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萬祥
人類社會,每個人一般會接受三種教育,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其中,就重要性而言,家庭教育特別是母親教育,一定是第一位的。因為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一輩子的老師。更重要的是,古往今來,良好的母親教育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做一個善良的好人。
好母親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的母親就是這樣一所善良的好學校。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今年已經98歲的母親常常跟我嘮叨個不停。不過,她在絮絮叨叨中往往會說出能讓我回味的金句。
“父母待兒女路樣長,兒女待父母扁擔長。”“扁擔長”有時她也說成“筷頭長”。“三歲打娘娘笑,三十歲打娘娘上吊。”倫理人情,表達得形象生動。“衣服破可以補,手足斷難得連。”“做官的兒子,不如討飯的妻子。”言簡意賅,押韻上口,讓人聽過不忘。
母親常常念念叨叨“我不求吃好穿好,我只希望你們都夫妻和睦,兄弟妯娌和和氣氣。你們和睦交好就是對我最好的孝敬”。母親的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和境界。農村里,夫妻之間,婆媳兄弟之間,吵得雞飛狗跳的比比皆是,母親對此特別反感。她說,對父母妻子都不好,和兄弟姐妹關系都不好,這種人好不到哪去,和這樣的人往來一定要多長一只眼睛。
母親的話,包括一些老話和俗語,文字淺顯,通俗易懂,但道理深刻。我現在想想,母親這些家常絮語,主題都是勸人為善,教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好人。
母親只上過兩年私塾,沒多少文化,但是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方面,她一輩子言傳身教,是我們的師表楷模。“鄰居好,賽金寶。”在母親看來,好鄰居就是生活的財富,就是旺家的金礦。母親一輩子驕傲的,一是把我們兄弟四個拉扯長大、成家立業,二是鄰里關系特別友好。她常常自豪地對我們家人說,從六七歲記事開始,她從來沒有和哪家哪戶哪個人吵過架鬧過事。是的,我們都知道,老家生產隊,甚至隔壁隊里,鄉鄰們都特別尊敬我母親,每有父子不和、婆媳生惡、鄰里糾紛,往往請她做個“老娘舅”。母親的名言也是為人的秘訣是“做人不要小氣,小氣鬼一世窮”。記得兒時在農村,家里偶爾做了餛飩湯團,母親總要端一點給東鄰西舍,我們老家的鄉鄰關系一直到現在都特別融洽。
母親是一所學校,教育的主題永遠是如何做人。而且,好母親的好教育,一定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母親的美德是我們一生享用不盡的永恒的筵席。
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中,勞動、糧食、生活是三個最美麗的詞語,而母親就是一根紅線,把這三個詞串聯在了一起。
母親生了我們兄弟四個。農村里,養家糊口,操持家務,要多辛苦有多辛苦。我們小時候,父親是公社機關食堂廚師,平時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做。母親在生產隊勞動掙工分,還有繁重的家務活壓在身上。母親每天四點多鐘起床,做早飯,洗衣服,準備豬羊的飼料,忙完一大通事情后去隊里上早工。白天再苦再累,晚上一定是紡紗織布。說起來,現在的年輕人也許不能相信,我們小時候身上所有穿戴的,從衣服到褲子,從帽子到襪子,還有被子到蚊帳,都是母親一手縫制的。而且,從田里的棉花收上來,到軋花,彈花,漿紗,紡紗,染色,織布,剪裁,制作,全由母親一人在家里完成——主要在晚上和不能下田干活的雨雪天完成。母親當年使用的這一整套工具,可惜早已蹤跡全無,否則完全可以辦一個小型農藝博物館了。
后來我才知道,母親不僅解決一家人的穿戴需要,整個生產隊二十來戶人家的布,也基本上是我家幫助加工的,我母親以此換取一點工分。我母親是身材矮小的女工,但每年的工分,都是生產隊男女勞力中最高的。那個年代,年成好的時候,通過掙工分,年底能分到一百兩百元;年成不好,工分就分文不值。而即使分不到錢,母親也樂于幫助人家。她說,至少,鄰舍隔壁,幫幫別人也算做了好事,以后自家有困難,人家也才愿意幫助我們。母親一生的做人原則,就是寧可別人欠我,我不能負了別人。
我一直以為,我母親是中國農村勤勞能干、質樸善良的優秀勞動婦女的杰出代表。母親一生用行動告訴了我一個樸素的道理,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也告訴我怎樣做一個善良和誠實的人,這就是,愛勞動,知道勞動的意義,尊重勞動的價值。
回望我的人生經歷,我能從代課教師到特級教師,從教師到校長,從農村到城市,從蘇州走向全國,在自我奮斗、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人生道路上,母親的言傳身教、母親的榜樣激勵,一直都是我最強大的精神動力。
好家風是什么?好家風的主旋律一定是勞動,勞動,勞動!
母親的美德照亮每一個晨昏,照亮人生的道路和前程。我特別尊敬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道德文章,一代師表,于老師一直是我崇拜和追隨的人生偶像。每次想到了不起的于老師,我都會想到同樣了不起的她的母親。
2019 年2 月的一天,我相約好朋友李鎮西老師,一起到于老師家登門拜訪,祝賀也分享她榮獲了國家授予的人民教育家的殊榮。在和于老師近三十年的交往中,我第一次聽她訴說自己的家世和少年往事。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從小接受的家庭影響和母親教育。
于老師出生在江蘇鎮江一個普通家庭,她是老大,有三弟一妹。14 歲初中畢業那年,父親不幸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擔全落在母親一人身上,于老師也面臨輟學的困頓。在這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時候,一直是家庭主婦、沒有文化的母親毅然決定,讓長女異地求學,到蘇州讀免費的師范學校。要知道,那個時代,14 歲的女孩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工作賺錢的勞動力了,是母親的遠見卓識改變了于老師的人生走向。以后,于老師在蘇州讀師范,在鎮江中學讀高中,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大學。大學畢業后終身從教,成為一代名師和舉世楷模。如今,年已九旬的于老師和我們侃侃而談,言語神態中依然充滿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和感恩之情。
讓我感慨不已的還有,這位優秀母親不僅養育了特別優秀的女兒,還培養出了四位大學教授。因為家庭和大姐的影響激勵,于老師的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先后考上大學,而且都成了大學教授。其中,一位是兩院院士,一位曾經擔任北大副校長。聽到這里,我和鎮西老師都情不自禁地采訪式發問:“于老師,你們五姐弟都如此優秀,您母親教育你們的秘訣是什么呢?”于老師十分淡定地說:“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反正我和弟弟妹妹一生牢記母親的教誨,要做一個誠實善良的人。”
感謝于老師傳遞了一個家教真諦:做一個誠實善良的人。我想,人民教育家就是這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