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玉芳,賈云陳,陳榮華
(1.澧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415500;2.澧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15500;3.澧縣澧西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415500)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病,嚴重威脅養殖業安全生產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是當前我國重點預防和控制的人畜共患病之一。本病主要引起易感母畜流產,生產性能下降,阻礙區域間家畜調運,影響肉源食品安全,給養殖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全面了解本地區牛羊布病感染現狀,澧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澧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了對本病流行病學調查和結果分析,對本地區布病疫情防控策略進行探討。
澧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水中下游,總面積2075km2,轄區有15 個鎮4 個街道,常住人口72 萬,以傳統生豬、家禽養殖為主。2022 年底,全縣存欄羊1.84 萬只,年出欄0.55 萬只,其中規模場8 個、存欄30 只以上專業戶71個;牛存欄0.55 萬頭,年出欄0.19 萬頭,規模場3 個、存欄10 頭以上專業戶14 個。經過多年發展,縣內有1 家省級種羊場,飼養品種以黑山羊為主。此外,轄區內沒有野生山羊和野牛等動物。2018 年以來,澧縣疾控部門通報人感染布病3 起,對全縣牛羊布病流行情況進行持續監測尤顯重要。
以存欄羊30 只和牛10 頭以上養殖戶為標準,共調查羊14960 只、牛1800 頭。調查時間為2018-2022 年。
牲畜的來源、品種、養殖方式、調運檢疫情況、撲殺及無害化處理情況、養殖戶防控知識知曉情況。
2.3.1 樣品采集。由澧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澧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及鎮街動物防疫機構聯合采集完成,按照70%預期流行率,95%置信區間, 10%絕對誤差確定抽樣場數。以鎮街為單位隨機抽取牛羊場戶,規模養殖場至少采集20 份血清樣品。
2.3.2 診斷試劑。布魯氏菌病標準陽性血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抗原,布魯氏菌競爭ELISA 抗體檢測試劑,診斷試劑來自農業農村部登記名錄庫。
2.3.3 檢測方法及判定標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動物布病抗體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診斷技術(GB/T18646-2018)規定的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方法和動物布病抗體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診斷技術(GB/T18646-2018)規定的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檢測,判定結果。
從表1 監測數據顯示:2018-2022 年,累計監測血清3694份,其中羊血清3324 份、牛血清370 份。按2022 年末澧縣牛和羊存欄數量計算,監測數占易感動物數的比例為15.45%(0.3694/2.39),其中羊為18.07%(0.3324/1.84)、牛為6.73%(0.037/0.55)。監測總體陽性率為0.54%(20/3694),其中羊陽性率為0.6%(20/3324)、牛陽性率為0%(0/370)。從畜種的結構來看,羊的感染率比較高,牛的感染率為0。流行情況呈波動態勢,但總體感染率在1%以下,處于可控范圍之內。按照相關文件要求,人病獸防、關口前移,以“早、快、嚴、小”原則,對監測陽性羊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陽性羊場徹底消毒滅源。共撲殺陽性或易感羊614 只,撲殺率3.66%(614/16760),政府按政策要求給予經濟補償。

表1 不同年份牛羊布病監測數據
從表2 監測數據顯示,2018-2022 年間,一、二、三、四季度羊布病監測場點數分別占5.4%(10/185)、23.2%(43/185)、49.7%(92/185)、21.6%(40/185),一、二、三、四季度陽性率分別為0%、0.29%、0.24%、0%,一、四季度監測總樣品數占17.2%。

表2 不同季節牛羊布病監測數據
表3 監測數據顯示,2018-2022 年羊布病監測場圈養方式占8.1%(15/185)、圈牧混養方式占91.9%(170/185)、放牧方式為0%(0/185),其中圈養方式陽性率為0%,圈牧混養方式陽性率為0.54%。

表3 不同飼養方式牛羊布病監測數據
表4 監測數據顯示,波爾山羊品種存欄數占監測場總存欄數的41.9%,波爾山羊陽性率為0.54%,其他品種牛羊陽性率為0。

表4 不同品種牛羊布病監測數據
表5 監測數據顯示,2018-2022 年調入羊檢疫率為70.8%(4386/6193),調 出 羊 檢 疫 率 為70%(192339/27480),調入牛檢疫率為84.1%(8142/9677),調出牛檢疫率為80.2%(7536/9396)。

