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隨筆二題

2023-09-01 05:43:50
山東文學 2023年5期

陳 光

鹽工情

鹽,人類每天必須食用的東西,官稱食鹽,俗稱咸鹽,民族地區叫鹽巴。所謂鹽工,當然就是生產食鹽的工人。許多地方把鹽場里的人統稱為鹽民。

在我的老家壽光縣羊口鎮,鎮上的人一直看不起鹽場的人,他們把制鹽叫“曬灘”,把鹽工叫“灘漢”,把我們這些鹽工的孩子叫“灘漢料子”。我的父親是老鹽工,我自然就是“小灘漢料子”了。在羊口鎮上學的時候,我和同學走在路上,時常會看到人們投來鄙視的目光,經常會聽到有人指著我們叫“灘漢料子”。我們不做聲,也不生氣,我們并沒有覺得做鹽工不好,也沒有覺得鎮上的人比我們高多少。

如果說水是生命之源,那么鹽就是文明之泉,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鹽,憑借其獨特的美味,吸引著人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城邑。多少部族、城邦和國家,因鹽而戰,因鹽而興,也因鹽而亡。在中國古代社會許多朝代,食鹽成為鹽民的生計、商人的錢袋、官府的金庫。食鹽營銷的管理,自然是歷朝政府的重要政務之所在。鹽粒雖小,鹽法很大。細碎的鹽粒,嚴峻的法律,曾經有人因為從鹽場私帶了一粒鹽而被鹽官杖殺,古代鹽法之嚴峻,遠不是現代人所能想象。

山東省壽光縣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制鹽歷史悠久。壽光北部的渤海邊上有四個大鹽場,面積上千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海鹽和井鹽生產基地。從12 歲起,我就生活生長在這里。從14歲開始,我學做鹽工。五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年的生活場景,仍然歷歷在目。那是刻在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是痛苦的回憶,也是幸福的回憶。

往事并不如煙。父親從上世紀60 年代就在鹽場工作,是老鹽工了。母親帶著我們三兄妹長期生活在農村,我是在60 年代末跟隨父親到了鹽場。父親工作的單位是衛東鹽場老八隊。衛東鹽場五十年代建場時叫壽光縣合作鹽場,是縣屬大集體企業,后改名叫衛東鹽場。

鹽場在羊口鎮周邊,北面是小清河,東面是大海,自東向西共十個大隊,綿延30公里。之所以叫老八隊,是因為地處老場區,后來場里又建了新場區,不再稱隊,叫工區。老八隊規模很小,孤零零的兩排磚瓦房躺在鹽堿灘上,周邊十幾里荒無人煙,除了職工宿舍和一間食堂,其他什么都沒有,買一根針一軸線也要跑十幾里路。

鹽工幾乎全部是“單身”,家屬都在農村,是農民。隊里只有一戶“雙職工”,就是夫妻都是鹽工。男的姓周,他家女人做炊事員,兒子叫周義,與我一般大。父親和十幾個工友住一間大宿舍,每人一張單人床。在父親的床邊塞了一張小床,就是我的住處了。沒有桌椅,也沒有櫥子,我和父親有點雜七雜八的東西,都堆在床底下。

白天,父親和工友們下灘干活,我和周義結伴去場里的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學校在場部,步行要一個多小時。我們每天早起吃飯,6 點出發。書包里放一個窩頭、一塊咸菜,中午在教室里涼著啃,這就是午飯。下午放學回來,趴在床上完成作業,然后與大人們一起吃晚飯。

叔叔們用廢舊材料制作的小飯桌擺在宿舍中間,每人一個小板凳或者小馬扎,有的干脆在地上蹲著。飯菜極簡單,食堂做什么吃什么,一樣的饅頭或窩頭,一樣的咸菜,一樣的粥,沒有任何選擇。偶爾有人回家探親捎回來一點家鄉特產,或者有人去場部辦事買回來一包點心、一瓶酒,大家一起分享,這就是全屋最高興的時候了。

宿舍里沒有電話,沒有報紙,沒有書籍,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晚飯之后,各人在自己的床上抽煙、想心事,很少有人說話,然后就是靜靜地休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鹽場的夜很長。清晨四五點鐘醒來,躺在被窩兒里不動,望著漸漸發白的窗戶發呆。我不知道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生活,更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不是很精彩。老八隊,讓我學會了保持沉默、不怕孤獨、忍受寂寞。

