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偉



“以前,這個坑塘到處都是垃圾,一到夏天蚊蠅亂飛,我們家只能緊閉門窗。現在村里要把這里建成蓮魚共養水塘,建成后,我們每天都可以到水塘邊下棋、垂釣了。”安陽市安陽縣瓦店鄉小集村村西頭的住戶老趙樂呵呵地說,“別看我們的黨支部書記是‘外來媳婦’,那干事創業的勁兒真讓人心服口服。”
在老趙家門前,一個大型水塘正在施工中,從高處看去,水塘呈蓮花形狀,分內外兩圈,內圈周圍新建30余個垂釣臺,臺子后面便是水系廊道,外圈依托蓮花形狀修建了寬2米多的水渠,整個水塘建設得簡約大氣,十分精致,水塘附近便是兩座新建的民宿。
老趙口中的“外來媳婦”叫閆英只,自擔任小集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她撐起村里一片天,讓小集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自“五星”支部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閆英只帶領村“兩委”干部堅持黨建引領,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產業為抓手,推動“五星”支部創建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經多方考察論證,在充分聽取群眾代表、黨員代表的建議后,結合村里實際,村“兩委”決定實施田園綜合體項目。這個正在修建的水塘便是田園綜合體項目之一。
“我們村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包含蓮魚共養、草莓無土栽培采摘園和百果園三大板塊,是集休閑、水產養殖、垂釣、農耕體驗、餐飲住宿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其中,蓮魚共養項目包括水塘和民宿,占地十余畝,項目采取對外承包收取租金的形式增加村集體收入。目前,已經跟意向公司簽約。”閆英只充滿希望地說,“水塘南邊是一片果園,到明年夏季時便是綠色環抱,花、蓮、葉相錯相間了,相信會有很多人來賞荷、品蓮、垂釣。”
小集村荒廢坑塘變身為集體水塘,形成了生態調節、村民受益、集體增收的好局面,打造了坑塘治理的新樣板。對此,群眾贊不絕口:“多虧了閆書記,把我們村治理得這么好。我們村將成為集采摘、農莊、民宿于一體的生態村莊,全村人都服氣。”
在安陽縣瓦店鄉,除了小集村,東路村也正在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助力“五星”支部創建工作向縱深推進。
“我們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營造了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的良好工作氛圍。現在,群眾收入增加了,生活越來越富裕,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東路村黨支部書記李科說。
東路村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對全村土地進行流轉,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有限公司,實現土地流轉后的播、種、收一體化經營。
村民李海慶因病無法外出打工。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后,村干部首先找到李海慶等多家脫貧戶、監測戶,經過培訓,李海慶第一批加入合作社,按勞取酬。去年9月,村集體成立農機公司,李海慶積極學習農機相關技術。“村里有了產業,現在一年能有近兩萬元收入,生活也好起來了。”李海慶滿足地說。
2022年9月,村里的4棟草莓無土栽培溫室大棚投入使用,經過半年多的種植,今年上半年,大棚草莓的產值約8萬元,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十分顯著,極大增強了村集體經濟實力。此外,東路村還引進了一家勞務公司,村里的老人個個都是干活兒的好把式,他們第一時間找到村干部,與勞務公司聯系,再度上崗。“村里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不用往外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了。”村民張全成說。東路村在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上通過村集體領辦的建筑公司、勞務公司、物業服務公司以及種植專業合作社拓寬了群眾的就業渠道,增強了群眾的致富能力。
在瓦店鄉,各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持續補短板、強基礎、重實效,找項目、抓產業、促發展,“五星”支部創建轟轟烈烈,農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