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薇 劉 麗
(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 363000)
隨著數媒時代的飛速發展,各種傳統藝術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歌仔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創新化傳承、創新化發展,是當下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這一現狀雖已受到關注,但總體來看,歌仔戲的非遺旅游研究還未引起足夠重視。近年來,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傳承發展的研究熱度高居不下,2020 年國家頒布的“十四五”規劃,更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化保護”和“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本文在跨學科的研究設計中,結合旅游學、民俗學、傳播學等學科,嘗試對歌仔戲與旅游業結合的現實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促進閩南歌仔戲的非遺旅游傳播,助力其傳承和發展。
2006 年5 月20 日,經國務院正式批準,歌仔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作為唯一一個由海峽兩岸共同培育出來的劇種,歌仔戲是兩岸同根文明、同宗文化的見證,反映了閩臺兩地的文化傳承與交流,具有其他劇種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文化價值
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閩南歌仔戲(又名薌劇)受當地語言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制約和影響,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化類型。在曲折的歷史發展中,閩南歌仔戲深深扎根于閩南地區民眾的生活中,經過長期的表演實踐,在繼承和借鑒吸收其它先進藝術的創作和改革中逐步發展,成為閩南一帶珍貴的文化遺產。歌仔戲發源于閩南地區,誕生于臺灣宜蘭一帶,但因當地居民多為遷居,有七成左右人口祖籍屬閩、粵兩省,特別是閩南漳州、泉州地區[2],實質是閩文化在臺灣的移植和延伸。他們移居海外,把故鄉錦歌的曲子帶到宜蘭,并與本地民謠相結合,發展成歌仔戲,繼而回傳閩南。臺灣的歌仔戲和福建漳州的原錦歌調同源,而“歌仔”是閩南地區稱呼民謠、通俗歌曲的俗語[3],反映了閩臺兩地的文化傳承與交流,構成了閩臺兩地及東南亞閩南籍華人華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2.藝術價值
歌仔戲是以一種虛擬性、程式化的表現方式,在有限的舞臺空間中,表現人物形象,呈現劇中情節,傳達戲曲之美。在劇種發展的過程中,歌仔戲吸取了高甲戲、四平戲、梨園戲、京劇等戲曲形式,形成了上百種豐富多樣的曲調,并將表演和武術動作逐步發展,形成一套獨特的演出系統。其表演形式以“三小戲”為主,以生動、情感化的戲劇形式為特點,早期在田間、谷場的圈地表演更多[4],自由、真實,貼近生活。裝扮也是歌仔戲最接近生活的表現特征,化妝由最初借用京劇的臉譜、貼頭改為梳發髻、綁水紗,后來發展到戴頭套,以古裝的形式表演[5]。另外,歌仔戲的唱詞、念白都以閩南話為主,曲多白少,結合了方言本身的“聲韻”之美,演唱起來往往一韻到底,十分流暢。再者,歌仔戲主要是根據民間傳說和鄉土故事改編而成,如《山伯英臺》《秦香蓮》《孟麗君》等,還有《討學錢》《邵江海》等[6],都是閩南鄉間草根文化的精華,是反映閩南文化和歷史發展的重要媒介,體現了鮮明的劇種個性。在音樂方面,歌仔戲伴奏樂器多樣且獨具特色。所用的伴奏樂器有兩類,其中文壇以絲弦樂器為主,武場以打擊樂器為主,主奏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月琴和臺灣笛四大件。歌仔戲可依情節要求選用適當的樂器,如鴨母笛、大廣弦等音色低沉,曲調如哭聲[7],頗能表現哀傷之意,這在其它戲曲中是很少見的。
3.社會價值
歌仔戲是產生于生活,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戲劇。在欣賞的過程中,演劇內容能夠增強人們的愛國情懷、文化審美意識。這種戲劇的表達,也反映了滋生其生長發育的閩臺兩地之間的語緣、樂緣、情緣關系。自歌仔戲問世以來,兩岸表演活動不斷,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由于兩岸歷史文化、美學價值的聯系,可以看出,一部歌仔戲的發展史既是一部兩岸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史,又是兩岸文化的關聯點,見證了兩岸同胞同根文明的歷史血緣。再者,作為一種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戲劇,歌仔戲具有傳播和教育價值的作用。其劇目所蘊涵的愛國情懷、忠孝節義等文學特質,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加深人們對傳統美德的認識。
