關聯?相傳,南北朝時期,潁川處于南方的宋、北方的魏中間,雙方經常發動侵略戰爭。七女英勇豪俠,以父戰歿,為父復仇而死,世人哀之,合葬為七女冢。以故事傳說命名。據老年人回憶,七女冢高大巍峨,墓道很深。附近有七仙廟,鄉民祈禱求藥皆靈。而翻閱南北朝時期發生在禹州附近的重要戰爭,有如《魏書·司馬楚之傳》:宋文帝元嘉七年,宋遣將軍到彥之伐魏,魏使司馬楚之魏安南將軍,封瑯琊王,屯潁川以拒之。而此時的潁川郡治在長社,陽翟屬魏。二十七年魏侵宋,二十九年宋侵魏,遣潁川太守魯秀與司州刺史魯爽將兵出許洛。正當宋與魏南北征戰不止時期,東魏潁川太守長史賀若統舉潁川降西魏,東魏派將討伐,西魏大都督宇文貴率步騎兩千救之,次陽翟。這樣發生在南北朝時期潁川、許昌、陽翟的戰亂持續到隋朝建立,隋煬帝大業元年,廢黃臺縣省入潁川縣。
第三個人物:褚遂良,字登善。古語有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褚氏家族是以“孝、善”傳家,并且這種家風歷代不衰。褚遂良的父親褚亮,文武雙全,學識淵博,是唐太宗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也就是皇帝身邊貼身的忠臣。其爺爺名叫褚玠,宋順帝時在朝中任吏部尚書。其先祖西晉時期任征東將軍、謚號“元穆公”的褚裒的女兒褚蒜子,身為皇后,還要給他父親行父女之禮,一生四次臨朝輔政,輔佐了6個東晉皇帝。至褚遂良時,唐太宗李世民病危之時,把太子李治托付給褚遂良和長孫無忌,以保江山社稷,褚遂良成了顧命大臣,被提升為吏部尚書兼太子賓客,永徽四年,又被提升為尚書右仆射,幫助皇上掌管國家大事。由此褚遂良為中國歷史上唐代最著名的“貞觀之治”“永徽之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是千古流芳,被譽為唐代四大書家之一:字里生金,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大方。
第四個人物:徐明善,祖居湖南邵陽,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由少保楊溥推薦任鈞州知州。今天的禹州城東褚河鎮湘徐村即是徐明善的后裔。徐明善在鈞州知州任上,“為政尚寬”,其后人于潁河岸邊購地置屋占籍于禹(乾隆志載)。這個名字中帶“善”字的外地官員致仕后選擇在孝山崗上居住,也是命運使然。其兒子徐中孚。孫子徐永,聰穎異常,稱為神童。19歲登進士,由工部主事轉兵部員外郎,官至山東右參議。致仕后,高臥東崗20年不入城市。其祖徐明善教民樹畜,使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規定鈞州養馬,有人據實情說鈞州山地狹小,沒有廣闊操場,就取締了養馬訓令。修城池、廨宇、驛郵、橋梁,善吟詠,勤勸課,修筑禹州城墻,把城西南的老子殿堂改建于潁河之濱,鑿岸為洞,名曰“張良洞”,興辦學堂,發展教育。據說,徐明善赴任鈞州時,發現了少年天才馬文升,馬家與徐家世代友好,其孫徐永曾為馬文升做墓志銘。
第五個人物:王聿修,號孝山。家居瑯城崗即孝山下寺后王,其先世自洪洞遷山東,再遷禹州,高祖宜民,明末在與李自成軍戰斗中殉難,傳至王聿修為第五代,聿修父名輔,鄉人謚曰“孝惠”。王聿修家貧誦達旦,乾隆年間舉鄉試大挑二等,任確山教諭。后任云南南安府州判,政績卓著,81歲卒于家。著有《四書五經講義》《鄂嘉志》《確山志》《禹州志》等。為禹州志書做出過積極貢獻。
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黃臺,這個夏啟開國登基的高臺,不僅開了華夏文明的先河,更因一代一代廉吏以孝善持家興國、經綸天下,才得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傳承。如今高臺不在,讓人頓生幾分遺憾。但愿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為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新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