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2021年分別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及《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為“雙減政策”)。兩項新政相繼出臺,正在逐步改變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教育理念,同時也使“美育”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委員成為政協委員15年來,共提交40余份提案,其中關于教育、美育的就有20多份。2023年兩會上,吳為山委員的提案仍與美育相關,他建議加強全民美育要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底色,倡導美育的全面性和終身性。
打破“學科化”美育思維,注重融合教育。美育并不等同于技能性教育,中小學往往把美育窄化為音樂、美術等學科的藝術技能教育,這是美育的重要途徑,而非美育的目的與核心。美育應該貫穿于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明確提出,設置跨學科主題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由此可見,美育不是單單依靠某個學科或幾門藝術技能的學習就可以實現的,美育應該滲透在教育的各個環節。學校應該拓展更多美育的實踐路徑,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科普、勞動等社團活動,同時挖掘學科中美的要素,設計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多引導、少講解,多實踐、少設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并用美的思想去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
拓展美育空間,加強社會資源供給。美育如果僅僅依靠“校園”,育人空間會限制學生的視野,美育涵養的是學生的精神世界,需要通過不同環境、層面去滲透。學校可以將日常教學中的碎片時間與假期充分利用起來,與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社團緊密合作,通過與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等藝術場所的深度合作,拓展美育的空間。走出去的同時,可以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參與到學校美育的過程中,通過非遺文化傳承項目、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最大程度地整合與利用社會上的美育資源。聆聽一場高水準的演奏會或許比在教室中“勤學苦練”更有價值,學生可以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放松身心,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品位與鑒賞能力。
打造美育教師隊伍,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義務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基礎階段,無論是培養技能的“藝能教育”,還是培養感性素質的“人本教育”,都需要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有效的美育實施路徑,但師資力量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校美育的發展。據統計,2020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達到77.8萬人,5年內增加了17.9萬人,美育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達到7.6%,但仍然存在缺口。政府部門應加大美育教師的補充力度,通過公開招聘、特崗計劃、免費師范生培養、全科教師培養、兼職教師等措施,破解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緊缺難題。學校也可以與相關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通過購買服務或者交流合作的方式,獲得美育教學服務,以此來緩解師資力量不足的壓力。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