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姑
(福建省南安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南安 362300)
一直以來,孕產婦和新生兒衛生保健工作都是衡量各國、各地區衛生工作水準的重要內容,不僅體現了該工作的重要性,還提示該工作存在較高的社會敏感性。近年來,在我國政府對人群健康投入力度的逐漸加大及二孩、三孩政策逐漸放開的趨勢下,臨床對于孕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及新生兒的衛生保健工作也更加重視[1~3]。既往臨床常用的傳統孕期保健模式雖有一定干預效果,但仍有部分產婦尤其是初產婦的心理狀態欠佳,不利于其孕期健康行為養成,影響妊娠結局[4~5]。中心群組化孕期保健(GPC)模式是由美國助產士Rising 于1993 年提出的一種保健模式,該模式通過將多名孕周相近的孕婦成立小組,定期以中心群組方式開展孕期保健服務,近年來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廣泛推廣[6~7]。本研究回顧性分析93 例初產婦的臨床資料,探討GPC 模式對初產婦心理狀態、妊娠結局等方面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南安市婦幼保健院于2021 年7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93 例初產婦的臨床資料,按孕期保健模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5 例,年齡22~30 歲,平均(25.77±2.45)歲;孕周28~35 周,平均(31.72±2.50)周;孕前體質量45~67 kg,平均(58.24±8.55)kg;受教育年限9~18 年,平均(12.78±3.15)年。研究組48 例,年齡21~30 歲,平均(25.73±2.20)歲;孕周28~36 周,平均(31.76±2.33)周;孕前體質量44~64 kg,平均(58.21±7.80)kg;受教育年限9~17 年,平均(12.74±2.80)年。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南安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倫理字202000378 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單胎初產婦;孕周≥28 周;受教育年齡≥9 年;入組前半年內未接受心理治療;產檢或參與研究時均有親屬陪伴;精神及意識狀態無異常,有一定語言溝通及理解能力。(2)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性軀體疾病者;存在妊娠合并癥者;存在明顯剖宮產指征者;中途因故退出研究者。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孕期保健模式干預。(1)產檢:囑咐產婦定期到院接受常規產檢,包括體質量、血壓、腹圍、宮高及B 超等。(2)健康指導:對產婦開展分娩常規健康指導,包括分娩過程、自然分娩與剖宮產利弊及合理應對分娩痛等。(3)飲食指導:助產士視產婦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飲食計劃,確保膳食多樣化及營養均衡等。(4)運動指導:對產檢指標無異常且無運動禁忌證產婦進行個體化運動指導,運動時需穿著防滑鞋、寬松衣物,并視身體條件及運動后指標變化選取運動方式、決定運動量。研究組采用GPC 模式干預。(1)成立GPC 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1 名、助產士2 名、產科醫師1 名、護士2 名、心理醫師1 名、新生兒科醫師1 名及研究者。由護士長擔任組長,主要負責人員及物資調配、保障等;助產士均經GPC 師資培訓且有相關資格證,主要負責咨詢指導、主題授課、操作演練、小組討論及線上咨詢等;產科醫師主要負責孕期檢查及反饋相關信息至助產士;護士主要負責孕產婦簽到、維持秩序及協助助產士等;心理醫師、新生兒科醫師根據孕期主題和孕產婦實際需求,參與小組討論工作中;研究者主要負責聯系孕產婦,告知每次活動地點、時間等,同時為小組討論工作積極搜集相關資料。(2)制定GPC 計劃:通過查閱文獻并積極咨詢相關專家,結合預期目標,制定GPC 初步計劃,即選取一定數量孕產婦開展預試驗,通過了解其反饋意見,發現干預問題,積極整改后獲取最終GPC 計劃。(3)GPC 活動內容:將孕產婦根據孕周鄰近原則平均分為3 個小組,每周開展1 次活動,單次活動時長2 h左右,共開展6 次,活動內容包括自護管理、社會心理支持以及小組討論式健康指導3 個方面。自護管理:在活動開始前30 min 左右,由助產士或產科醫師耐心指導孕產婦完成產前檢查工作,包括測量體質量、血壓、聽胎心及觸診等,指導孕產婦如何計算體質量指數(BMI)并認真記錄于孕期保健手冊上,鼓勵其積極參與,對于存在高危風險或是并發癥者需及時轉至高危妊娠門診給予積極處理。社會心理支持:醫護人員對于孕產婦存在的疑問,需積極采用專業知識給予解答、指導以及示范等,提高其認知度。應積極鼓勵孕產婦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員參與活動,不僅可減輕孕產婦孤單感,還可提高家屬對于妊娠、分娩等知識的認知度,更有助于理解孕產婦生理、心理變化,提供有效情感支持。首次開展活動時,由孕產婦進行自我介紹,有助于相互了解,同時由研究者創建微信交流群,一方面可讓孕產婦于活動中相互傾訴及交流,另一方面還可讓其在活動后通過交流群分享孕期經驗、感受及困惑等,積極尋找解決方法,有助于獲得歸屬感。將孕產婦及家屬需求作為導向開展小組討論式健康指導工作,每次討論均有對應主題,包括孕期營養、運動、分娩知識及新生兒護理等,在討論時孕產婦及其家屬需圍圈而坐,先由助產士對本次主題進行講解并提出問題,由組內成員進行輪流回答,然后由助產士鼓勵并引導孕產婦對組內成員回答給予回應,積極分享其觀點與心得。
