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群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投資保險學院)
2021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發表的《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一文中提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重大論斷。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與農業、農村和農民交織融合的教育類型,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高質量發展,以賦能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是當前及未來較長時期的重大命題。
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是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抓手和著力點,是中國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與探索。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已有文獻,總結出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范圍上看,共同富裕是絕大多數人的富裕,是惠及14 億中國人民的富裕,14 億中國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從時間上看,共同富裕既是長遠目標,又是歷史進程,“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從程度上看,共同富裕不是“躺平”,也不是無差別的共同富裕,現階段共同富裕是縮小城鄉、地區和行業的貧富差距,倡導共創共享,以奮斗姿態走好人生路;從領域上看,共同富裕不僅包括物質范圍,也涵蓋精神領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豐富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與共同富裕的時代需求同頻共振,具有深度的契合關系。其主要邏輯關系如下。
第一,高質量農村職業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建設目標,又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動力。在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教育具有基礎性、引領性與持久性的重要作用。當前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版)》也明確給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法律地位。當前職業教育在改善我國人力資本結構、消除貧困以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農村職業教育扎根廣闊鄉村,服務廣大農民,助推鄉村產業發展,是“三農”發展的驅動力和創新力。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深度融合,可以方便農民群體與農村職業院校溝通、縮短農民參與教育活動的空間距離,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高質量農村職業教育為鄉村振興、農業產業轉型以及農民共同致富提供重要智力保障。職業教育承擔著現代化人才培育、傳統文化技藝傳承以及促進創業就業等多方面的重要職責。作為專門服務農民、精準對接農業發展的特色教育,農村職業教育肩負著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天然使命。當前互聯網、數字經濟已經深刻改變了農村經濟社會面貌,認養農業、民俗旅游、直播帶貨等新興農業經營業態的發展對農村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農村職業教育在推動鄉村新業態發展的同時,提高了人才培養匹配度;在助力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
第三,高質量農村職業教育是“斬斷窮根”“擴中提低”的有效手段。正確認識貧困,樹立積極的脫貧意識是引領農村人口主動脫貧、共同奔富的前提與基礎。多項研究已經表明,農村職業教育是“扶智”“扶志”的重要抓手,是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的重要手段。農村職業教育有助于轉變農民的價值認知,幫助農民形成致富增收的堅定信念和行為傾向,完成思想層面上的脫貧。農村職業教育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低收入階層等群體,是“擴中提低”的重點人群。“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農村職業教育在“斬斷窮根”、精準脫貧過程中具有獨特優勢。農村職業教育通過開展學歷培訓、非學歷培訓,在幫助廣大農民掌握種植養殖技術技能、應對市場風險以及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大有作為;在提升鄉村就業創業成功率以及縮小地區發展差異等方面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共同富裕的時代需求,要求各地充分認清農村職業教育現狀及多方面亟待破除的掣肘。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職業教育質量不如高等教育,多數學生及其家長“心不在職教,志不在農村”。為了與普通教育搶奪生源,許多農村職業教育部門不得不改變服務“三農”的初衷,“輕農、去農、離農”現象較為嚴重。當前我國農村常住人口近 5 億,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到2%,農業技能型人才總量遠遠滿足不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一些農業職業院校為追求短期利益或擴大學生規模,弱化自身辦學特色,設置熱門非農專業或者有意刪減涉農專業,影響了涉農類畢業生數量輸出。實現共同富裕缺乏人力資源保障。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調研數據表明,近10 年以來我國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大幅減少,主要集中于農村職業教育領域,我國中等農業職業學校不足240 所,涉農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堪憂。
相關研究表明,職業教育經費投入需為同類教育的2.6 倍才能滿足其辦學需求,而現階段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水平基本低于普通教育。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類型的劣后方,接受政府投資少之又少。當前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以及城鄉二元治理結構仍深刻影響著教育資源的分配。農村職業教育在辦學條件、經費保障以及教育質量等方面明顯落后于城市,這樣的情況會導致兩種不利于農村職業教育的結果。一是農村職業教育生源急劇萎縮。當前農村人口空心化趨勢仍在加劇,農村勞動力人口在向城市轉移的同時,其子女也跟隨入城,農村當地技能型人才培養面臨斷檔風險。而遷居入城的適齡教育對象未來往往會報考大中城市的職業院校,所學專業大多數與農業無關。二是當地產業向產業鏈高端與價值鏈攀升時缺乏人才基礎。農村職業教育質量不高導致當前產業升級緩慢,進而導致本地居民收入徘徊不前,延緩了農村共同富裕的進程。