歌仔戲作為閩南戲劇文化的分支,一直在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前行。一方面,國家與政府不斷發力,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如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8],福建省文化廳出臺《關于傳承和弘揚福建戲曲的若干意見》《福建戲曲保護傳承與弘揚工程實施方案》[9]等,專門提出了有關非遺保護、傳播、傳承的指導措施,拓寬了歌仔戲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國家建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即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10],閩南戲曲作為十大類工程之一被重點保護,其中歌仔戲位列第一。此外,諸如“全國地方戲傳承發展示范基地”[11]的創建,傳承保護單位固定辦公、排練、錄音、攝影及展演場所的保障,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的資金扶持等多種形式,都使得歌仔戲保護傳承工作更為順利,更為鮮活,使之不斷煥發光彩,成為風行閩南的主要劇種之一。另一方面,通過與相關院校簽訂有關戰略框架協議[12],開設歌仔戲表演專科學校、薌劇表演專科班,建立歌仔戲研究中心,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以職業演員為著眼點開展傳承和扶持工作,培養專業人才,使之后繼有人,傳承有序。再則,扶植劇目演出,以走進校園、學院舉辦專場演出[13],走入鄉村、社區開展公益演出,走上國家、省市創辦戲劇活動為渠道,劇團復排了《邵江海》《保嬰記》《僑批》等一系列優秀劇目,打造出一批舞臺藝術精品。但總體來看,在數媒時代的沖擊下,其傳承前景仍不容樂觀。
歌仔戲作為一種“口傳心授”“戲以人傳”的活態藝術樣式[14],現如今仍身處多重傳承與發展困境,綜合來看,有以下難點:
1.受眾群體減少
依靠傳承人口口相傳,歌仔戲的核心是存世的傳承人,而人不僅是它的創造者,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傳承的載體。目前,歌仔戲的觀劇群體大體分為三類:一是人數最多、最基本的鄉村舞臺聽眾;其次為一般的城市歌仔戲愛好者,多為老年群體;三是歌仔戲的從業人員及少數大學生、研究人員。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年輕“網生代”觀眾為主的消費主體,在豐富新式的精神文化熏陶下,對歌仔戲的了解和接受越來越少,進入劇場聽戲的熱情普遍不高,造成了市場新鮮血液的缺少。此外,歌仔戲多見于鄉村節慶,也有部分業余愛好者在公園里表演,受眾仍以老年人為主,而年輕人偏愛專業的戲劇表演,但能支撐歌仔戲表演的場館尚缺,這也使得歌仔戲的受眾群體大為受限。
2.市場管理不足
不完善的法規、制度設置,相對寬松、開放的政策制定,使得歌仔戲劇團在法律保護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漏洞。盡管現今人們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但對于文物的保護管理,對于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某些政策的指導力度不大,現實指導作用不強,致使歌仔戲保護工作仍舊薄弱。其次,由于國家稅制改革,很多文化館受到經營成本的制約,加之缺少利潤驅使,使得民間歌仔戲劇團在日常監督和管理上出現問題。同時,由于各單位的職能劃分不清楚,相關市場準入證件的辦理模糊不清,甚至取消民間劇團的登記和演出證的發放,管理單位只是單純地收取名目費用,并沒有對歌仔戲的市場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這些客觀原因都對歌仔戲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3.市場競爭無序
據統計,閩南地區目前已有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等7個國家官方劇團;廈漳地區注冊的民間戲班有一百個左右,每個戲班多在二十人左右,每次表演3000 元到6000 元[15]不等。由于民間劇團數目龐大,所需經費也相對低廉,因此在無形中搶占了許多專業劇團的市場份額。然而,民間戲班的藝術質量參差不齊,與職業劇團相比,準入門檻低,藝術水準不高。劇團收入來源主要是鄉村節慶的表演,受頭家邀請出演,因此更注重當下既得利益,多搬演舊戲,無心創作新戲。相對來說,職業劇團更重視戲劇劇本的創新,作為公共藝術組織,其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資助,在定期的演出中會免費為群眾表演和宣傳。此外,據2017年福建省文化部的統計,福建省財政廳下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3296萬元,非遺代表性項目補助資金2256 萬元[16],資金投入可見一斑,但在經費的使用上也存在著單一和缺位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劇團長遠的發展。
