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初,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被提出,從此一直備受各界的關注。企業家們慢慢地意識到了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重視它,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從企業社會責任現有的問題出發,探求完善路徑,從而促進企業落實社會責任,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水平,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意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各種問題接踵而至,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地區間發展嚴重失衡。如果企業只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問題,是無法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企業亦是如此,如果一家企業只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而罔顧社會整體效益,那么這樣的企業是不能長遠的。所以,企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管理者也應該重視它,這不僅對企業自身發展有利,也利于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社會經濟穩定、促進人類幸福。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在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被提出后,業界學者們對其一直未有標準的概念界定。目前認為是Clark和Sheldon最早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的。Clark(1916)指出企業責任是社會責任一大重要組成要素。他認為社會的經濟原則需要道德作為基礎,并將這種原則發展、深植于商業倫理中。Sheldon(1924)則站在企業行為的角度來看待企業社會責任。他認為,企業管理層應致力達到整個社會最高的道德標準,把社會正義運用到工業實踐中,同時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應有助于公眾福利。
雖然學術界目前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相差無幾,但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說法。筆者認為,其可以定義為企業在遵從社會規范、法律法規和商業道德的前提下,企業為未來自身在社會上的永久發展,有效管理企業經營對股東、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力圖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的行為。
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必要性
(一)悄然變動的商業規則。企業之間的競爭,現已演變成全面責任競爭。商業規則已悄然發生改變,現如今,對于企業而言,想要在眾多企業中出類拔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成為了重要考量標準之一,如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態度敷衍,甚至做傷害消費者、員工、環境和社會的事,即使內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該企業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市場淘汰。
(二)與時代同步,與世界同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相關組織的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風暴已席卷全球,任何一個企業、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國際化,如果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得好,就要順應時代潮流,緊跟國際化腳步。
(三)減少不必要開支、節約成本。現如今,很多企業由于經營不合規造成了重大罰款,甚至破產的嚴重后果。故企業若經營不合規,員工工作態度消極、散漫,可能會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如若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不但可以建立良好形象,帶來更多的潛在消費者和合作伙伴,而且還可以獲得稅收優惠,取得更大的利潤。
(四)良好信譽是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家企業若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則能為企業贏得較高的社會信譽。普遍來講,一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越主動,如經常去福利院、養老院、為災區捐款等公益事業,給公眾心里樹立的形象越偉大,社會信譽越高。不僅如此,如果一家企業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那么會吸引更優秀的入職者和更多的消費者,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與合作伙伴。
三、企業社會責任現出現的問題
(一)部分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被曝出亂排污水、亂排廢氣、“豆腐渣”工程,忽視員工合法權益、侵害消費者利益等等,這都是缺乏社會責任的表現。大多數企業在創立初期,不會很在意企業社會責任,甚至有的還會做出一些傷害環境和社會的事。
現很多企業還是以一種較為傳統的經營理念運營,他們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把提高效率放在第一位,但他們并沒有清楚的認知到企業是在許多關系中生存發展的,不止僅有那些明顯的契約型關系,如企業和股東、企業和投資者等,還有許多非契約型關系,如慈善捐贈、保護環境等,其也能給企業帶來很多益處。
(二)相關法律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我們國家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法律相對與其他國家較晚,所以我國相關法律不像其他國家完善且成熟,在企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勞動法、環境保護法、稅務法律法規等方面都有涉及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法規,都不是很健全。相關法律的不健全會使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不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導致企業社會責任落實不到位。
(三)各方監督力度有待提升。各方監督包括政府的監督、社會公眾的監督、企業員工的監督等等,當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被多方主動監督著時,企業自身也就有了一種無形的壓力,進而督促著企業認認真真地履行社會責任,降低企業有悖道德準則的違法行為的次數,故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需要各方監督這一約束因素。但就目前報道的新聞可以發現,各方監督力度較弱,沒有發揮出多方監督的價值,使得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和最終結果不太理想。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需要社會多方共同參與監督。
四、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措施
(一)強化相關責任意識。相對于歐美國家的公民,我國公民不重視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權利、企業管理者忽視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缺乏參與監督的意識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所以政府要利用教育與宣傳的作用,提高群眾參與監督的意識,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增強企業管理者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
政府可不定時的抽查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取得的成績,對于取得好成績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或貸款優惠,為其他企業樹立榜樣;對于成績差的企業追究其責任、糾正其行為,增強該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完善相關法律體系。要切實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就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制度方面的有利保證。完善現有法律體系中尚未提及、空白的部分。例如,在完善消費者權益立法體系的過程中,要完全地清理法律制度中縱容企業謀取不合法權益的條款,健全企業管理者披露信息的制度;在完善《勞動法》過程中,提出企業需要承擔的義務,明確企業在個別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報酬、工作條件、安全性和勞動時間的維護義務等
(三)增強各方監督力度。近些年來,網絡媒體平臺已成為監督企業履行自身義務的重要途徑之一。網絡媒體平臺具有極強的信息傳播功能,這也決定了網絡媒體在監督過程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應牢牢把握其具有的輿論導向影響力,增強其對企業的監督力度,使企業害怕被曝出不良消息,自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故應加強現有的監督渠道的可用性與簡便性并開拓更多的監督渠道,積極調動執法監督、媒體監督、群眾監督等多種監督渠道的主動性,形成多元化的監督制度,該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五、總結
本文研究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問題,是希望各界重視其不足之處,促使我們今后用發展的眼光、聯系的眼光看待,完善這一領域的不足,進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和環境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倍倍.淺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04):131-132.
[2]王妍奇.淺談企業社會責任及其落實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10):120-121.
[3]王蕙. 我國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4]蔡建昌.新形勢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經濟法研究[J].法制博覽,2022(33):65-67.
[5]宋貞.基于經濟法視角論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路徑[J].法制博覽,2022(14):39-41.
作者簡介:楊鈴(2003—),女,漢族,湖南瀏陽人,西北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