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政
雖然法律法規對于如何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什么情況下可以辦理退休手續等規定得十分明確,但農民工項時開(化名)對此沒有深入清醒的認識。他甚至認為在個人家庭生活困難的時候解決眼前困難最重要,顧不上考慮今后一二十年的生活怎么過。因此,公司先后三次讓他選擇繳納社保還是領取補貼時,他均選擇了領取補貼、放棄繳納社保且與公司簽訂了相應的協議。
隨著時間的推移,項時開終于到了該退休的年齡。由于沒有社保繳費記錄且不能補繳,他無法辦理退休手續,也不能享受退休待遇。他認為自己遭受的這些損失是公司造成的,要求公司予以賠償。公司則認為,項時開自愿放棄社保繳費義務就意味著放棄相應的退休待遇,公司對此沒有過錯,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法院認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為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系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該項義務不能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通過約定變更或者放棄。鑒于公司與項時開簽訂的不繳納社保費用協議因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而無效,法院依據查明事實在扣除項時開已經領取的社保補貼款基礎上,于近日終審判決公司賠償項時開養老保險待遇損失20余萬元。
2005年1月25日,項時開以熟練工的身份進入公司工作。同日,公司向他收取200 元安全保證金,要求他嚴格遵守公司勞動紀律及安全操作規程,不得從事任何損毀企業形象及生產設備的事情。否則,將沒收保證金并依法依規對其作出相應的經濟處罰。同年2 月1日,他在公司提供的打印版《聲明》上簽字,表明因其本人原因自愿不繳納社會保險,不辦理參保手續,所有責任與后果均由本人全部承擔。
2011年10月5日,項時開再次在公司提供的打印版《協議書》上簽字。該協議載明,在公司講明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項時開仍不同意參加社會保險,導致公司無法為其辦理社會保險參保手續,亦不能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用。根據其請求,公司自2011 年10 月起,每月向其發放補助120 元作為社會保險費。
2013 年4 月1 日,項時開第三次在公司提供的打印版《協議書》上簽字。該協議載明項時開不同意辦理入保手續,公司根據司齡及出勤情況給予一定的補貼,作為其社會保險費。此后,其不得以不辦理入保手續為由向公司主張任何權利。
項時開稱,他當時之所以選擇不繳納社保而領取公司給付的經濟補助,原因是家里經濟困難,想多拿點錢,沒考慮以后退休的事。在公司工作期間,公司確實未為他繳納社會保險費,也未代扣代繳其個人應承擔的繳費部分。
2021 年10 月,項時開年滿60周歲。看到同事一個個辦理了退休手續并按月領取退休金,他也要求公司為他辦理退休手續。公司向人社局提交了有關資料,因項時開沒有社保繳費記錄、根據現行政策無法辦理社保補繳手續,人社局不予受理。因不能辦理退休手續、無法領取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他開始與公司產生矛盾。
2022年初,項時開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提起申請,要求公司賠償其損失。仲裁機構以其請求不屬于勞動人事爭議受案范圍為由,決定不予受理。他不服該決定,遂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
根據項時開提供的銀行交易明細和公司提供的工資明細表,能夠認定其達到退休年齡前的工資均已發放。不過,其在2011 年1 月至9月沒有領取補助款。在公司提供的工資明細表上,亦未查到2015年6 月至2021 年10 月發放補助款的記錄。其他期間,公司按照每月120 元、457 元、582 元等標準發放了補助。
根據2011年10月5日的《協議書》,公司自2011 年10 月起每月補助項時開120 元作為社會保險費,一審法院認定自2011 年10 月至2013 年3 月,公司發放給項時開社會保險補助款2055元。
根據2013 年4 月1 日的《協議書》,公司根據廠齡及出勤情況給予項時開一定的補貼,作為社會保險費,一審法院認定自2013 年4 月至2015 年5 月,公司發放給項時開社會保險補助款7701元。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是項時開的起訴是否超過訴訟時效、項時開與公司約定放棄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行為是否有效、公司是否應當賠償項時開養老保險待遇損失。
公司提出,三份書面協議充分證明公司一次又一次征求項時開繳納社保的意見,項時開明知因自身原因公司未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其于2022 年1 月申請勞動爭議仲裁超過了1 年的時效期間,應視為對此前權利的放棄。一審法院認為,項時開于2021 年10 月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其于2020 年1 月提起仲裁申請,并未超出仲裁時效。此后,其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亦未超過訴訟時效。
基本養老保險是按國家統一政策規定強制實施的,以保證廣大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需要為目標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秳趧臃ā返?2 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是法定義務,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職工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由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將社會保險費補發到工資中,而不向社會保險機構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行為無效。本案中,公司提交的《聲明》《協議書》內容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應當認定為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1條規定,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而發生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本案因公司未為項時開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其要求公司賠償養老保險待遇損失,符合法律規定,酌情予以支持。
一審法院認為,社會保險待遇計算所依據的內容紛繁復雜,受政策調整影響較大,且對于不同保險項目的保險待遇計算規則不盡相同,如要求精準計算則難于操作,也與審判實踐不相適應。根據目前較為通行的辦法,酌定按照勞動者退休時當地退休職工的社會平均養老金標準,參照人身損害賠償標準中全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標準,結合單位和個人應承擔的比例份額,一次性計算養老保險損失為宜。
根據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2005〕38 號)的規定,我國基本養老保險采取“統賬結合”的管理模式,參保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工資總額的20%和8%的比例,繳費滿15 年并達到退休年齡者可以領取養老金。本案中,由于項時開并未支出應當由個人負擔的份額,故在計算損失時應當根據單位和個人應承擔繳費比例酌情予以賠償。對于公司已經在工資中發放的社保補款9756元,應當相應地予以扣減。
綜上所述,一審法院認為,項時開的訴訟請求部分有理,對有理部分予以支持。公司的辯解于法無據,不予采納。依照《勞動法》第72 條、《社會保險法》第4 條、第60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1條規定,判決公司賠償項時開養老保險待遇損失20.7 萬元。公司不服該判決提起上訴,但被二審法院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