綜上所述,歌仔戲雖處于保護與發展之下,但目前的傳承狀況令人擔憂。因此,應當創新歌仔戲的傳承思路,采取更為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通過與旅游業的融合,以旅游的方式對文化資源進行重塑,激活歌仔戲這門傳統非遺文化,增加歌仔戲的吸引力。
在國家“文旅融合”的宏觀指導下,以開發旅游業的方式發展非遺文化,既有利于用旅游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激活、轉化、傳播,同時也有助于旅游業的轉型,豐富旅游的內涵,發展高層次文化旅游。在這種文旅融合的熱潮中,歌仔戲結合旅游業形成的旅游演藝,也成了一種全新的旅游產品形態,但就其融合現狀來看,仍面臨著一些困境。
歌仔戲作為非物質遺產的保護開發,當下仍以傳統演藝模式為主,即表演者集中在場館中借助于方寸空間的實體舞臺進行演出,觀眾只需坐在臺下觀看表演。這種傳統的、單向輸出的演出形式,以觀賞為主,游客很少能參與其中[17],體驗其魅力。僅僅將歌仔戲作為旅游觀光,對歌仔戲非遺資源的開發太過單一,并沒有將歌仔戲的活態優勢充分轉化為旅游產業發展的優勢。再者,歌仔戲作為傳統藝術,傳承發展緩慢,缺乏市場吸引力,關注熱度不高,無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也缺少優秀人才去進行傳承創新,間接導致了歌仔戲開發模式單一的問題。此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過于注重歌仔戲戲曲形式的展現,并沒有將歌仔戲非遺資源充分進行拓展、融合、跨界、創新,對歌仔戲其他非遺元素的提取和展示還較為粗放,非遺文化要素的內涵和特色未得到充分利用,歌仔戲與旅游業的融合仍待開發、完善。
有關部門重視歌仔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方面的宣傳,但對提高歌仔戲在旅游市場上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如歌仔戲等非遺曲藝沒有形成綜合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營銷手段單一狹窄,宣傳方式仍以傳統的門票銷售和靜態展示為主,傳播渠道也僅局限于節慶活動推送、展覽館展示和文化遺產保護日的推介等,存在宣傳推廣方式不新、范圍不大、深度不夠等問題,導致歌仔戲在外曝光度不夠,市場傳播不足,嚴重制約了旅游市場的發展。再次,由于演藝旅游模式在國內起步晚、底子薄,認知度不高,歌仔戲非遺旅游品牌化建設滯后,發展緩慢,尚未在市場上形成有吸引力和號召力的歌仔戲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但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消費需求升級,旅游出行卻越來越傾向于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體驗。若僅僅將歌仔戲非遺文化停留在表面的名氣利用,不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結合閩南地區特色進行非遺與旅游的結合,不僅會導致歌仔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培育不出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還會失去廣大旅游市場。
文旅融合發展大背景下,旅游演藝活動已經演繹出了全新的產品形態和發展驅動模式。這種全新產品、創新模式的誕生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與政府的扶持幫助。目前主要是各區市文化與旅游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工作,但非遺的各類活動落實卻由各村鎮、社區負責,各級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對歌仔戲與旅游的融合缺乏正常規劃指導,導致旅游資源和歌仔戲的非遺資源無法有效地進行整合,嚴重阻礙了歌仔戲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此外,政府制定的文旅產業政策作用發揮有限,未能在非遺旅游項目、非遺人才引進等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或政策吸引力不足。在非遺旅游發展規劃方面,相關基地發展、文創產品開發、傳承人制度完善等方面缺乏系統規劃,導致歌仔戲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
以上觀之,將歌仔戲與旅游產業進行融合,不能僅僅簡單地以觀光的模式開發歌仔戲非遺旅游,將融合停留在淺層,要充分發揮旅游市場的作用,突破停留在口頭呼吁的發展方式,為歌仔戲提供新型活態生存發展空間[18],使其在現代社會里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非遺與旅游產業的結合,不僅可以使地方的人文特色更加突出,使旅游業具有更多的優質資源和價值內涵,同時也可以克服地方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同質化”問題。下面以閩南歌仔戲與旅游融合的路徑開發為例,探索其文旅融合的實踐模式。
