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蘋 袁洪麗
(河南省澠池縣人民醫院中醫科 澠池 472400)
肺部感染是呼吸內科常見病癥,通常由肺實質受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常表現為呼吸困難、發熱、咳嗽等[1]。中老年人群由于慢性疾病、營養狀況、機體老化等因素影響,免疫力低下,極易感染肺部炎癥,大多中老年肺部感染后可產生多種并發癥,需長期接受治療,從而產生消極情緒[2]。因此,除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診療外,予以患者更加優質的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恢復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護理干預的要求不斷提高,“以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逐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更加注重人文關懷,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旨在為患者打造家庭式病房環境,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患者人文感受,增強患者就醫獲得感[3~4]。基于此,本研究通過給予肺部感染患者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澠池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87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3 例)與干預組(44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50~74 歲,平均(62.84±5.42)歲;病程4~15 d,平均(9.26±2.25)d;疾病類型:細菌性肺炎17 例,病毒性肺炎16 例,真菌性肺炎7 例,其他3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18 例,大專及以上11 例。干預組男22 例,女22 例;年齡52~77 歲,平均(63.38±5.26)歲;病程5~15 d,平均(9.73±2.04)d;疾病類型:細菌性肺炎18 例,病毒性肺炎15 例,真菌性肺炎8 例,其他3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17 例,大專及以上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病程、年齡、疾病類型、文化程度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入組標準
1.2.1 納入標準 伴有咳嗽、發熱、咯痰等癥狀;胸部X 線片顯示肺部有葉狀、片狀、肺泡浸潤性病變;白細胞增多;呼吸、脈搏加快;肺部干濕性啰音或呼吸音增強;痰液培養呈陽性;年齡≥50 歲;CURB-65評分≥2 分;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其他嚴重免疫系統疾病;伴肝、腎功能障礙;合并先天性心臟病;伴免疫功能障礙;伴精神異常;伴溝通障礙。
1.3 干預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包括抗感染、止咳、化痰、補液等。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方案干預。(1)用藥指導:告知患者正確用藥時間、劑量、給藥途徑,叮囑患者及時用藥,避免多吃、錯吃、少吃、漏吃等情況發生;(2)體位護理:指導患者臥床休息,氣急發紺者保持半臥位,胸痛者保持側臥位,盡量避免平臥;(3)基礎護理: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協助排痰,鼓勵患者多飲水,給予患者超聲霧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濕潤;(4)營養支持:推薦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指導患者規律進食,少量多次,做到營養均衡;(5)功能鍛煉:適當給予患者運動指導,如慢走、拍打胸背、躬身撐體、旋摩胸脅等,但要避免競技運動與劇烈運動。
1.3.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干預。(1)醫護人員人文關懷能力培養:采用人文關懷能力調查表及關懷行為量表調查院內醫護人員人文關懷能力,開展以“人文關懷”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包括人文關懷能力現狀調查、人文關懷的概念、人文關懷培養方法、人文關懷的重要性4 個方面,加強醫護人員護患溝通技巧及護理禮儀,樹立“敬畏生命、以人文本”的理念,培訓醫德醫風行為規范,通過大方得體的行為舉止、儀容儀表,積極熱心的服務態度感染患者;邀請院內人文關懷能力較強的護理人員上臺發言,分享自己平時的工作心得體會與經驗,加強榜樣宣傳;兩兩一組開展“人文關懷”模擬訓練,通過經典工作場景再現,使護理人員切身體驗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從而獲得感悟,提高護理人員關懷敏感性。(2)創建“家庭式”病房:入住前,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喜好,打造充滿人文氣息的病房環境,安排年齡相似、愛好相同的患者同住一個病房,為患者配置獨立衛浴、中央空調、無線網絡、電動便床、有線電視、衣柜、座椅、插花等生活配置,色彩搭配以舒適溫馨、輕松活潑為主,盡可能滿足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營造家庭般的住院體驗。(3)豐富文化生活:完善文體設施,院內打造休閑公園、瑜伽室、棋牌室等休閑娛樂場所,鼓勵患者每天進行30~60 min 的公園散步、做瑜伽、下棋等活動,以此豐富日常生活,促進情感轉移,提高身體素質。(4)健康知識宣教:結合患者既往經歷、文化程度、性格、基礎疾病等開展個性化健康知識教育,向患者普及肺部感染誘發因素、臨床癥狀、常見并發癥、治愈率、日常生活護理措施等,告知患者護理計劃及其重要性,指導患者正確運動方法、時間、強度、頻率等,2 d/次,30~40 min/次。(5)“家人式”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將患者視為自己的家人,與其溝通交流時語氣要溫柔平和,給予患者家人般的關心與呵護,鼓勵患者家屬參與護理工作,叮囑家屬多關注患者心理活動,增加對患者的陪伴與關心,安撫患者消極情緒,多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為患者排憂解難,主動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問題,尊重患者隱私,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加強患者遵醫行為,為患者指導如何正確發泄情緒,如聽音樂、寫日記、深呼吸等,建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調查患者及其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鼓勵患者及家屬踴躍提議,結合臨床工作內容,不斷改進護理服務,使患者得到更加優質的人文關懷護理。兩組均干預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兩組咳嗽、咳痰、氣促、胸痛、發熱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2)心理狀態:分別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Cronbach's α=0.89)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Cronbach's α=0.87)評測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HAMD 包含17 個條目,總分0~68 分,≥7 分即存在抑郁,且分數越高則抑郁越嚴重;HAMA 共14 個條目,總分0~56 分,≥7 分即存在焦慮,且分數越高則焦慮越嚴重。(3)遵醫行為:根據我院自制遵醫行為量表(Cronbach's α=0.83)評估兩組干預前后遵醫行為,包括肺功能鍛煉、配合治療、服藥依從等3 個維度,按照表現良好、尚可、差分別賦值4 分、2 分、0分,各維度得分相加的總分,總分0~12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遵醫行為越好。