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奇

新時代,解決好老百姓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使人民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不僅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職責,也是各級媒體的責任。近年來,河南周口日報社在推進媒體融合、深化整體布局時,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辦網,堅持“黨媒姓黨”,全力以赴做好正面宣傳工作,聚焦百姓生活中的焦點、難點、痛點問題,充分發揮媒體融合的優勢,以媒體之力推動解決與人民群眾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提升黨媒影響力。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開展的“公益助農大行動”,就是一個黨委政府肯定、農民滿意、社會叫好的案例。
2022年11月,受供求關系、天氣和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河南省多地遭遇賣菜難。白菜和蘿卜的地頭裝車價低至1毛錢一斤,一些菜農棄收,讓周邊群眾免費收摘,個別地方出現“含淚毀菜事件”,一度上了抖音熱搜排行榜。周口日報社所屬多個媒體平臺也不斷接到商水、太康等縣農民打來的請求幫助銷售滯銷蔬菜的電話和微信。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有10個縣市區,近千萬人口,是傳統農業大市,經濟基礎薄弱,貧困人口多。全市有5個國家級貧困縣、2個省級貧困縣,89.76萬貧困人口,貧困縣數量和貧困人口數量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經過全市上下多年不懈的脫貧攻堅,這7個貧困縣脫貧摘帽。由于產業基礎差,農民靠天吃飯收入不穩定,部分脫貧群眾一直存在返貧致貧風險,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繁重,成為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周口也是蔬菜生產大市,全市各地蔬菜種植面積超過300萬畝,從業人口超百萬,有“中原菜都”之稱,蔬菜生產是許多剛剛脫貧摘帽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這次河南省政府列出的全省重點幫助銷售的50個蔬菜生產大縣(市)中,周口市占9個,全省最多。根據周口市農業農村局統計,2022年11月中下旬,全市蔬菜在田面積49萬多畝,當月產量20多萬噸,鹿邑、商水、淮陽、太康等縣區的5萬多噸蔬菜已經出現銷售難。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菜農遭遇的困難,黨和政府高度關注。2022年11月19日,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蔬菜促銷工作的通知》,出臺蔬菜促銷10項措施。周口市政府也召開蔬菜促銷工作會議,抽調農業、商務、宣傳、供銷等部門人員成立工作專班,聽取匯報,研究辦法,尋找銷路,幫助菜農銷售蔬菜。
國寬同是福,民病獨何安。“菜籃子”是民生工程,關系人民群眾一日三餐,也關系著周口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周口日報社作為當地主流媒體,在引導輿情和公益宣傳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特別是近幾年,報社在《周口日報》《周口晚報》、中華龍都網等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新技術,發展新媒體,先后推出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發展成當地最大的新媒體矩陣,成為密切黨群干部關系的橋梁和紐帶。
11月18日下午,省政府召開重點市縣解決蔬菜滯銷問題調度電視電話會議后,周口日報社社長顧玉杰、總編輯王健就調度指揮報社總編辦、農業農村采訪部、新媒體編輯部,加班加點,迅速做好相關稿件采編工作,及時發布省、市會議精神。11月19日,《周報全媒體聯動 助力蔬菜促銷》《我市出臺蔬菜促銷5項舉措》等稿件陸續刊發。
如何把蔬菜促銷工作做得更扎實、更有成效?周口日報社成立由農業農村采訪部牽頭的工作組,在全媒體開設“公益助農大行動”欄目,下設“蔬菜促銷政策直通車”“公益助農暖新聞”“我為家鄉蔬菜代言”“公益助農熱線電話”等子欄目。值班記者24小時接聽電話,回復微信,搜集信息,采寫新聞,幫助菜農對接市場、對接商超、對接愛心企業。
“你好!我是市科技局駐淮陽區梁桃村的第一書記張倩,我們有80畝大白菜急需出售,能幫助聯系買家嗎?”“我是河南農拍檔公司,請問外運蔬菜車輛的通行證如何辦理?”……每天,熱線電話響個不停,各類咨詢、求助信息源源不斷。值班記者24小時值班,百問不厭,耐心服務。“感謝報社為我們鄉蔬菜銷售所做的工作……”“通行證辦下來了,感謝你們……”
接聽熱線時,記者發現各地蔬菜滯銷求助信息最多。怎么利用報社融媒體平臺優勢,迅速將這些信息發布傳播出去?在王健總編指導下,農業農村采訪部在全媒體開設“蔬菜產銷對接信息平臺”,把菜農滯銷蔬菜的面積、價格、位置、聯系人、電話等信息全網發布,方便社會各界聯系幫扶。11月21日,第一則包含13條滯銷蔬菜急售信息的稿件在報社旗下的周道客戶端首發,《周口日報》《周口晚報》及周報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同步跟進。這種移動優先、文圖音視全媒表達、融媒體平臺矩陣同時共頻發布的方式,不僅實現了“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景式呈現,形成資源共享、載體多樣、渠道豐富的傳播格局,也融合放大了一體化傳播效果。當日微信、抖音等點擊閱讀量超過100萬人次,蔬菜滯銷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之后,蔬菜產銷對接信息每兩天在全媒體集中發布一期,20多家中央及省市縣新媒體和本地10多家自媒體也友情轉發,形成強大宣傳陣勢。在宣傳輿論的引導下,許多社會團體和企業紛紛加入愛心助銷蔬菜行列。他們有的購買后發給員工消費,有的購買后贈送環衛工人等困難群體,許多在外地創業的周口人也為家鄉獻出愛心,幫助銷售。“我要兩噸白菜……我要500斤辣椒……我要10噸白蘿卜……”一時間,各類采購信息通過電話、微信從四面八方飛到菜農手中,滯銷蔬菜銷量天天增長,菜農緊皺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來。
同時,北京新發地、南京中農等國內數十家農產品批發公司也來電咨詢滯銷蔬菜信息、運輸線路等。僅河南農拍檔有限公司在一個多月內就通過各種渠道幫助外銷蔬菜300多噸。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如何充分發揮媒體宣傳協調、資源整合的優勢,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幫助購銷滯銷蔬菜,更多地為菜農排憂解難?
