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斌,曹夢雨,李港澳,趙鹿汀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建筑學院;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是中原農耕文化的代表,是黃河文化的源頭活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推進,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踐行地、鄉村發展的重要細胞單元,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社會、經濟價值。如今,城鎮化發展對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造成沖擊,部分傳統村落出現了人地矛盾、人口流失、空間擠壓、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保護和利用好現存的傳統村落,發揮其自然資源價值、歷史人文價值,提升傳統村落居民的生活品質,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河南省黃河流域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北部。河南省位于黃河中下游,北部有太行山、王屋山,西部有崤山、熊耳山,中部有嵩山。黃河流域從北部地區穿過,流經省內的山地與平原,整體地勢呈西高東低。
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傳統村落名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錄、社會經濟數據、高程影像數據以及市級統計年鑒數據。其中,傳統村落名錄來源于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布的六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錄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國家級名鎮名村名單以及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布的省級名鎮名村名單,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HBN黃河流域發展數據庫,數字高程數據影像圖來源于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創立的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統計年鑒數據來源于各地市統計局官網的統計年鑒。
利用百度地圖開放平臺的坐標采集系統,獲取了傳統村落和名鎮名村的地理坐標信息。隨后,運用ArcGIS軟件(地理信息軟件)進行坐標點要素以及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研究范圍區位圖的可視化表達分析。在坐標點要素可視化表達的分析基礎上,提取了位于河南省黃河流域范圍內共231個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以及名鎮名村,涵蓋了9個地級市以及34個縣(區)。通過對河南省黃河流域231個傳統村落的可視化表達分析,將ArcGIS 10.8作為空間分析工具,結合地理集中指數公式、平均最近鄰指數、核密度估計值和緩沖區分析等多種計算方法,對這些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從而更好地理解傳統村落地理環境的變遷規律,揭示其中的影響因素。
根據ArcGIS軟件的處理結果,刪去傳統村落名錄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錄上重復村落的名稱,得出河南省黃河流域現有傳統村落和名村總數T=231(以下統稱為傳統村落),地級市總數n為9,計算出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數G值為51.671。地理集中指數G值越大,表明村落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表明村落分布越分散。若將231個傳統村落平均分布到9個地級市,則每個地級市傳統村落數量為25.67個,理論地理集中指數G1=33.333,G>G1。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分布表現出明顯的集中特征,其地理集中指數G顯著高于理論地理集中指數G1,表明該地區的傳統村落分布十分集中。
在河南省黃河流域這一宏觀層面,傳統村落的地理位置可抽象表達從而提取為點要素,而點要素的分布類型主要有3種,即隨機型、離散型、凝聚型。為了分析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類型,本研究采用ArcGIS 10.8空間統計工具中的平均最近鄰工具,對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之間的空間距離進行準確測量和數據處理分析,結果顯示,河南省黃河流域231個傳統村落的平均最近鄰距離為0.052千米,理論最近鄰距離為0.083千米。結合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可以觀察到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中西部地區,并且存在幾個明顯的村落聚集區域。通過計算兩者的比值,得出最近鄰點指數R=0.62。R值小于1,由此判定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類型為凝聚型。
通過對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進行空間核密度分析,可以直觀地看出傳統村落的聚集程度以及空間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ArcGIS 10.8軟件工具箱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對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進行核密度分析,結果顯示,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整體上分布較為分散、局部集中,分布區域主要為黃河流域西側的山地與丘陵,東側平原傳統村落數量較少,從顏色較深的核密度分析區域中可以看出,傳統村落聚集點主要分布在三門峽市盧氏縣、陜州區,洛陽市孟津區、偃師區、新安縣。
一是地形因素。本研究將海拔高程劃分為平原100米以下、低山(100米至300米)、丘陵(300米至500米)和高山(500米以上),并利用ArcGIS屬性表導出表格,結合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海拔高程統計得知,海拔高程100米以下的傳統村落有25個,100米至300米的傳統村落有51個,300米至500米的傳統村落有56個,500米以上的傳統村落有99個。大部分傳統村落主要聚集在山區,平原地區傳統村落數量較少。原因可能是當時人們為了躲避戰亂或者惡劣環境等,選擇了山區作為聚集點。
二是水系因素。本研究利用ArcGIS對河南省黃河流域內所有河流與傳統村落地理坐標點位進行疊加得出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與河流緩沖分析結果,并設定河流緩沖距離為5千米、10千米、15千米、20千米、25千米。結果顯示,179個傳統村落處于距離黃河流域內河流5千米范圍內,占比達77.5%;45個傳統村落處于距離黃河流域內河流5千米到10千米范圍內,占比達19.5%;5個傳統村落處于距離黃河流域內河流10千米到15千米范圍內,占比達2.1%;2個傳統村落處于距離黃河流域內河流15千米到20千米范圍內,占比達0.9%。通過對河流緩沖區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源是傳統村落選址的重要因素,水系的布局影響了人類集群以及村落分布。同時,西部水系較為豐富,主要有洛河、伊河以及澗河,這也是西部流域傳統村落數量多于東部流域的原因。分析結果表明了水系對于村莊布局具有顯著影響。
一是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與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分布有著顯著關聯。從各市(區、縣)GDP排名來看,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鞏義市、濟源市、洛龍區、滎陽市、孟津區。這些地區經濟實力較強,人民生活水平較高,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修繕家宅、祠堂和宗屋等。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傳統村落產業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整體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經濟形態。同時,交通不夠便利,城鎮化發展緩慢,人地關系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保留了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