(4)自我效能:根據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測評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該量表含10 個問題,患者依據實際情況作答,按照完全正確、大部分正確、少部分正確、完全不正確分別賦值4 分、3 分、2 分、1 分,總分10~40 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自我效能感越低。(5)并發癥: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繼發感染、呼吸衰竭、肺炎休克等。(6)護理滿意度:根據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Cronbach's α=0.85)評估患者滿意度,包括服務態度、服務意識、護患關系、操作技能、病房環境等5 個維度,26 個條目,采用Likert-4 級計分法,總分26~104 分,≥96 分記為十分滿意;86~95 分記為滿意;76~85 分記為較滿意;≤75 分記為不滿意。總滿意=十分滿意+滿意+較滿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干預組咳嗽、咳痰、氣促、胸痛、發熱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發熱消失時間干預組對照組組別 n咳嗽消失時間咳痰消失時間氣促消失時間胸痛消失時間4443 t P 6.94±1.328.76±1.645.7090.0005.32±1.157.38±1.367.6350.0004.25±0.836.07±1.267.9740.0008.46±1.4710.14±2.034.4290.0003.24±0.754.88±1.068.3460.000
2.2 兩組心理狀態及自我效能比較 干預后,兩組HAMA、HAMD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GSES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干預組HAMA、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G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及自我效能比較(分,±s)

表2 兩組心理狀態及自我效能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GSES干預前干預后干預組對照組組別nHAMA干預前干預后HAMD干預前干預后4443 t P 13.35±1.8213.04±1.760.8070.4229.88±1.04#11.57±1.15#7.1930.00014.38±1.7613.92±1.641.2610.21111.58±1.04#12.38±1.27#3.2180.00221.78±3.7622.13±3.840.4300.66929.48±3.05#25.17±2.96#6.6870.000
2.3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肺功能鍛煉、配合治療、服藥依從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干預前,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分,±s)

表3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總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組對照組組別n肺功能鍛煉干預前干預后配合治療干預前干預后服藥依從干預前干預后4443 t P 1.53±0.341.46±0.320.9880.3262.95±0.38#2.38±0.40#6.8160.0001.62±0.281.68±0.310.9480.3462.84±0.27#2.41±0.33#6.6590.0001.76±0.351.88±0.381.5330.1292.83±0.39#2.26±0.41#6.6450.0004.91±0.975.02±1.010.5180.6068.62±1.04#7.05±1.14#6.7140.000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55%,低于對照組的20.93%(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護理滿意度為97.73%,高于對照組的79.07%(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例(%)]
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們精神狀態,關注人的生存發展,給予人們更多關心與尊重,使自身存在價值得以體現[5]。有研究發現,人文關懷能影響患者心理狀態,體現在遵醫行為改變[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干預后心理狀態、遵醫行為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提示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能改善肺部感染患者心理狀態,提高其遵醫行為。本研究通過舉辦以人文關懷為主題的講座,提高全體醫護人員的人文修養,將人文關懷理念貫穿于整體護理工作每個細節中,關注患者精神狀態,為患者打造“家庭式”病區環境,減輕患者遷移應激影響;盡可能滿足患者心理、生理需求,鼓勵患者參與休閑娛樂活動,以豐富日常生活,緩解患者消極情緒,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通過患者或家屬反饋,不斷優化護理服務,主動為患者解決生活問題,調動患者積極情緒,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使患者信任醫護人員,有助于提高患者遵醫行為,與王婷婷等[7~8]研究結果一致。另外,張宏晨等[9]研究指出,加強患者人文關懷,對改善患者自我效能具有正向作用。護理人員及家屬是患者在治療期間接觸最多的人群,鼓勵家屬參與護理服務,共同給予患者關心與支持,能為患者樹立康復自信,增強患者主觀能動性,同時,為患者指導科學合理的情緒宣泄方式,有助于減輕患者身心負擔,積極面對該疾病,從容接受治療,提高自我效能[10]。本研究結果發現,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的肺部感染患者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常規護理患者,進一步證實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對改善自我效能具有積極意義,這與既往研究觀點相符[11]。
由于中老年患者自身身體素質較差,加之肺部感染損害患者肺功能,導致其無法進行劇烈運動,從而使患者產生自我懷疑,出現自我否定情緒,進而導致患者病勢綿長、遷延難愈。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以精湛的醫術、優良的醫德素質為基礎,與患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促進護患情感交流,增強患者安全感,化抑郁、焦慮情緒為治療動力,從而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同時,鼓勵患者適量運動,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促進患者康復[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干預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較對照組縮短,說明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可加快康復進程。另外,本研究結果還發現,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人文關懷重視個體差異,結合年齡、家庭情況、性格、病情等,因人而異、因病而異,給予患者個性化健康知識教育,能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科學應對不良事件,在護理人員嫻熟的護理技能幫持下,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在住院期間給予患者家人式護理體驗,能獲得患者支持與信任,通過護理人員之間開展人文關懷模擬訓練,能使護理人員更加了解患者心之所想,做到護患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以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開展,有利于避免護患糾紛,減少護理差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14~15]。
綜上所述,給予肺部感染患者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遵醫行為,從而加快患者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