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位
(貴陽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550000,貴州貴陽)
21 世紀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總體上還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在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相對滯后。在丘陵山區,其機械化水平只有40%,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這主要是因為山地自然條件的限制,導致了農業生產比較原始,集約化程度低,其相對較差的土地資源條件對農業機械作業效率產生了嚴重影響。在自然條件的約束下,丘陵山區耕地更是零碎分散。從理想規模經營角度講,耕地的碎片化增加了土地占用,制約了農業規模化,妨礙了農業現代化,從而影響了農村土地利用率。丘陵山地分散的小型耕作方式難以適應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業必須走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耕作、產業化發展之路。貴陽市是典型的丘陵地區,它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從未懈怠,為其他丘陵地區發展農業機械化提供了借鑒。
本文以貴陽市為研究對象,結合其耕地狀況為貴陽市高標準農田宜機化建設提出相關整治建議,以提升農田“宜機化”改造的效率,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
貴陽位于長江和珠江的交界處、黔中山脈的中央,總體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苗嶺橫延市境內,山巒起伏,盆地、谷地、洼地交錯。中部是一種典型的層狀地形,以貴陽-中曹司-向斜盆地為主,白云-花溪-青巖為多層次臺地和溶丘洼地。從東南到東北,南明河貫穿城區,其流域面積約70%。貴陽地貌屬于以山地、丘陵為主的丘原盆地,其中,山地面積為4 218 km2,丘陵面積為2 842 km2,壩地較少僅912 km2。貴陽市不同地形地貌所占比例如圖1 所示。

圖1 貴陽市地形地貌比例圖
根據貴陽市2016 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資料統計,項目區耕地坡度大部分在>6°~25°,占總耕地面積的97.71%,其中>6°~15°的潛力區的耕地面積最多達1 026.70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73.56%。具體分布狀況見表1。

表1 耕地分布情況統計表 hm2
根據實地調查,項目區水田均已成臺,大部分旱地經過長期耕種形成了一定的臺面,田坎多為土坎。其不同坡度成臺面積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坡度耕地成臺面積統計表 hm2
由表2 可知,項目區已成臺耕地面積1 327.48 hm2,項目區梯田化率為95.11%。可看出項目區梯田化率達到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技術指標,但仍有68.29 hm2旱地區域未成臺,制約了機械化、規模化作業。
一是堅持科學選址的原則。首先,地勢條件可以滿足土地整理的需要,集中連片,灌溉條件好,交通便利;其次,優先考慮已實現規模化集中流轉的農用地;最后,在項目實施地區土地整治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擁護,土地所有者或經營者對耕地的整理和治理有很大的熱情。二是堅持綠色與輕簡的原則。在土地整治中,遵循資源循環、綠色低碳的原則,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就地挖填、運輸土方。首先,要充分尊重自然法則,堅持綠色、低碳、資源利用的原則,積極采取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畜禽糞污熟化處理等措施。其次,在土地整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客觀條件進行適當的利用,根據地形,盡量減少挖掘和運輸的土方,以最短的路線運輸。三是堅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原則。優先整治條件成熟的地方,逐步推進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四是堅持錯位互補、傳遞既往的原則。盡量與國土、農綜等相關部門開展的土地整治工作錯位、互補提升,重點是保留和利用原有土地整治工作成果。在土地整治中,通過對各種類型的土地進行改造,以達到綜合利用、相輔相成的目的。
通過消坎、填溝、搭梯等措施,使鄰近的地塊相互連通,地塊與耕地的耕作道、生產道連接,改造后的區域與外界道路連接,確保農機的自由出入。對場地整治后的斜坡及鄰近地塊的排水,合理挖掘規劃用地的主溝,主溝應盡量做到排水平衡,并盡可能開圍溝、后溝,溝系上下連通天然或工程施工的溝,以預防洪水和土壤侵蝕。土地治理后,通過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畜禽糞污熟化消納等方法,結合深松旋耕等農藝技術,提高地力。
根據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栽培條件,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宜機化耕地,主要表現為條田(梯田)、緩坡地和梯田。經宜機化整治后,應滿足以下技術條件:橫向條田單塊長大于100 m,寬大于30 m;坡形梯田的單塊長在50 m 以上,寬在20 m 以上;單塊旱地垂直坡度小于10°,水平坡度小于3°;農機作業道路的平均長度在50 m 以上;最大開挖深度不超過1.5 m;沙礫的埋入深度在50 cm 以上;出入場地坡度小于20°,寬為2~3 m。
一是對原有的地形進行測量,并繪制1∶2 000 的地形圖。二是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結合地塊的實際情況,對土地進行規劃、設計,并給出土地整治的方案。三是按照規劃的整治方案進行施工放線,主要內容有:設計總平面圖、施工圖紙、圖例、技術要求等。對需要進行整治的場地,采用適當的挖填、整合、平整等措施,以保證高效率的大中型農業機械的正常作業。四是為適應農作物生產的需要,對土壤進行有機培肥。首先,翻耕表層土壤并堆肥;其次,待土地整治成形后,將剝落的表層土壤進行平整或生熟土混合,但不能用生土進行覆蓋。五是對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研究結果。