農村職業教育普教化傾向偏離了職業教育的初衷,難以提供高質量終身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服務,致使人才培育鏈條、教育供應鏈條和產業需求鏈條脫節,不利于農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就教學方式而言,農村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仍按照傳統方式安排固定時間進行學習,難以真正滿足農民增收致富的實際需求。農村職業培訓連續授課的方式與農業的季節性生產特點不符,既浪費了大量培訓資源,也大大降低了農民參與技能培訓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領域的產教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職業院校與企業在課題選擇、科研實踐等重要環節的合作上往往局限于一些短期的、具體的技術攻關項目,缺乏長期穩定的一體化發展機制。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投資回報差,企業參與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的意愿不強,制約著農村產業技術升級的動力和進度,延緩了農村共同富裕的步伐。
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農村職業學校應錨定服務“三農”辦學初心,以市場供需為牽引,以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為主要抓手,不斷擴大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優化農村職業教育結構,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帶動農民致富增收作出應有貢獻。
各級政府應盡快扭轉農業職業院校離農的辦學傾向,深刻認識到農村職業教育院校的辦學特色、比較優勢與發展方向,制定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農村職業教育可在以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第一,職業技能培養功能。農村職業院校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排頭兵”和“主陣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就是要將一切有志于“向農、興農、為農”的經營主體和有生力量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第二,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功能。實現農村共同富裕,要特別關注少數弱勢群體。要幫助農村脫貧人口掌握生存技能,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內生動能。農村職業教育應緊密結合當地發展實際,選擇符合市場需求、農民樂意接受的培訓內容與形式。第三,鄉村文化傳承功能。鄉村振興既要有物質層面的塑形任務,也必須有精神層面的塑魂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這說明除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也不可或缺。因而,新時代農村職業教育要切實擔負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使命。農村職業教育應結合鄉村文化發展實際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際需要,充分挖掘農村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其教化民眾、淳化民風、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對城鄉均衡發展、農業產業布局以及人才規模層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職業教育也應作出積極響應和調整。第一,穩步提升農村職業教育層次。我國已經從法律上確定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正在穩步擴大職業教育本科、碩士等學歷層次的人員數量規模。人們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也從“有學上”到“上好學”進行轉變。農村職業教育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利用轉設、合并升格以及直接升格等多種方式實現高職院校辦學層次提升。第二,明確辦學方向。農村職業教育要以當地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適時跟蹤認養農業、直播帶貨、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的發展,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升農村職業教育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需求之間的契合度。第三,采用多種方式送教下鄉,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農村。涉農類職業院校要積極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滿足農民就地就近參加培訓的需求,促進農民共同富裕。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特征和優勢。在共同富裕的目標導向下,各地要將推進產教融合作為推動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優先項,建立政府統籌引導、企業積極響應、社會廣泛參與的產教利益共同體,夯實共同富裕基石。鼓勵地方政府、學校、企業等利益共同體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產教融合管理治理,使融合治理貫穿于產教融合的全階段、全過程。與此同時,職業院校和企業應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圍繞農村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打造鄉村產業人才鏈。職業院校要將滿足企業人才要求和用工需求作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合力推進涉農特色專業人才培養鏈條建設,提高農業高素質人才的理論與實踐水平。針對農業生產季節性和農業職業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職業院校與涉農企業可探索創辦“以產業為中心、以田坎為課堂”的培訓學校,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引導教師深入行業一線,將理論教學與田間實踐相結合,確保產教融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