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勁松

1961年3月11日,毛澤東特意為自己的一篇舊文寫下說明:“這是一篇老文章……一九六一年一月,忽然從中央革命博物館里找到,而中央革命博物館是從福建龍巖地委找到的。看來還有些用處,印若干份供同志們參考。”
這篇老文章就是《反對本本主義》。《反對本本主義》一文集中體現了毛澤東對調查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視。文中指出:“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么,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
“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在中國革命的整個過程中,毛澤東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1927年4月和7月,掌握著國民黨軍政大權的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中國共產黨人血流成河。是拿起武器進行武裝反抗,還是遲疑猶豫坐以待斃?中共中央選擇了前者,決定舉行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屠殺政策。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被派往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舉行起義,就要有一個周密的計劃。8月初,毛澤東在未去湖南時,曾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個《湘南運動大綱》,大綱提出秋收起義的目標是在湘南“組織一政府模樣的革命指揮機關,實行土地革命”。但革命形勢瞬息萬變,這一運動大綱是否符合當時湖南革命實際,毛澤東心中是沒有底的。
8月12日,毛澤東來到湖南,他的第一項工作不是與中共湖南省委的同志開會研究,進行“閉門造車”,而是實地開展調查研究。既然是秋收起義,調查農民情況當然是天經地義。13日,毛澤東在長沙縣清泰鄉邀請5位農民、1位篾匠和1位小學教師開了兩天調查會。回到長沙城后,毛澤東又與從老家韶山來省城的5位農民話起了家常。
正是通過調查研究,毛澤東對正在劇烈變化中的湖南社會情況和群眾心理狀態有了切實的把握,對于農民的土地要求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在調查中,他還了解到國民黨軍隊殘酷鎮壓工農運動,群眾對國民黨軍隊的看法已完全改變。
調查研究之后,毛澤東感到此前起草的大綱已完全落后于形勢的發展,必須加以改變。8月下旬,毛澤東在中共湖南省委會議上對涉及秋收起義的幾個主要問題,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曾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的彭公達后來回憶說:“縮小范圍的起義計劃,澤東持之最堅。”
9月9日,秋收起義發動,毛澤東后來興奮地寫下《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一場舉著“鐮刀斧頭”旗幟的起義在湘贛邊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革命的激情是高昂的,但革命的現實卻異常殘酷。由于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本來就很薄弱的兵力又分散使用,加之當時全國革命形勢已走向低潮,反動軍事力量占據的是絕對優勢,起義部隊在進攻平江、瀏陽等縣時,均告失利,這時,起義部隊也由原來的5000余人銳減到1500余人。縣城都未能攻下,何談長沙?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部署,下令各路起義部隊立即停止進攻,退到瀏陽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在文家市召開的會議上,工農革命軍今后的行動方向是中心問題,爭論得很是激烈。起義部隊中不少人認為應堅持原定計劃——“取瀏陽直攻長沙”。但是依靠現有工農革命軍力量去攻占國民黨軍隊重兵設防的長沙,無異于以卵擊石,這個決定讓毛澤東如何能下?
經過激烈的爭論,毛澤東的政治主張得到認同。起義軍放棄進攻長沙,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找落腳點,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
為什么毛澤東認為到農村可以保存力量?這仍然與他此前的調查研究有關。半年多前,毛澤東親赴湖南農村開展了調查研究工作,這次調查從1月4日起至2月5日止,前后共32天。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縣城,毛澤東都通過召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工作同志開調查會的方法,仔細聽他們的報告,收集到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也正是通過這次調查,毛澤東了解到農村是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地區,而共產黨的政策深受廣大農民的擁護。
但落腳點的選擇也是一個難題。這個地方除了必須遠離敵人統治力量之外,還必須有相當熟悉當地情況的黨內同志,有相當的群眾基礎,有一定的地形條件,這樣才能幫助工農革命軍盡快站住腳跟,保存力量并發展壯大。
在轉移途中,毛澤東得到了“井岡山有我們黨的武裝”這一消息,但井岡山的詳情如何,毛澤東還有待了解。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安頓好傷病員后,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周圍盤旋游擊,進一步對井岡山詳情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實地調查,毛澤東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井岡山峭壁聳立,地勢險要,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位于敵人統治力量較弱的湘、贛兩省邊界,而且黨和群眾的基礎較好,便于積草囤糧,聚集力量,是一個理想的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最終作出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的決定,是在長期的、反復的調查研究中獲得的。從此,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革命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征程。
秋收起義受挫后,工農革命軍在退往湘南的途中充滿了險情。國民黨當局布下重兵圍追堵截,給這支隊伍的戰略轉移造成了極大困難;工農革命軍中一些領導人對部隊的戰略轉移持保留態度,最為嚴重的是,士氣低落,軍心不穩,許多人意志動搖。
很明顯,這樣一支一盤散沙的軍隊是無論如何也擔負不起革命重任的。在這個緊要關頭,毛澤東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調查研究了部隊的政治和思想情況,從而察覺了問題的癥結。
最初,有些戰士不認識毛澤東,以為是老百姓,便要拉他挑擔子。后來,知道他是中央派來的毛委員,看著他那和藹的笑容,戰士們都從心里感到和他更親近了,紛紛向他訴說自己的經歷。
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的毛澤東談及秋收起義受挫后部隊的狀況時曾這樣描述:戰斗中我觀察到這支隊伍在戰斗中有不聽指揮、紀律松懈、不會做群眾工作的現象;有的人還有舊軍隊的不良習氣,亂拿群眾的東西;有的人有農民意識,愛占小便宜;另外,還有官兵關系不平等、缺乏民主空氣等問題。
毛澤東通過調查研究,深刻地了解到這支軍隊存在的問題,決心實行徹底的改編,凝聚隊伍的士氣,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工農革命軍抵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后,在一間名為“泰和祥”的雜貨鋪里,毛澤東召開了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是我軍新型人民軍隊建設的重要開端,整編后的軍隊不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軍事組織,而是成長為能擔負起相當政治任務的組織,黨指揮槍的原則得以確立。毛澤東對軍隊的改編,也為此后的革命根據地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毛澤東在此后的革命歲月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新思想和新政策,正確地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上的具體問題。正如若干年后毛澤東所說的那樣:“我毛澤東不是一上井岡山就有現在這個水平的,我是摸索試探前進的,我們的經驗是打出來的。”
(摘自《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