首先,應將建設工程的建設時間安排在雨水較少的季節,盡可能將土方開挖和填筑的規模最小化,采用鄰近推填的方法,將比設計高度高的土方開挖到附近,減少長途運輸的土方,減少高填深挖。其次,在開挖大量土方時,要將表層熟土剝去,以便就近堆放,用底層生土進行填筑,然后用熟土作為表層土壤進行覆蓋。再次,在鄰近地區開挖坑道,填埋沙礫碎石。在斜線梯臺的改造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梯臺的寬度和坡度。最后,對土地進行整修后,利用平地機械對耕地進行平整,提高耕地的平整程度。
在整治前,由于田間道路狹小且匱乏,田間作業大多采用微型機械,微型機械占比高達90% 以上。在整治過程中,對不規則地塊進行修整,修建適宜于大中型機械作業的田間路網,對小地塊進行合并,延長作業線路,提高機械作業效率。丘陵山地因土地規模小、分布不均勻,地塊間的田壟、廂溝多,造成了耕地面積的下降。通過合理的耕地改造,可以使耕地面積提高3%~5%,甚至10%。另外,由于受地形和自然因素的制約,山地耕地的質量相對平原來說要低一些。在宜機化改造結束后,采用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施有機肥等措施,并結合深松旋耕等方法,改善了土壤品質,提高了農作物產量。
貴陽市因勞動力不足、耕地面積分散、耕種不方便等原因,大量耕地閑置,約占全市30%。由于宜機化改造,大量的荒地被承包,經過流轉,這些農田都變成了適合大型機械耕作的農田,而農民也能獲得相應的流轉資金,既解決了荒廢的問題,又讓農民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大中型農機代替了小型農用拖拉機和人工,使農業生產所需的人力資源大為減少。在相同區域內,勞動強度降低,勞動力數量下降70%~80%,從而有效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的短缺。
在土地整治前,大部分農民都會將秸稈就地焚燒或者隨便堆在路邊。秸稈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構成威脅;并有引發大火的危險,特別是靠近森林的地方,造成的影響更大;同時,秸稈燃燒還會導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加劇了土壤的板結等,從而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經過土地整治后,大多數農民都會采用秸稈還田的方式來處理農作物秸稈。秸稈還田不但解決了焚燒秸稈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還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進生土熟化,改善土壤品質。
丘陵山地因受地理環境等自然因素的制約,土地資源相對貧瘠、質量差,施用肥料以化肥為主,農民往往在1 年內連續使用2 次以上的化肥,以增加產量。過量施用化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產量,但也會造成土壤板結、品質下降、環境污染等問題。宜機化土地整治以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生態培肥等方法為基礎,結合深松、旋耕等機械化技術,增加土壤肥力,減少了肥料的使用量。
丘陵山地宜機化改造是長期、持續性的工程,需要科學規劃、循序漸進、分級實施。在規劃中,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素及當地的工業發展計劃,對農業生產進行合理的規劃調整,以節約勞動力。另外,依托優勢工業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各村、社在培育主導產業方面已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優勢。通過合理的耕地整治,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促進有機肥的推廣應用和循環農業的發展;同時,可以探討稻油、稻魚、稻蝦共生的優勢產業的混合發展方式,以及以工業收入為基礎的休閑觀光旅游的雙贏模式。還要加強農機和農藝的有機結合,充分論證、試驗和推廣適宜于機械化種植的農作物品種。
政府應鼓勵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生產。首先,支持和鼓勵農戶開展“自建基地+社會化服務”“生產+一體化農業服務”等多種經營。其次,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為農田宜機化改造和農機化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我國農村農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及其產業振興,但是大部分農民的投資能力都很弱。政府應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支持力度,并對其進行適當的利息補助和優惠。最后,積極探索稅收優惠政策和服務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政策和服務模式的優勢,促進宜機化整治,提高機械設備保有量、土地流轉量和作業服務水平。
根據實際情況,對耕地進行整治改造。要把中央和市級高標準農田綜合開發項目有機結合起來,把現有的宜機化治理工程、農機推廣項目等作為基礎,把道路整治作為主要內容,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對宜機化改造項目的扶持。要進一步完善宜機化改造等相關政策,在“三變”試點村中優先開展試點工作。貴陽市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42%,農機化進入了初級階段,但是中、大型農機數量較少,很難進入田間。一方面要加強對宜機化改造的宣傳,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另一方面要加強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充分利用好政府的引導功能,加強組織保障和人才培訓。
研究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整治助推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不僅關系到我國丘陵山區的農業發展,還關系到丘陵山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現代化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在全國很多地區已經開展了此方面建設并取得成效,然而丘陵山區卻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此方面發展緩慢。今后應針對丘陵山區的整體情況來合理制定發展措施,使丘陵山區能夠盡早實現農業現代化。雖然丘陵山區的宜機化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在解決土地整治的瓶頸問題后,丘陵山區耕地的利用率、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