鹽場的星期天不休息。鹽工每人每月四天假,攢起來一起休,為的是便于鹽工回鄉探親。也可以把自己的假期借給或者送給別人。誰家里有了大事,可以借用別人的假期。鹽工們都很團結,也很義氣,這種事經常發生。每到周末,我便頂替父親下灘干活,換下父親洗洗衣裳,稍作休息。周義則是替他母親。這是鹽場不成文的規矩,允許孩子星期天替大人干活,相當于一種福利。我那時年紀還小,個子很矮,力氣不足,充其量算個半勞力,叔叔們便讓我干輕活。我很過意不去,覺得這是占了別人的便宜,便早出晚歸,盡力去干,多做些打水掃地的事,而且認真學習手藝,很快掌握了許多鹽業生產必需的技術。

讓海水或井水變成鹽,是最神奇的過程。最早的制鹽方法是煮鹽,早在神農氏時代,壽光北部的夙沙氏部落首領,用陶缽裝滿海水,放到火上煮。海水煮干后,缽壁上出現的白色粉末,就是最早的食鹽,煮食物時加入,感覺微咸,使人興奮,讓人渾身充滿力量。夙沙氏“煮海為鹽”,開創了華夏制鹽歷史之先河,被稱為鹽業之鼻祖,史稱鹽宗,備受推崇。到清朝乾隆年間,制鹽方式演變成了“曬鹽”,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所謂“曬鹽”,就是選擇大片平坦的沿海灘涂建設鹽場,也稱鹽田。即在海邊用挖土筑堰的方式,建設一大片鹽池子,鹽池分成兩部分:蒸發池和結晶池。蒸發池很大很深,每個面積幾千平方,蓄水上千立方米。結晶池稍小,也比較淺。池堰和池底用厚厚的紅泥抹平,確保海水不漏。

生產過程是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通過日曬蒸發水分,讓海水的含鹽量不斷增加,變成“鹵水”。衡量鹵水濃度的標準是“波美度”,測量濃度的工具是“重表”。鹵水濃度達到25 度,就成為飽和鹵,繼續蒸發,鹽就會從水中析出。生產過程中,把即將飽和的鹵水放入結晶池,繼續日曬,不用幾天,食鹽就會在水底迅速結晶,迎著陽光,閃閃發亮,那就是鹽粒。先是薄薄的一層,眼看著一天天變厚,會達到十幾厘米。這時候,用特制工具將其撈出,得到的就是原鹽了。

國有企業羊口鹽場用的就是這種工藝,年產量達到數百萬噸。衛東鹽場、岔河鹽場、菜央子鹽場用的則是井水制鹽。就是先在鹽堿灘上打井,然后用風車和水車把水提到地面,后面的工藝則完全相同。相比而言,地下鹵水濃度更高,生產的原鹽也更潔凈。

鹽場每年的生產分為“春曬”和“秋曬”兩季。每年三到五月前后是“春曬”,是鹽業生產的黃金季節。這三四個月,風和日麗,陽光充足,氣溫升高,而且少雨,最適合鹽業生產。如果到五月底完不成全年生產任務,這一年的生產計劃要想順利完成,就很困難了。因為“秋曬”只有九、十兩個月,溫度原因,產量很低。因此,對于春天的生產旺季,場里高度重視,抓得很緊。層層召開動員大會,人人都要發言表態,一切行動聽指揮,苦干巧干拼命干,不休假,不歇班,多為國家做貢獻。全場上下,到處紅旗招展,標語口號一片,廣播喇叭反復播放廠長的動員講話和職工代表的發言,一片大干快上的局面。

每天凌晨三到五點,是鹽工最緊張最忙碌的時間。因為一天24 小時,只有這個時段沒有太陽,氣溫最低,鹵水不蒸發,就選準這個時間收鹽。第一道工序是“起鹽”,就是用特制的大耙子,把水底的原鹽摟起來。一耙子鹽足足二三百斤重,雙手緊緊抓住耙柄,用盡全力拽著耙子往后挪,把鹽摟成一道道嶺。我的力氣不足,只靠兩手拉不動,就在耙子上拴一條繩子,掛在肩上,用全身的力氣拽。

