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張輝 韓志芳 楊永澤 多海燕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財務核算中心
新時期,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負責財政資金收支監督與管理,這是單位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不可或缺的橋梁,為了實現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提升,還需要進行會計職能轉型升級。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集中核算可以起到節約資金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會計工作效率等作用,但是傳統的會計工作職能已不能滿足現在的發展需求,財務會計工作必然向管理型財務會計轉型發展。
1.財務工作滯后于事業發展。目前,財務工作的重點仍然是審核原始單據、記賬、算賬基礎性工作,雖然也能夠運用財務系統(財務軟件)進行記賬、算賬及進行一定的財務分析,但分析還停留上級規定的預算執行進度、財務收支等較為簡單的層次,財務工作大量時間及精力集中在日常基礎性和規范性工作上,遠遠不能滿足事業發展的決策參謀、管理漏洞發現及風險警示作用。
2.財務信息化技術應用不充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及在財務工作中的應用,傳統的手工財務逐漸被電算化替代,但這種替代只是將過去的人工記賬、算賬轉變成為會計核算系統進行,也僅限于記賬、算賬、簡單的財務分析、財務報表初編時部分數據取數、賬務數據查詢,雖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與信息化技術發展水平和提升單位財務管理水平要求的財務分析參謀、財務風險預警監控、單位運行成本分析控制、績效評價等管理型財務不相適應。
1.財務計劃預測、分析工作滯后,不能為單位經濟業務開展、決策起到參謀作用。財務分析主要在預算支出進度分析及年末根據決算報表要求,對資產負債表、收支情況表及附表的一些要素進行分析,財務分析指標也僅限于預算收入結構比例分析、預算支出內部結構分析、重點費用預算收支比例分析、人員支出占事業支出比例、經費自給率等,財務分析指標有限,財務分析體系不完整,分析指標固化,財務分析變成了完成任務的表面化,沒有起到發現問題,剖析原因、提出建議和風險預警的作用。
2.財務監督作用發揮不足。目前,財務監督業務主要是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事后監督,即財務報銷時進行票據合法性、合規性的審核,對經濟業務過程監督、資金使用過程實時控制基本上是空白,不能發揮財務工作在單位經濟業務活動事前計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的作用。
1.財務人員理念陳舊,習慣于過去事后監督思維和憑票核算工作方式,在信息化或自動化代替傳統手工財務思想上認識不足,只想著眼前工作,未站到信息化智能化高度思考財務工作職業發展趨勢,慣性思維嚴重,創新工作思路少。
2.責任心不足,工作的主動性不夠、服務模式單一。不能設身處地地為單位財務管理、業務發展工作著想,只滿足于記賬、算賬、報表、簡單的財務分析或上級規定動作,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工作中主動為單位發展發揮財務工作職能的思考少。另外,財務人員對單位業務工作不熟悉,業務前景及政策理解契合度不夠,難以提出對單位實際工作和業務管理具有指導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1.財務人員綜合業務能力不足,專業業務知識與實際工作融會貫通能力弱。財務人員專業知識結構單一,非專業知識如行業特點、單位發展狀況、業務運行、發展目標、發展規劃等了解不夠,導致財務業務與單位業務綜合能力差,專業知識與業務實際工作融會貫通能力不足,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夠。
2.財務人員對財務職能定位不明確。目前,絕大多數財務人員在觀念上仍然處于傳統的憑證審核、賬務處理等,走不出“核算科”“核算中心”的小圈,財務人員不主動融入單位業務發展,不參與管理,缺乏主動對單位業務的了解和單位業務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有部分基層單位,存在非財務專業人員的業務人員兼職財務工作,導致財務人員對自我職能定位不明確、工作發展方向缺乏長遠規劃,甚至出現不清楚財務工作職能內容。
財務工作職能轉型難度大、動力不足等主要原因使財務工作仍然停留在日常核算與監督工作上,雖然在財務信息化、自動化影響和推動下,財務信息化技術在工作中得到一定應用,但不能充分發揮信息時代數據池作用,與智能化信息技術發展存在差距,財務工作職能定位不準,發展方向不明確,財務工作創新意識淡薄,財務人員隊伍建設、自我學習提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財務人員綜合素質不能與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撐的要求相適應。
1.財務人員的日常工作固守傳統事后核算、監督,注重會計科目設置和使用規范、經費開支審批程序的完備性、經費支出有無超預算、超范圍、超標準支出,以及經費有無相互擠占、挪用、轉移等規范性、合法性;日常服務主要集中在按照上級要求對預算執行進度情況進行分析、匯報;會計期末按照財務報告規定要求進行資產負債率等指標分析,大量的時間、精力被規范核算、嚴格把關等日常事務占用,在落實單位制度業務流程規范執行基礎上,業務操作方法信息化智能化應用滯后,難以實現事前預測、事中監督、事后分析的決策參謀作用。
2.財務信息化技術應用不到位。財務核算與財務監督是財務工作的核心和基礎,在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工作中,根據上級或財政部門要求進行會計電算化應用就相當于信息化的認識較為普遍,特別是在一些基層單位,很多具體干財務工作的人員不是專業出身,還兼任單位業務工作,其財務工作缺乏專業知識支撐,財務核算系統(會計電算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財務工作效率,降低了財務人員工作強度,卻未能從根本上起到現代信息技術作用在提高財務監管水平,資金支出規范,有效防范資金風險確保資金安全的作用。
1.隨著財務管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事后算賬”的核算會計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傳統的“算賬會計”為單位業務發展提供及時、完整財務信息的“參謀作用”受到制約,其財務核算的部分職能將逐步被財務核算信息化(財務機器人PRA等)替代。
2.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發票”“電子發票”等全新的無紙化發票形式的應用,發票流轉、儲存、查驗、比對等管理環境得到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導致常規或規范的財務支出監督職能弱化。
