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孔繁伶
Q:
我家孩子對新知識學習得很快,可是成績總不理想,明明平時已經會的知識,考試時就是答不出來。我總是說他“一學就會,一做就忘”,這種情況怎么解決呢?
A:
“一學就會,一做就忘”這種現象在學生中很普遍。學生和家長常常有一個誤區,就是每次小考和大考后,總覺得有些題是因為粗心錯了。其實,粗心就是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熟練,解題技能訓練不到位。那么如何改變粗心,改善“一學就會,一做就忘”的情況呢?
大腦是學習的最主要工具,大概由1000 億個神經元組成,神經元上長有突觸,當人不斷重復這個神經元里存儲的信息時,突觸就會生長,并和附近的神經元的突觸連接到一起,連接得越緊密,信息記憶得越牢固。之所以“明明都學會了,考試時卻答不上來”,歸根結底是因為神經元之間突觸的連接不穩定,記憶不牢固。
解決這個問題,推薦3個方法:
大家都熟悉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但是很多時候因為太煩瑣,而不想去運用它。日本腦科學博士池谷裕二在他的著作《考試腦科學》中,介紹了他的使用方法,推薦給大家:
學完新知識后,要進行四次復習。
第1 次復習:學習后的第2 天;第2 次復習:第1 次復習1 周后;第3次復習:第2 次復習2 周后;第4 次復習:第3次復習1個月后。
就像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第一次通過導航找到了,如果想記住這個地方,就要關掉導航,自己再走三四次,把各個路口的關鍵建筑物都記住,以后無論從哪個方向走都能找到。
有不少學生比較排斥測驗,擔心一旦測驗考不好,會打擊信心,壓力變大。
事實上,階段性測驗能夠直接反映上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哪些知識點掌握得好,哪些僅僅是記住,哪些已經能夠靈活應用了。將這些情況匯總后,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習、練習。
在認知發展心理學中,心理學家曾對一所中學的3000 多名學生進行過一個實驗,實驗人員安排學生讀幾篇文章后,進行多次測試和最后一場大考。實驗結果表明:進行過小測驗的學生,大考時的分數比沒進行小測驗的高十多分。
測驗不僅僅是找出遺忘的知識點,再次復習和加強記憶,更重要的是保證每次測驗都能喚醒你之前所學知識的記憶。因為每次復習的時間跨度都很長,所以通過測驗進行喚醒記憶,重復記憶。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測驗提高記憶,目的不是看成績高低,而是作為一種學習方法。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快樂、舒暢等情緒能刺激大腦,產生特殊的腦波,提高記憶力。
馬戲團的馴獸師們是怎么訓練動物的?他們會在動物做對動作后獎勵它們食物。這正是利用了積極情緒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我們對孩子學習的獎勵,可以是一包小零食、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話、一個喜歡的游戲。
需要注意的是,獎勵不是像馴獸師一樣,只獎勵做對了的。我們獎勵孩子,獎勵的是孩子做的過程,只要做了就獎勵。通過不斷強化,讓孩子產生“學習是快樂的事情”這樣的認知。
以上這些方法都會增進神經元之間突觸的連接,突觸連接穩定了,我們大腦存儲到神經元的知識就可以順利使用。就像讓電路通暢穩定,電線絕緣層完好,電器與電線的連接緊密,電器就可以隨時使用、不罷工。
其實,記憶法的核心就是反復記憶,對抗遺忘。當養成刻意記憶的學習習慣,孩子就不會出現“一學就會,一做就忘”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