第二道工序是“推鹽”,用木锨把鹽裝上鹽場特有的獨輪小推車,送到幾百米遠的灘頭空地上。剛從水里撈出來裝上車的鹽,水還在嘩嘩地流,人在水中干,車在水中行。推車上池堰的時候,要彎下腰,用力推,否則上不去。過水溝的時候,車要通過不到一尺寬的“獨板橋”,一不小心就會人仰車翻。

第三道工序是“趕渾”,就是把起鹽之后的池子里的渾水趕出去,把清水留下,這是鹽工最拿手的絕活兒,我干得很漂亮。清理后池子里留下來的水叫老鹵,再放上一部分新的鹵水,五點多鐘太陽出來,馬上開始蒸發,進入一個新的生產流程。這個安排的確很科學,一點兒也不浪費時間和空間。

第四道工序是“打坨”,就是把收上來的鹽堆成一個個圓圓的鹽坨,每個坨子五六米高,大致有二三十噸。鹽坨要用草苫子蓋起來,避免淋雨化掉。幾天后,縣鹽務局會來收購拉走。說實話,這鹽工的活兒,既需要力氣,也需要技術,一般人還真的干不來。

曬鹽旺季最怕老天下雨,因為雨水落入鹽池,鹵水就會稀釋,已經結晶的鹽粒也會化掉,前面幾十天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池堰和上下水溝渠被淡水浸泡也會坍塌。場部有人專門負責天氣預報,一有情況,大喇叭立即廣播。每到這時候,鹽工們會毫不猶豫,一躍而起,沖進鹽灘,不分白天黑夜“連軸轉”,那叫“搶鹽”。不難理解,辛辛苦苦大半年,不就是為了這點鹽嗎?在鹽工眼里,鹽場是他們的家,鹽就是他們的命。

一連三四個月,鹽工們每天都是這樣干。沒有人請假,沒有人叫苦,沒有人喊累,沒有人抱怨,大家都認為這樣干是天經地義。沒有加班費,沒有獎金,沒有補貼,沒有會餐,誰也不知道場里有這種福利待遇。每到飯時,仍然是饅頭、窩頭、咸菜、稀飯,靜靜地吃完,倒頭便睡。只有他們包括我自己,知道身上有多累。

我不知道人們在吃到咸鹽的時候,知不知道每一個鹽粒都來之不易。我只知道,鹽工,是天下最苦最累的工種。鹽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是世上最高尚的人。人這一生,只要做過鹽工,就沒有吃不了的苦,就沒有受不了的累,就沒有干不好的事兒,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一條公路穿過老八隊,一頭連著鎮上,一頭蜿蜒伸向遠方,聽說能到縣城。我哪兒也沒有去過,除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再熟悉的就是鹽場,就是這老八隊了。我經常向著公路眺望,經常看著偶爾駛過的汽車遐想,我什么時候能夠走出這老八隊呢?

14 歲那年,我走出了老八隊,到鎮上讀高中。父親調到場部工作,周末也不用再替父親干活。但是,就從這時起,我成了地地道道的“準鹽工”。每到學校放假,我和同學們一天也不耽擱,立馬到場里新建的工區“打零工”。住的是二十多人一間的大通鋪,鋪蓋卷兒要自己背著去,吃的仍然是窩頭和咸菜,干的活比“搶鹽”還要重。在老鹽工的帶領下,我們每天早出晚歸,要干十幾個小時的活,很苦,很累,但是我打心眼兒里高興,因為我終于可以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了!第一年的工資是每天一塊四毛八,第二年漲到一塊七毛六,偶爾得到包工活,一天可以賺三四塊錢。這樣一年下來,靠假期打零工就可以賺到二百多元錢,我自己一年的吃穿基本就夠用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對此堅信不疑。能夠從十幾歲開始就為父母、為家庭做點貢獻,是我一生的自豪。