發展非遺旅游,要做好整體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在稅收、補貼、演出場所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優惠,大力推進閩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以歌仔戲為核心的全新文化旅游品牌。政府可以將歌仔戲表演項目植入景區,引進閩南各地的歌仔戲歌舞表演以吸引游客,并從產業化的角度進行整體規劃,將各種優秀的表演項目和歌仔戲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表演小鎮,以此為起點,形成一個表演產業鏈,打造出歌仔戲的旅游品牌,在未來市場形成新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地緣優勢,在加強保護和傳承基地建設的基礎上開發歌仔戲演藝旅游模式,實現旅游和歌仔戲的互動結合。如在廈門的老院子、漳州的文廟、南靖的土樓等,都可以設立專門的歌仔戲表演場地,把歌仔戲作為一種旅游誘因,引進旅游市場,讓歌仔戲更接近大眾,讓大眾能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歌仔戲的價值,提升歌仔戲的表演品質和知名度。
宏觀上,政府可通過構建數字平臺、健全名冊系統、搭建有關歌仔戲傳承發展的公眾參與平臺,建立數字化保護工作體系,探索建立“互聯網+戲曲”的新模式,讓游客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多媒體設備欣賞歌仔戲,提升歌仔戲傳承發展的公眾參與度。當然,游客量是發展旅游業的根本,可對東山、詔安的東山關帝廟、天后宮、銅山古城、南詔鎮古城等熱門景點都實行統一的團購,并利用專業的網頁網站對歌仔戲進行推廣,有效地將旅游景點的流量引入到歌仔戲的觀賞中,實現對旅游者的再利用。微觀上,歌仔戲的劇團或傳承人應主動運用微信公眾號、抖音賬戶等新途徑,剪輯拍攝相關歌仔戲內容,增強消費者對歌仔戲的興趣,做好網絡傳播。
以歌仔戲藝人為核心,增加戲迷和傳承人的互動,發展特色的旅游路線。閩南有很多歌仔戲藝人,如代表性傳承人鄭婭玲、莊海蓉等。在開展“故鄉游”的同時,一是可以組織歌仔戲戲迷聯誼會,邀請知名藝人參加,擴大影響力,以此來吸引全國各地的歌仔戲游客。另外,在南靖、華安、平和等縣的一些山寨節慶期間,組織游客們到古寨中去感受當地的民間文化,并學習吟唱歌仔戲。歌仔戲藝人們通過簡單易懂的講解,使游客們在體驗式的教學中迅速掌握入門演唱技巧,并在游戲和演示中,提高自身表演水平。把游客從“旁觀者”變成“參演者”,讓其融入文化場景,切身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二是可以在城市中搭建多個臨時舞臺,讓薌城實驗小學、閩南師范附中的學生們與專業劇團一起演出。由學生參與演出的歌仔戲,既能訓練學生,又能激起游人的興趣,還能讓游人對歌仔戲有更深的認識。與此同時,還可以舉辦校園開放日,邀請藝人、義工、代表性傳承人等擔任主講人,與游客們進行互動,讓有興趣的人來參加,增進對歌仔戲的認識、了解。這樣“互動式”演出、“沉浸式”演出的形式,不僅彌補了歌仔戲僅“主題式”表演活動的不足,還讓三者有機交織在一起,使游客身心感受都得到充分的提升、享受。
開發令大眾滿意的旅游產品,豐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例如可打造歌仔戲主題餐廳,餐廳內的員工及菜肴名稱均與歌仔戲有關的劇目連結,并在餐廳內上演歌舞片,讓游人在吃到美味的同時,也可以觀賞歌仔戲,放松心情。其次可以將旅館、酒店、民宿進行活化改造,發展歌仔戲主題住宿,客房可根據歌仔戲的經典劇目進行不同的設計。利用現代技術,在賓館里安裝電子屏幕和光盤,讓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三是重視旅游紀念品創意設計,在其它旅游產品中加入歌仔戲的元素,積極與各類旅游產品進行合作開發。除了制作服裝、道具、樂器等與歌仔戲有關的工藝品以外,還要推廣歌仔戲的周邊旅游產品。如為歌仔戲的精彩表演制作光碟,推出具有歌仔戲經典元素的郵票信封、紀念徽章,生產工藝傘、工藝扇、燈籠、掛畫、戲偶玩具等。并以創意為動力,在保留歌仔戲原有藝術特征,保存其獨特傳統的基礎上,對歌仔戲的表現形式、演出內容和藝術手法進行創新發展。例如可將其與現代影視、電視劇、動漫游戲等藝術娛樂活動相融合,借鑒當今流行的戲曲唱法,引進符合時代潮流的新唱法,將歌仔戲和流行歌曲相結合,以迎合受眾,提高歌仔戲非遺旅游的吸引力。
