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嬌
(西華師范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農村基層干部的治理能力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息息相關,作為鄉村振興的踐行者、執行者,提升自身能力,為鄉村振興助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助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進是每個農村基層干部的責任。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些都對農村基層干部治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國農村人口較多,經濟發展一度相對落后,基層干部在帶領村民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首要任務。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高素質、高水平的基層干部能有效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比如引進現代化設備,將更多先進技術應用到鄉村,提升農產品質量;通過網絡等新渠道,帶領群眾宣傳和銷售農產品,讓農民更放心地投入農業發展中。基層干部還可以引進和帶動更多有專業知識、懂農業、愛農業的優秀人才投身鄉村發展,促進產業興旺。
農民安居樂業、增收致富,是基層干部治理能力的直接體現。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實現共同富裕,是基層干部的長期追求。基層干部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斷提升群眾的收入水平,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能增加村民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求基層干部將法治、德治、自治結合起來,實現治理有效。基層干部在治理過程中運用相關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水平,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威信,提升公信力,能推動鄉村的和諧穩定,化解群眾之間的矛盾。同時,作為鄉村振興的引領者,基層干部帶動村民學習法律知識,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為實現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帶領建設和美鄉村,是每一個基層干部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發展要建立在綠色發展的基礎之上,合理地利用農村現有資源,不能為了追求發展而破壞環境。基層干部在治理過程中應當秉承新發展理念,充分了解制約農村生態發展的問題,引導農民采取更加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減少土地、大氣污染等,打造生態宜居和美鄉村。建設和美鄉村,需要基層干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集思廣益,作出完整的規劃,從為何建設、怎么樣建設到建設效果,都需要認真構思和實施。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必須同樣重視。基層干部在治理過程中應利用好鄉村特色文化,以培養彰顯鄉村文明之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農村特色文化傳承傳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途徑之一,更能增加村民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群眾對基層干部工作的滿意度與基層干部工作的實際效果呈正相關的關系。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保障他們的切身利益是每一個基層工作人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基層工作人員沒有對國家的政策作出及時宣傳和講解,存在聯系群眾不夠緊密,不能及時有效地傾聽群眾呼聲、采納他們的合理化建議,辦事效率不夠高等情況。
處理緊急突發狀況的能力是基層干部治理能力的標尺之一。一些基層干部在發生緊急情況以后不能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基層干部沒有或較少接受過應急管理方面的培訓,缺少系統完備的應急管理專業知識,再加上有的基層單位平時不重視處置突發情況的演練,導致工作人員在應對突發事件時不夠熟練。第二,自身學習不夠,面對錯綜復雜的情況應對能力不夠強。第三,部分基層干部對資源的整合能力不強,導致人、物調度安排不當,失去最佳解決時間。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基層干部對農民來說是引領者。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市場化、現代化、全球化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農民思想觀念不斷轉變,需求逐漸增多,這對農村基層干部整合鄉村資源、凝聚人心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基層干部引領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少部分基層干部自身的政治素養不夠高,學習新時代農村發展知識不夠、對國家政策理解不充分,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夠強,甚至對本職工作懈怠,辦實事不夠,對村民的想法和意見聽取不夠,影響了其在人民群眾中的信任度和威望。
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對當地的鄉村振興怎么發展、怎么建設作用巨大。這就要求基層干部的業務能力、專業素質過硬。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出現一定失衡,主要表現為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精神有所懈怠、適應新事物較慢。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大部分的農村籍大學生畢業以后也選擇在大城市發展,農村的青壯年較少,在后備干部選拔上,能勝任的人才不夠多,影響了農業農村的發展。
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如可以通過更主動、密集的走訪了解群眾的需求,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對他們及時伸出援手。可在村里多舉辦村民對基層工作的提議會,將群眾的發展建議和對村干部的意見總結歸納起來。多做鄉村振興主題宣傳活動,讓廣大群眾理解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的振興,還是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振興;讓農民更加理解基層干部的工作,促使他們響應號召,集思廣益,為基層干部的工作助力。
基層干部日常工作中,時常會出現緊急情況,比如處理群眾之間的矛盾、突發應急事件、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等,這就要求基層干部及時應對,避免和減少對人民群眾的傷害。
第一,從基層干部自身來講需樹立應對危機意識。在工作中積極學習有關處理突發狀況的專業知識,時刻警覺,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危險狀況,將保護好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視為己任。突發情況出現時積極解決,不拖沓、不推卸責任。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與群眾積極溝通,共同應對。在處理完問題后,反思總結,避免下次再出現類似問題。
第二,對基層干部進行提升應急處突能力的實訓。開展應急能力宣傳活動、主題講座,讓基層干部學習到應急處突的基本知識,從理論講授、情景演練、技術操作、法規解讀等各個層面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基層干部意識到提升處理突發狀況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種能力關乎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關乎村民是否能安居樂業。加強應急處突能力的實戰演練,保證參加人數以及演練的有效性。讓工作人員在真實的場景模擬中感受到緊急情況處理不當帶來的嚴重后果,把處理問題的技巧記牢,靈活地面對突發狀況,行動迅速而又準確。
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提升引領力與公信力,需要農村基層干部主動學習新時代農村發展知識,與時俱進,利用各種渠道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加強黨性修養,讓群眾信賴自己、支持自己。
多開展提升農村基層干部政治素養的主題講座,加強基層干部思想建設,將黨的任務與使命牢記于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基層干部開展法制教育,使他們在道德上自我警醒,在法律上自我約束。同時對基層干部簡政放權,提升他們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提升公信力。總之,基層干部應將鄉村振興視為己任,不推卸責任,不逃避責任,提高自身的執政本領。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鄉村振興包括了人才振興,提升基層干部的綜合素養必不可少,應加強人才儲備,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第一,合理調整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優化干部儲備。在干部中樹立先進代表,發揮模范作用,帶動不同年齡段的干部對標看齊。優化基層干部的選拔方式,選拔一批思想先進、作風優良的年輕黨員干部作為后備隊伍。優化基層干部年齡結構,在政策上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比如貫徹落實“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三支一扶”等政策。人才選拔也應突破年齡、地域、專業的限制,吸納更多有能力的人入鄉返鄉,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第二,加強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同基層黨校及教育機構聯合,給基層干部傳授政策法規、文化常識、鄉村治理、與群眾溝通的技巧等知識。在鄉村振興中每個村的實際狀況都有所不同,基層干部需要學習現代化的農業知識,以及農產品的銷售、運營技巧等。基層干部還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適應社會進步和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態勢。
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更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農村基層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成效,農村基層干部應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與文化素養,緊密聯系群眾,在日常的工作中樹立威信,提升公信力,獲得農民的支持與信賴,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更好地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