鹽場的景色是美麗的。所有的鹽場,總是與大海相伴。站在高處放眼望去,一邊是湛藍的大海,煙波浩渺,一望無際。一邊是無邊的鹽田,波光粼粼,銀光閃爍。海水、鹽田、天空合為一體,分不清是水還是天。清晨,旭日從海面噴薄而出,將碧波蕩漾的海水和鹽田染得金碧輝煌,清爽的潮濕的帶著淡淡腥味的風,吹拂著人的頭發、面頰和身體的每一處,讓人心曠神怡。傍晚,金色晚霞映照在大海和鹽田上,讓人立即想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樣精美的詩句。鹽、鹽田、鹽場、鹽工,擁有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生命,溝通了大海與人世,串聯起古往與今來。面向大海和鹽田,就像人的心靈面向著無限遼遠。

后來,終于,我走出了鹽場。沿著老八隊門前的那條公路,我走進了縣城,走進了省城,走到了很遠。但是,我永遠銘記壽光北部渤海灣畔那撫育我成長的鹽場和鹽工,不管多么繁忙,每年必須回去看看。斗轉星移,鹽場已經今非昔比,早已機械化電氣化了,老八隊的大屋早已不見,鹽工們已經住上了樓房,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我愛大海,愛它那波濤洶涌的氣勢;我愛鹽場,愛它那無邊無際的胸懷;我愛鹽工,愛他們永不停息的勞作。是那些淳樸的鹽工,給了我第一份工作,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生命,怎樣對待生活,怎樣對待艱難和困苦。教會了我怎樣做人,怎樣干事,怎樣為官。生命里有幸做幾年鹽工,是一生的幸運。

有付出就會得到擁有,有執著就會收獲喜悅,有奉獻就會擁有力量,有真情就會找到相濡以沫,有夢想就會有不倦的追求。

杏村情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厥滓簧薪洑v的風風雨雨,總有一些特殊的片段令人難以忘懷。記憶的閘門在夜闌人靜時不經意地打開,那些生命中難忘的時刻,便如彩蝶翩翩而至,而最清晰絢爛的旋律和畫面,便是四十五年前那蔥蘢的知青歲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各地一千多萬名城鎮青年,響應國家號召,遠離父母親人,經歷了十年之久的上山下鄉運動。他們櫛風沐雨,把汗水灑在了廣袤的田野上,甚至把生命留在了那片蒼茫的土地上。他們的名字叫知識青年。“知青”這個名詞,對于當今年輕人或許僅僅是一段朦朧的歷史,但對于親身經歷者來說,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山東省壽光市有個紀臺鄉,鄉里有個村叫杏村,向北30 里到縣城,向東3 里到鄉駐地。村西有條河叫彌河,是壽光市的母親河,發源于臨朐,途經青州,從杏村這里進入壽光,經過縣城一路向北最后注入渤海。彌河從杏村的西面和北面繞過,河邊有一塊二百多畝的杏樹林,每年陽春三月,河水潺潺流淌,滿園杏花盛開,正是“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景色極美,杏村因此而得名。

1974 年春天我高中畢業,便響應號召,主動報名下鄉當了一名知青,來到了杏村。

杏村知青組共15 人,因為曾在一個學校上學,彼此并不陌生。村里非常重視,把大隊部院里的幾間房子騰出來當知青宿舍,每間住三人,條件很不錯。另有一間做伙房,盤了一個大鍋臺,放了幾張小地桌,每人一個小板凳,村婦女主任桂香大姐暫時給我們做飯。

沒有客套,“開拳就打”,進村第二天就下地干活。正值“三夏”大忙,我們和村里的青壯勞力一起下地割麥。生產隊長親自示范,我們認真學習,很快也就上手,只是速度慢一些。割麥需要保持一個姿勢:90 度彎腰,干了一會兒腰就疼得受不了。我只得左腿蹲著,右腿跪在地上,一邊揮鐮收割,一邊拖著腿往前挪。生產隊長告訴我們:“必須經過這個過程,三天以后就不疼了?!蔽覀冃乓詾檎?,不過三天以后真的好多了。

麥收是一年中最緊張的季節。辛辛苦苦8 個月長成的小麥,如果不能在一周內搶收到手,一旦來了大雨或冰雹,就會前功盡棄。所以,全村上下齊動員,男女老少齊上陣,田地里人影流動,所有人來去匆匆,連續十幾天連軸轉, 累得頭昏腦漲、腰酸背痛,手心磨出了水泡,臉上曬得爆了皮,但是我們咬著牙堅持下來。