農業農村采訪部記者充分發揮熟悉“三農”的優勢,從市商務、供銷、農批公司等單位搜集各地蔬菜批發市場負責人、蔬菜經銷大戶、餐飲公司負責人、蔬菜中介機構負責人的微信,以此為基礎建立“周口農產品產銷對接微信群”,邀請有滯銷蔬菜的菜農和有銷售、消費能力的客商入群,讓他們在群內發布供求信息、上傳滯銷蔬菜圖片,視頻看菜品、商討價格,研究運輸路線、交換道路通暢信息等。由于該群讓買賣雙方直接溝通,消除中間差價,微信群每天都十分活躍,各類價格對接信息不斷刷屏。11月30日,該群一天成交白菜、蘿卜和芹菜17單150多噸。
為幫助產銷雙方線下對接,報社組織兩路記者帶領愛心企業到農民菜地現場挑選采購,帶領蔬菜批發商家實地察看蔬菜質量、裝運情況、運輸路線等。報社視頻采訪部記者和主持人一同走進菜地,親手拔蘿卜、收白菜,拍抖音發視頻,為菜農代言,幫助促銷。針對太康縣滯銷蔬菜較多的情況,報社組織本地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絡主播,成立3支公益直播團隊深入部分鄉鎮村田間地頭,通過直播帶貨等形式把滯銷蔬菜信息發到抖音、淘寶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12月10日,效果最好的一場直播,2個小時銷售23單60多噸各類蔬菜。
為鼓勵更多愛心企業參與公益助農活動,讓關愛菜農成為一種風尚,報社在“公益助農大行動”總欄目下增設“公益助農愛心企業光榮榜”,搜集購買蔬菜的愛心企業相關信息,每兩天在全媒體平臺公布一次,全媒體表彰,營造氣氛。榜樣就是力量,周口市農業農村局、市總工會、市婦聯、團市委、河南萬果園集團、亞龍商業中心、周口螢火蟲公益組織、商水縣退役軍人協會等300多個黨政企事業單位紛紛加入到購買愛心蔬菜的暖流中。
“公益助農大行動”欄目開設以來,報社利用主流媒體的新聞資源承擔起“賣菜經紀人”的角色,以直接、快速、靈活的方式,幫助群眾化解“賣菜難”。
在這一個多月時間內,熱線電話和微信接收各類求助信息500多條,選編刊發菜農銷售信息150多條,向有關部門轉交各類咨詢求助信息80多條;《周口日報》《周口晚報》及旗下各新媒體平臺發布各類助農稿件110多篇,通過各種渠道為160多戶菜農助銷蔬菜23000多噸。
“我貸款種植100多畝棚菜,蔬菜滯銷讓我欲哭無淚,差點又重返貧困線,是報社幫助我把蔬菜全部售出,收回了成本,挽回了經濟損失,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報社打造的好平臺……”商水縣陽城辦事處菜農陳學理說。
“你們建立的這個開放共享平臺,一端連地頭,一端連需求,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菜農銷售成本和社會采購成本,是個愛心助農好舉措!”周口市政府蔬菜促銷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楊青山對“公益助農大行動”欄目充分肯定,多次打電話指導鼓勵。
當今社會,新聞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是,新聞工作的根在基層,源在群眾。心中裝著群眾,筆下才有真情。地方黨媒只有多聚焦人民群眾,多反映他們的生存狀態,多為他們解決困難,才能構建起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連心橋”。周口日報社開展的“公益助農大行動”是堅持“三貼近”原則、發揚“走轉改”精神,以“新聞+服務”模式進行的守正創新嘗試。這個活動有深度、有力度、有成效,彰顯了媒體力量和責任擔當,受到了河南省報協和周口市政府表揚。
路雖遠,行則將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周口日報社永遠在路上,這是地方黨媒永遠不變的情懷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