二是交通因素。交通影響著傳統村落的形成與發展。本研究通過對2022年河南省路網數據與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數量進行疊加,可以看出路網較為密集的平原地區,傳統村落分布數量較少;路網較為稀少的山區,傳統村落分布數量較多且集中。原因可能是便捷的交通雖然給平原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條件,但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村落的保護造成了影響。同時,經濟較為發達的平原地區較山區土地資源緊張,而山區交通不夠便利,受外界影響較小,在一定程度上為傳統村落的保留提供了客觀條件。
一是文化因素。文化在傳統村落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經濟發展并不均衡,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黃河流域孕育了千年文明,有些文化遺產到今天仍然影響著當地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些文化遺產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資者,因此,這些地區傳統村落發展相對較好,而缺乏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村落發展相對落后。其次,鄉村文化日漸式微是制約傳統村落發展的因素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鄉村文化后繼不足、日漸式微。傳統村落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文化認同的缺失而被人們忽視。最后,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傳統村落的歷史遺跡遭到破壞,影響了傳統村落的發展。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傳統村落居民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為傳統村落的繁榮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人文歷史因素。首先,黃河南段的區域氣候環境是常年干旱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容易引發洪澇災害,不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土地貧瘠,難以種植糧食作物。因此,許多村落不得不遷徙到更加安全的地區,導致村落分散,分布不均衡。其次,黃河流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遷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然而,由于資源有限,村落發展并不平衡。一些村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建設了現代化基礎設施,經濟發展較好,但還有一些村落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經濟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快。最后,戰爭和政治因素對黃河流域傳統村落分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黃河流域發生過重大戰役,戰爭使得許多村落荒廢,居民流離失所。還有一些政治事件導致部分村落被迫遷徙或是被毀掉。
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盡管在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方面已經進行了長期積極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傳統村落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只有部分傳統村落能夠獲得有效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根據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復雜空間格局特征,筆者對當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系統梳理,為制定黃河流域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對于合理控制和引導傳統村落區域整體和聚落個體的保護與開發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
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空間結構特征是,中部地區人口密度較高,西部地區人口密度較低,而東部地區人口則較少。
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是,中部地區傳統村落聚集程度較高,西部地區傳統村落分區域小塊聚集,東部地區傳統村落分布較為分散。
河南省黃河流域平原地區與山區的傳統村落路網差異較大,路網較為密集的平原地區,傳統村落分布數量較少;路網較為稀少的山區,傳統村落分布數量較多且集中。平原地區與山區交界地帶,傳統村落呈現出沿黃河走向抱團聚集的空間分布狀態。
一是重塑空間秩序,串聯傳統村落。在對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進行空間分布和影響因素分析后可以得出,傳統村落分布不均和道路連接的缺乏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河南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多集中于山區,如何將傳統村落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進而實現對傳統村落的全面發展和保護,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宜以黃河為主線,串聯流域內多個傳統村落,對其進行分類型規劃與整合設計,重塑宏觀尺度空間秩序和功能結構,提升整體文化效力。
二是加強對外交流,優化路網設計。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社會、科學價值。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建議在河南省已有縱橫路網基礎上,對涉及傳統村落空間的主干道提質增量,以滿足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傳統村落不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更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蘊含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獨特的文化內涵。建議從人文、景觀的角度挖掘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特色資源,在傳統村落較為集中的地區劃定傳統村落規劃特色保護區,對具有特色的傳統村落進行合理的旅游開發,使傳統村落文化進行有效傳播的同時增進地區之間的產業聯系。
三是利用流域關系,融合人文特色。傳統村落的風俗習慣和地域文化特色對傳統村落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例如,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保存古代民居磚木建筑數目最多的油坊村,村內的秦家大院是明清民居,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見證了一個“豫商家族”的興衰,也繁衍了整個村莊的秦姓村民。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少林街道的玄天廟村,是鄭州市內眾多國家級傳統村落之一。該村坐落在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保護區內,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玄天廟村是以前少林寺僧人云游行腳的一處落腳地,久而久之形成一個古村落,山幽水靜,地僻林深。這些傳統村落代表了河南省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是了解河南文化的重要窗口。對黃河流域傳統村落進行合理保護與開發,要充分利用流域關系,結合地域人文特色,同時注意傳統村落的生態保護,合理有序進行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