好戲開臺,一幕一幕拉開。麥收之后就是秋季作物管理,一連幾天給玉米追肥。兩人一組,一人用镢頭順著玉米根部刨溝,一人用筐子裝著土雜肥撒到溝里,再用腳踩踩把土埋上。生產隊長自豪地說:“澆上水,過半月刨開看看,這玉米根會長的和蓑衣一樣,不想高產都不行?!蔽覀兟犃擞X得很長知識。

這是簡單勞動,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用力氣不是很多,但那個天熱得實在讓人受不了。七月的大地像蒸籠,空中沒有一絲風,火辣辣的太陽硬是要將人曬暈才肯罷休。玉米長得比人高,有風也刮不進去。不出20分鐘,渾身上下衣服濕得呱呱透,脫下來能擰出水。只能光著膀子干,不一會兒,胳膊讓玉米葉子劃出一道道小口,被和著糞土的汗水一浸,生疼生疼,著實難受。

進入九月,三秋生產開始,最考驗人的是推車送肥。玉米收獲之后接著種植冬小麥。為了保證來年小麥豐產豐收,每畝要施足40車土雜肥作基肥。土雜肥先用牛拉大板車運到地頭,再靠人力用小推車運進田里,均勻撒開,然后耕翻,確保9 月底小麥播種完畢。小推車運肥一個來回平均一里地,個人自己裝卸,每人每天的定額是50 車,必須完成。推小車是技術活,要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就側翻。剛收獲的農田土很軟,第一車要兩人合伙,一人用繩子在前面用力拉,一人在后面使勁推,先壓出一道溝來,再后面就可以一個人推著小車順著這道溝往前拱。這活兒著實不輕,村里的年輕人都叫苦。

清晨,知青組的男青年一人一輛小推車,頂著滿天星星上工。白露已過,一陣涼風吹來,讓人禁不住打個寒戰。田野的黎明靜悄悄,偶爾聽見雞鳴、狗吠和老牛的吼聲。到了地頭,挽起袖子就干,裝滿車、推進田,目測好距離,均勻排列。整整一天,就這樣馬不停蹄地干。早上和中午兩頓飯在地頭上吃,大餅咸菜綠豆湯,吃著吃著就不自覺地躺在地上,一閉眼就睡過去了,勞動強度很大,確實太累。傍晚,披著星光回家,渾身就像散了架,吃完飯趕緊上床睡覺,第二天還得早起。

“三秋”生產時間長,活很多。搶收玉米、運送肥料、耕翻土地、按時播種小麥,還要割豆子、刨花生、收地瓜、曬瓜干。為了保證白天干集體的活兒,隊里都是每天傍黑分地瓜,不管早晚都要當晚切成片,攤在地上曬瓜干。碰上天好,三天可以曬干。如果這中間被雨淋了,就會發霉變綠,吃起來很苦。有一天凌晨兩點突然下雨,我們立即起床,顧不上穿雨衣,沖到地里搶收尚未曬干的地瓜干。等到把瓜干裝進麻袋運回家,人人都成了“落湯雞”。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自己的口糧。一連40 多天,每天都是這樣連軸轉。的確很累,好在一天三頓能吃飽飯,加上年輕力壯,一覺醒來,又是一條好漢!

“三秋”生產告一段落,農田基本建設接著上馬,任務是參加公社組織的挖河工程。大隊長親自帶隊,男知青全部參加,扎了兩個帳篷,用麥草打成地鋪,在帳篷外面支鍋做飯,吃住在工地?;顑菏侨艘唤M一輛推車,先把河底的泥土裝上車,然后一人推,兩人拉,運到河壩上。剛開始比較好干,因為河道還淺。往后越挖越深,而且見水,泥土變成了淤泥,就比較麻煩。十月下旬,天氣已經很冷。我們上身穿著棉襖,腰里扎著麻繩,下身穿著褲衩,站在泥水里干活。河水冰冷刺骨,淤泥又滑又軟,站也站不穩,一不小心滑倒,立即變成個泥人。沒有工程機械,勞動效率很低,但想不出別的辦法,只能這樣拼命。

村支書來工地慰問,帶來一頭殺好的豬,一連兩天豬肉燉白菜,大家像過年一樣高興。工地上白天紅旗招展,晚上燈火一片,公社指揮部的大喇叭里不停地播放工程進度和好人好事,聲音很大,七八里路外都能聽見,倒是滿熱鬧。半個月后,工程順利完工,我們“打道回府”。

