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保定大地經受嚴峻考驗!受臺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08時至8月2日08時,河北保定全區出現特大暴雨,平均降水量357.2毫米,為1951年有連續觀測記錄以來最強降水。面對重大洪澇災情,保定新聞傳媒中心以黨媒高質量融合報道,打好新聞輿論宣傳的主動仗。
汛情嚴峻,洪水兇猛,在洪澇災害發生前期,面對前方通訊基礎設施大量受損、失聯成為常態的現狀,以及網絡紛繁復雜的輿情環境,保定新聞傳媒中心黨委果斷安排,由總編輯李會斌帶隊到一線指揮調度,迅速成立一辦六組(接待組、資料組、保障組、報道組、外宣組、統籌組),助力保定市委宣傳部統籌安排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工作,為迅速穩定宣傳局面打下基礎。
報道期間,保定新聞傳媒中心黨委書記、總編輯、副總編輯等紛紛到一線指揮調度。白天收集線索后,進行輿情研判分析,然后根據中央、省級媒體要求,將線索統籌發布。晚上,統籌白天發布的消息,不斷根據災情和輿情進行綜合分析,為第二天報道做好準備。期間,不斷根據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的輿情分析,做好通稿的統籌安排工作。
隨著大量權威信息不斷發布,保定災情造成的輿情直線下降,輿論引導成效顯著。
隨著災情發生,網上充斥著保定遭遇重大洪澇災害的復雜聲音,眾多洪水滔天的短視頻大量傳播,一時間將黨的聲音淹沒在信息洪流中。
為此,保定新聞傳媒中心高效調度一線記者,以融媒體小組形式(一名文字記者+一名視頻記者+一名廣播記者+一名新媒體記者,配合涿州融媒一名攝像記者),400多批次記者分赴涿州受災鄉鎮一線,全力做好融合報道。
扛起黨媒政治責任,保定新聞傳媒中心以高質量融合報道作為此次災情的報道突破口,以大量短視頻為傳播主方向,以快拼快,以量拼量,多種形式短視頻輪番上陣,既有適合抖音、頭條平臺的各類暖新聞,又有“靴城微評·記者一線視記”“937主播說”等評論引導類短視頻,在70多個新媒體短視頻賬號矩陣海量推出,形成立體傳播格局。

8月7號,國網平山縣供電公司的搶修人員,在淶水縣其中口鄉搶修水毀電力設施,幫助災區恢復生產、生活用電。(保定新聞傳媒中心提供,張學農 攝)

龍吸水助力涿州排澇。(保定新聞傳媒中心提供,張旭 攝)

中心全媒體報道組在一起采訪,推出融媒體作品。(保定新聞傳媒中心提供)

《保定日報》推出微綜述,講述環城水系何以護安瀾。

《保定日報》重點報道復工復產復耕復種復市。

《保定日報》階段性綜述《風雨過后戰猶酣》。
隨著大量短視頻出現,無數共產黨員逆流而上的身影,無數黨支部書記如釘如樁一線抗洪的身影,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此外,大量救援隊伍的感人短視頻不斷發布,讓正能量迅速占領網絡空間。
重大事件的融合報道,事件節點和新聞節奏的把握至關重要,否則極容易引發混戰甚至自相矛盾的亂戰,影響黨媒的權威性,進而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面對本輪強降雨引發的災情,保定傳媒中心保持戰略定力,7月26日開始預警,7月29日開始降雨,到8月2日強降雨結束,再到抗洪搶險救災,最后是災后恢復重建,中心先后發布72次預警,始終把握鮮明的輿論節奏,不斷調整力量,根據事件的時空節點做出融合報道安排。
此次媒體融合報道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7月29日至8月1日,這個階段降雨始終持續,以保定主城區防汛排澇為主,保定新聞傳媒中心安排大量記者雨中采訪,完成了眾多關于排水、環衛、交警、供電、兩站稿件,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全方位報道。主題聚焦各部門全力落實,韌性城市管理,城市水系建設成果,最終雨過水退,報道效果顯著。
第二階段以受災最為嚴重、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涿州為中心,從8月2日至8月8日,大量馳援涿州的報道以短視頻形式發布,與負面輿情形成對撞。同時,中心在主版面、主頻道、主頻率開設專題專欄,從堅決打贏防汛搶險救災硬仗,到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配合報紙、電視、廣播權威傳統媒體報道,從而展現了黨委政府在重大災情面前的高度負責、人民至上的形象。
第三階段從8月9日至今,以災后恢復重建、復工復產復市復耕復種為主,這一階段以權威傳統媒體為主,開展各部門階段性綜述、微評論,以及科普類的報道為主,以客觀的解釋、權威的科普、政策的解讀,大量火熱的復工復產復耕復種復市的場面為主。期間,保定日報推出7篇權威系列評論,推出全市階段性應對災害的階段性報道,8300字的《風雨過后戰猶酣》,形成鎮版刷屏之作,牢牢把輿情方向掌握在手中。
截至目前,保定市新聞傳媒中心積極宣傳黨中央,省委省政府關于防汛搶險救災指示精神。根據雨情和災情的變化,以及抗洪搶險工作的開展情況,共刊發(播)各類稿件3706篇,數十篇短視頻播放量超百萬,總體傳播量上億,其中關于受災嚴重的涿州的災情和恢復重建的報道共計1631篇。截至8月22日,在中心配合下,中央、省級媒體共刊發(播)關于涿州搶險救援、災后重建類稿件共4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