如果說,故事和內容的創新是對藝術的追求,那么科技的創新則要靠技術突破。傳統的歌仔戲演藝活動多在晚上進行,在科技的融入下,可以突破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桎梏,創新舞臺的聲光電技術,營造一種傳統與科技相結合的觀光方式,使觀劇群體更有代入感。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舞臺呈現,增強了戲曲舞臺時空的虛擬性,解放了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帶領游客進入虛擬與現實融合的雙重空間,充分融入戲劇情境當中,領略非遺文化的獨特風采。這不僅可以豐富游客的旅游文化體驗,延長觀光時間,使觀光內容更加豐富,還可以激發夜間經濟,促進游客二次消費,拉動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歌仔戲是閩南歷史文化的精華,但在社會發展的同時,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壓力也逐漸增大。而發展非遺旅游對傳承歌仔戲的優勢和便利毋庸置疑,以旅游的方式激活歌仔戲非遺文化的現實生命力,以歌仔戲的非遺文化豐富閩南地區旅游演藝的形式和內涵,從而實現文化和旅游相互借力,成為文旅融合的實踐范例。筆者在對閩南歌仔戲與旅游融合的現狀研究中發現,歌仔戲非遺旅游還存在開發模式單一、市場宣傳不夠、旅游政策缺乏等問題,應從旅游品牌的建立、旅游市場的傳播、旅游路線的探尋、旅游產品的制作等路徑進行探索、開發,在發展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將閩南歌仔戲傳承下去。
注釋:
[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歌仔戲》,https://www.ihchina.cn,截止訪問日期[2023-01-15]。
[2]吳育清、陳光輝、黃翠萍:《閩南漳州文化向臺灣傳播的作用研究》,《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3]劉麗:《閩南歌仔戲起源考》,《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4]劉麗:《閩南歌仔戲的文化版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第303頁。
[5]李妮:《社會發展進程中閩南歌仔戲文化內涵的流變》,《中國戲劇》2020年第9期。
[6]陳耕,曾學文,顏梓和:《歌仔戲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年,第32頁。
[7]吳慧穎:《歌仔戲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22頁。
[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截止訪問日期[2023-01-15]。
[9]福建省人民政府網:《關于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20222115號提案的答復》,http://www.fujian.gov.cn/zwgk/zdlyxxgk/jytabl/jytabl/202207/t20220706_5948908.htm,截止訪問日期[2023-01-15]。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部辦公廳關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報告的復函》,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1206_916792.html,截止訪問日期[2023-01-15]。
[11]即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原福建省漳州市薌劇團)。
[12]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官網:《我院與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https://music.fjnu.edu.cn/dd/e3/c9099a253411/page.htm,截止訪問日期[2023-01-15]。
[13]福建文藝網:《八閩戲劇進校園》,https://www.fjwyw.com/subpage/xhcs/sxjjxh/xhzx/2021-12-05/14927.html,截止訪問日期[2023-01-15]。
[14]田思頔、魯海峰、劉佳妮:《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方式研究綜述》,《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年第11期。
[15]劉麗:《閩南歌仔戲生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3頁。
[16]臺海網:《福建省投入3296萬元專項資金保護“非遺”》,http://www.taihainet.com/news/fujian/gcdt/2017-11-13/2072982.html,截止訪問日期[2023-01-15]。
[17]王懿:《文旅融合背景下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研究——以“打連廂、蕩湖船”為例》,《商展經濟》2022年第36期。
[18]黃曉輝、劉玉恒、劉小波:《文旅融合以詩照亮遠方》,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年,第167頁。
[19]顧欣桐:《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的戲劇實踐——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