勞動鍛煉是知青生活不變的主題,值得回憶的場景太多。一個矮小瘦弱的身子,干過了農村一年四季幾乎所有的活兒,時間一長,還真把人給煅煉出來了。大活小活能伸出手,牛欄豬圈能下去腳,田邊地頭能睡著覺,糞坑廁所旁能吃下飯,往日的知青已經成了地道的農民。辛勤的汗水和淚水,讓我們這些剛走出校門的青年,親近了大地母親,接觸了農村農民,感悟了生活真諦,磨礪了身心意志,增長了智慧才干,收獲了歡欣喜悅。一段苦樂年華,繪就了知識青年艱苦創業的青春底色。入冬之后,隊里讓知青們分開干些雜活兒。有人去油坊幫工,有人到牛棚鍘草,我和大部分知青去果園幫著剪枝、除草、追肥。這些活兒相對輕松,收工也比較早。傍晚,站在彌河岸邊,看看腳下的土地,望望身后的村莊,看著那裊裊升起的炊煙,望著落日緩緩西下,心中升起一種莫名的惆悵。我的一生真的就要在這個小村莊度過,沒有別的選擇、沒有別的機會嗎?遙望遠方,想起了家,一年沒回家看看了,父親母親身體好嗎?弟弟妹妹學習怎么樣?不知不覺間,心中一酸,眼中竟然流下兩行淚。

知青組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是充滿歡樂。下鄉第一年,我們每人分到六百斤玉米和地瓜干、一百斤小麥,這樣每人每月的口糧就有60 斤。女知青飯量小,男女通算,保證能夠吃飽,這在當時已經很不容易。須知我們上高中時每月只有27 斤糧食定量,每天都得掐著肚子,真吃不飽。現在,玉米面窩頭兒管夠,有時還能改善生活吃白面饅頭,已經很幸福了!

過中秋節的時候,我們下決心好好改善一次生活,買了5 斤豬肉,燉了一大鍋白菜,還去供銷社用地瓜干換了5 斤白酒,請來黨支部書記、大隊會計和帶班人呂爺爺一起過節。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喝酒,那一天,我們全組的人都醉了。

在生產隊的賬上,知青組是一個戶。真實生活中,我們是15 人組成的一個大家庭,非常團結和睦。生活上互幫互助,親如兄弟姊妹。勞動中,男知青盡量干重活、多干點,讓女知青干輕活,少受累。下雨天,我們一起“剝玉米”,或者組織集體學習。勞動之余,也一起談談人生、未來和理想。高興時就聚在一起吹笛子、拉二胡、吹口琴,扯著破鑼嗓子吼吼歌,那聲音雖然很不著調,但至今時常在我的耳邊回響,揮之不去,歷久彌新。有一次,我在干活時被機器傷了腳,大家七手八腳把我抬上小推車,送到公社醫院,包扎好了又推回來,第二天又用自行車把我馱到縣醫院做手術。女知青吳秋敏因為干活淋雨得了感冒,后來發展成白血病,住在益都縣醫院,我們全組知青一個不少坐著火車去給她獻血。純潔簡單的友情薪火,溫暖了知青生活的點點滴滴、日日夜夜,伴隨我們走過那段難忘的歲月。

村里給知青組派了“帶班人”,是黨支部委員呂凡俊,老人六十歲了,我們都喊他“爺爺”。爺爺每天從早到晚蹲在知青組,啥都和我們一起干。爺爺是農業的“老把式”,像“扶耬播種”這樣的技術活,沒有他親手示范還真學不會。爺爺協調村里給知青組劃了一畝菜地,天天蹲在那里教我們種菜。秋天,爺爺幫我們買來大缸,一次腌了滿滿4 大缸咸菜,他笑瞇瞇地說:“這下好了,夠吃一年了!”爺爺還幫我們抓來幾只豬崽,讓我們自己養著,長大了殺豬吃肉,改善生活。爺爺是我們知青組最最親愛的人,45 年過去,我至今清清楚楚地記得他那慈善的面容。

最難忘的是杏村那淳樸的百姓。剛來時,他們用異樣的目光看我們,好像我們是來搶他們的糧食一樣。斗轉星移,時光流逝,短短一年時間,我們用實際行動讓他們刮目相看。我們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勞動,不管力氣活還是技術活,一點兒也不落后,這一點最讓他們服氣。