表5 2018~2022 年澧縣牛羊調運及檢疫數據
據調查統計,2018-2022 年湖南澧縣牛羊布病總體陽性率為0.54%,羊群布病陽性率為0.6%,牛群沒有感染。羊群感染布病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以波爾山羊或波爾山羊雜交品種為主,感染羊群有放牧史,按政策給予撲殺補償。全縣牛羊調運環節產地檢疫未做到應檢盡檢,布病在人畜間有傳播,畜間布病總體可控。
分析湖南澧縣牛羊布病監測陽性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養殖戶對布病危害認識不足,購買或飼養患有布病的羊群,成為布病傳染源。二是從業人員自我防護意識淡薄,不及時處理病畜及病害產品、排泄物等,使人畜發病。三是動物及產品生產經營者逃避檢疫,成為布病區域間傳播重要途徑。四是養殖戶未采用封閉飼養方式,通過接觸易感動物或帶菌環境傳播布病。五是動防部門對養殖戶監督不嚴,執法部門對違規調運打擊不力,給布病傳播留下隱患。六是病畜及產品處置不規范,消毒不徹底也是該病傳播因素之一。
根據《動物防疫法》、《全國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規劃(2022-2030 年)》等政策要求,湖南省目前屬于布魯氏菌病二類地區,原則上禁止進行布病免疫,主要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如監測、檢疫、消毒、凈化、淘汰病畜等,防止布病人畜間傳播,最終達到控制和消滅布病的目的。
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鎮街動物防疫機構開展基線調查,全面了解掌握轄區牛羊等易感動物養殖數量、養殖方式、布病場群體陽性率和個體陽性率等基本情況。根據流行狀況確定監測數量和頻次,監測發現陽性及時剔除。對調入牛羊、引發人感染布病和高頻次流產的畜群等異常情況,及時開展排查、采樣、檢測、隔離、消毒和報告等工作。對種牛種羊場、上年度檢出陽性的場,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全群抽樣監測,每季度開展一次隨機抽樣監測,每次至少抽查20 只(頭)。
指導牛羊養殖、屠宰等環節落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強人、物隔離和消毒,及時徹底清洗污染的環境和物品,不斷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對牛羊養殖、運輸、屠宰、無害化處理等重點場所定期消毒滅源,斬斷傳播途徑。
利用“牧運通”檢疫出證平臺,推進智慧檢疫,實現檢疫監督全鏈條信息的閉環管理。建立檢疫防疫工作聯動機制,推進監測排查和檢疫申報有效銜接。規范檢疫出證和強化檢疫監管,督促養殖業主體和販運人嚴格實行動物檢疫申報、落地第一時間報告等主體責任,實現調運的動物從啟運地、途經地、到目的地全程可追溯體系。有序推進牛和羊的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完備牛羊及其產品進出臺賬管理,準確記錄來源和流向,確保可迫溯。
加強活畜跨地區調運監管,全面落實畜禽運輸人員和運輸車輛備案制度,防止布病跨區域傳播。根據農業部門相關要求,除去布病無疫區和凈化場、以及用作屠宰和種用乳用外,跨省調運的活畜禁止易感布病的動物從高風險區域向低風險區域調運。
要按照《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動物疫病凈化工作的意見》、《無規定動物疫病小區管理技術規范》等要求,縣內1 家省級種羊核心場要在2023 年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布病凈化場,通過以點帶面,帶動其他規模養殖場,全面提升我縣養殖環節布病預防和控制能力。
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有關布病防治技術規范處置疫情,對已發病和監測呈陽性動物進行緊急撲殺,對同群的動物采取隔離監測,對病畜舍間環境、集中放牧過的區域、受過污染的場所進行全面和徹底消毒,對撲殺的動物及排泄物、污染過的物品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陽性率較高的養殖場(戶),應及時清除陽性感染動物或淘汰整個畜群。
聯合衛健、市管等部門利用多種方式宣傳布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普及布病防治知識。倡導消費群體養成健康的消費習慣,不吃未經高溫加熱熟透的牛羊肉,不能飲用未經消毒的生奶。對重點群體開展重點宣傳,如從事養殖、運輸、屠宰、加工等從業人員,增強其防范意識,指導做好消毒、隔離等防護措施。對從事動物防疫檢疫工作人員開展集中培訓,規范使用防護用品,確保防護到位。
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屬地、部門及業主動物防疫責任,加強督促和指導,確保防控措施真正落地見效。切實穩定縣鄉動物防疫隊伍,保障監測、凈化、消毒滅源、宣傳培訓等方面的防疫經費支出。切實理順行業監管和執法機構關系,加大對違規違法調運動物行為的打擊力度。建立農業、衛健、市監、林業、公安等部門人畜共患病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工作交流,疫情信息互聯互通,強化會商和措施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