1.傳統的財務監督,將所有報賬人員或業務票據視為監督對象,制定各類財務制度、報銷規定、業務流程等,對實際提高財務管理水平起到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但已經不適應互聯網及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嚴謹的報銷制度、規范的流程固然是財務業務的核心,但同樣增加了報銷業務的復雜程度,進而降低了辦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業務的發展。
2.財務人員對單位財務管理、業務發展所需的專業人員認識及定位存在偏差,滿足于完成事后監督與核算,與單位業務規范、數據準確、保障高效、資金安全、參謀到位的發展需求不能協同共進,工作責任心缺乏,擔心干得越多,毛病越多,不能得到單位領導認可,阻撓財務人員職能轉型的主動性、積極性。
1.專家型人才不足,目前財務人員大部分是核算型,缺乏能夠解決疑難問題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業務系統數據進行分析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建議、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專家型人才,這也是財務由核算型財務向分析管理型財務轉變的瓶頸。
2.復合型人才缺乏,財務信息化業務系統本地化開發方面,缺乏既懂財務專業知識又懂信息化技術的人才,在應用及使用信息化系統過程中適宜本單位、本部門的想法或創新思路難以實現,制約了財務職能轉型發展。
隨著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財務職能轉變即將到來,財務人員應適應變革,在思想意識和業務處理方法上由傳統的算好賬和報好稅的事后記賬、事后監督,轉變為滿足單位加強財務管理、財務監督、財務分析、風險防控、領導決策參謀兼具的職能需求上來,不能只坐在辦公室“按票核算”,要深入了解單位業務及發展規劃,提升預算編制的科學性、預算執行的規范性、財務分析的有用性,提高財務工作職能轉型必然性的認識,從思想意識上緊跟信息化時代步伐,主動實現財務工作職能轉型。
1.財務工作職能應當由事后記賬核算、監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單位內部、財務部門和業務負責人共享信息平臺,以數據分析、原因查找為基礎,向事前預測、事中政策法規的執行、資金的支付、發票的取得等方面給予政策指導,業務報銷流程再造,動態監控、及時提供預算資金到位、經費收支、風險預警等財務信息,解決經濟活動中需要遇到的難點問題,逐步實現財務職能的轉型。
2.財務人員應深入了解和熟悉單位業務的發展狀況,打破財務核算、單位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之間的隔閡,協調配合單位各業務部門預算編制,通過會計記錄,將事后核算和監督,轉變為對業務事前預測、事中監督指導、事后分析、及時反饋,分析展現管理信息,識別和評估風險,發揮預算的剛性作用,減少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過程中的沖突和不合理現象,為單位管理層決策、控制提供可靠依據,發揮風險預警和防范作用。
1.隨著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研究財務工作的發展趨勢,積極適應信息技術帶給財務工作的變化,實現本地化流程再造,推動財務工作的規范化、預算管理的規范化、財務管理的精細化,充分發揮財務人員在財務監督、風險預警、風險控制、決策參謀等工作中的作用,實現財務人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職能的轉型。
2.適應業務信息化發展,充分應用先進的信息化工具。隨著財務機器人RPA、標準化和智能化業務流程的構建,數字化無紙化報銷業務的發展和應用,熟練掌握并充分應用信息化,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財務人員將會從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在及時反映并提供單位財務信息,滿足單位經濟過程控制及決策需要的同時,從事理論研究、分析研判,逐步實現財務會計工作的職能轉變。
3.加強溝通協調,主動了解單位需求,積極提升把握、落實制度能力,保證經濟業務程序合法、票據規范、預算科目使用合規;定期或不定期以書面或口頭與單位交流、提供預算執行進度分析建議、大型項目(科研課題)設立財務助理等多種方式,多渠道開展規范預算經費管理、績效管理等政策制度指導溝通,促進財務制度不斷完善和業務流程優化,避免以不了解、不知道將事情往外推,為單位推動財政預算管理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財務管理從表面向重過程轉變。
1.隨著行政事業單位業務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單位對財務信息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與之相匹配的是財務人員的知識結構及專業能力也要不斷進行優化提升,財務人員要積極主動地加強新理論新知識的學習和補充,掌握新知識運用新技能,優化專業知識結構,積累專業技能,把握財經法規、準則、制度,不斷提高理論知識儲備和實際業務操作技能,在實際工作中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家型復合型人才,為轉型提供支撐和保障。
2.了解財務工作發展變化趨勢,明確自身定位。行政事業單位的改革深化,使得核算型財務人員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財務人員應針對管理型和參謀型的財務人員發展需要,明確自身定位,分析不足,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實際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為轉型奠定基礎。
1.加強人才培養,建設專業化財務隊伍梯隊。隨著單位改革的深入,資金多渠道、多項目的業務運行現狀,財務管理和內部風險控制要求越來越高,建立一支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財務人員培養機制和培養規劃,分期、分批、分層次培養滿足單位發展戰略和業務發展趨勢的綜合性財務人員隊伍,積極推動財務工作職能轉型。
2.優化組織結構,助力財務職能轉型升級。優化組織機構,發掘財務人員的專業優勢,發揮財務人員各自的潛能,逐步打造有豐富經驗的全能型財務人員隊伍,實現財務會計職能轉型升級。
3.積極參與業務活動,打造復合型財務人員。集中核算下的財務人員,應當積極參與單位財務管理,實地了解單位經濟業務流程,結合財務專業理論,才能發現問題,滿足全方位、多角度、綜合性的財務核算、財務管理、風險控制需求。
財務人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分析型轉型,是順應時代潮流,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從思想觀念轉變到業務技能提高,財務人員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專業判斷力,承擔起加強財務管理、降低財務風險水平,為決策參謀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等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