我們也是一年四季吃窩頭,啃咸菜,沒有一點特殊待遇。夏天我們男知青也光膀子、剃光頭,這樣利索!我們也穿打了補丁的衣服,不是裝窮,而是的確沒錢買新的。下鄉時母親給我帶了兩條褲子,很快都磨破了。我便把一條剪了,選好點的布剪下來,補到另一條褲子上去,這條褲子上就先后補了14個補丁,有的地方補了三層,我穿著一點也不覺得難為情。我們和團支部的青年一起出黑板報,晚上也會和村里的青年一起跑七八里路去鄰村看電影。誰家蓋房子,我們就去搭把手。誰家娶媳婦,我們也去鬧洞房。村里的人也經常到知青組去說話拉呱,我們會給老鄉們寫生畫像、教他們打拳。

我的腳受傷時,幾個鄰居大媽聽到消息,趕緊跑到野外采來“艾草”,用這種中藥煮水煮雞蛋,給我送來20 多個,看著我吃下去,她們說吃了這雞蛋,傷口保證不會感染,感動得我直掉淚,因為我打小也沒一次吃過這么多雞蛋。在和鄉親們近距離的相處中,我們深刻地了解了農民。農民的苦自不必說,那純樸自然、忠厚老實、待人熱情、吃苦耐勞的精神特別令人欽佩。他們祖祖輩輩在黃土地上耕耘勞作,默默無聞,無怨無悔??粗@些朝夕相處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我曾多次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我是誰?我家祖祖輩輩也是農民,只是到了父母親這一輩因為上了學才當了工人,我才成了知青。一代又一代的農村青年安心在這黃土地上終生勞作,我為什么不能在這杏村當一輩子農民?

轉眼間,下鄉后的第一個春節到了,生產隊搞年終決算。我們知青組的人全部評了最高工分。村里這一年豐收,每個工日值三毛二分錢。除了分到手的700 斤糧食,我分了107 塊錢,這就是我勞動一年的全部報酬。春節回家,我把錢交給了母親。母親收下100 塊錢,把零頭兒給了我。7 塊錢,是我新一年的零花錢。冬去春來,又是一年杏花開。知青組的人全部到大隊科技隊干活??萍缄犛?0畝地,有自己的機井和排灌設備,各種基礎設施和農機具比較齊全。在鄉農機站的指導和老科技隊員的帶領下,我們邊學習,邊實踐,搞了“泰山系列”小麥良種繁育和“掖單系列”玉米密植高產實驗,取得了豐碩成果。杏村人過去種玉米,每畝就是3000 棵、單產600 斤,這是當時傳統的種植模式,我們依據“掖單系列”玉米上沖型的特點,試驗每畝種植5000 株,單產超過了1000 斤,在當地引起了轟動。

這一年,第二批知青又來到了杏村。在他們面前,我們成了老知青。知青大院已經建成,新房子很寬敞,生活條件大為改善。這一年,根據國家政策,老知青陸續離開農村。有的上了技工學校,有的被招工進了工廠、學校、醫院、商店。我沒有走,決心扎根農村60 年,是真心實意的。又是一個春天,杏花依然綻放,我最后一個離開杏村知青組。本來是不想走的,很想和新知青這些弟弟妹妹做個伴。但領導反復動員,村里的鄉親也好言相勸,堅持幾個月,最后還是離開。我走了,弟弟來了,他是第三批下鄉知青。住的還是我那間屋,睡的還是我那張床。人都是有感情的。離開杏村,戀戀不舍。廣闊天地上的陽光和風雨,讓我從一個青澀的學生娃變成了結結實實的農村青年。杏村給了我一生最難忘、也是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淬火和錘煉,就是鳳凰涅槃。

時光荏苒,往事如煙。歷史,對記錄者來說只是敘述和文字,而對于親歷者而言,卻是刻骨銘心的體驗和記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99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第一区在线|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久视频|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色综合久久|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国产jizz|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小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91在线|中文| 全裸无码专区|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高清免费毛片| 人人艹人人爽| 亚洲天堂.com|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五月激情综合网|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国产精品香蕉|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AV色爱天堂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