1.4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干預前后分別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分娩恐懼量表(CAQ)給予評估,前者評分分界值為50 分,50~59 分、60~69 分、69 分以上分別代表輕度、中度、重度焦慮;后者涉及醫院干預與環境、疼痛傷害、失去控制及孩子健康恐懼4個方面,總評分16~64 分,評分與分娩恐懼呈正相關。(2)自我管理能力:干預前后用孕婦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給予評估,涉及遵醫、日常生活及自我防護3個維度,各維度評分0~100 分,評分與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關。(3)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干預后用自擬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調查表給予評估,涉及飲食、運動及體質量監測行為3 個維度,各維度評分0~10分,評分越高代表依從性越高。(4)分娩方式:比較兩組陰道分娩及剖宮產率。(5)妊娠結局:比較兩組出現早產、晚期引產及低體質量兒等不良妊娠結局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3.0 軟件分析數據。SAS、CAQ、自我管理能力及健康行為依從性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分娩方式、妊娠結局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后SAS、CAQ 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CAQ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SAS、CAQ 評分比較(分,)
注:和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2.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后遵醫、日常生活及自我防護等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較干預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和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2.3 兩組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 研究組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
2.4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研究組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研究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4.17%,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見表5。

表5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例(%)]
現階段我國孕期保健工作中,產前檢查以醫師為主導,孕產婦對檢查過程、結果解釋等缺乏有效了解,增加醫患糾紛事件發生風險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孕產婦心理狀態,不利于妊娠結局[8~10]。因此,對孕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加強孕期保健,以提高其認知度,改善心理狀態及妊娠結局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孕期保健模式以灌輸模式為主,對孕產婦認知度提升及心理狀態改善效果不太理想,無法促進孕期健康行為養成,不利于改善妊娠結局[11~12]。
GPC 模式是通過形式中心群組開展孕期保健工作,相比于傳統孕期保健模式,其可更有效提升孕產婦認知度、孕期保健質量,改善其心理狀態,進而改善孕產婦妊娠結局[13]。郭思彤等[14]研究指出,對高齡二胎產婦采用GPC 模式進行干預可有效改善其分娩方式,縮短產程,降低產后出血量,減輕產后焦慮、抑郁情緒,提升產婦滿意度。肖蘇琴等[15]研究指出,GPC 模式可有效提升初產婦的積極心理資本,改善其妊娠結局。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SAS、CAQ 評分均較對照組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較對照組高,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評分較對照組高,陰道分娩率較對照組高,剖宮產率較對照組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4.17%)較對照組(20.00%)低(P<0.05)。肖蘇琴等[16]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結果,提示GPC 模式可有效減輕初產婦焦慮、恐懼情緒,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及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并改善其分娩方式及妊娠結局。分析原因在于:(1)成立GPC小組并明確小組成員職責有助于保障孕期保健工作有條不紊進行,提升孕期保健質量。(2)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咨詢相關專家并結合預期目標進行GPC 計劃與整改可為GPC 模式的開展奠定基礎。(3)自護管理鼓勵孕產婦于助產士或產科醫師指導下自助完成部分產檢項目,從而提高其對于產檢相關指標、檢查過程及結果的了解度,在提高孕產婦認知度的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其分娩信心,減輕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及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4)醫護人員、家屬及同伴等社會心理支持不僅可幫助孕產婦答疑解惑,提供有效情感支持,還可借助群組活動分享孕期經驗、感受等,獲取同伴支持,有助于減輕孕期焦慮、恐懼等,促使其以積極心態迎接分娩,對其分娩方式及妊娠結局改善有積極意義。(5)針對相關主題開展小組討論式健康指導可有效提高孕產婦獲取孕期相關知識的積極性,讓其更全面、深刻了解健康教育內容,豐富其孕期保健知識,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孕期健康行為,進而改善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采用GPC 模式干預初產婦可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孕期健康行為依從性,改善分娩方式及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