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瑄孜



關鍵詞:北齊 朝服 漢化 革新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 朝服是君臣主要用于禮儀性或政治性朝事的禮儀服飾,朝服制度與國家體制、政治制度、禮儀制度等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都密切關聯。從文獻記載來看,朝服制度在夏、商時期應有一定發端,在周代已基本形成,此后一直被多數王朝應用、發展,其內涵、制度不斷革新??v向考察朝服制度的發展路徑,可見北齊朝服制度建構是其中的重要轉折點之一。雖從表面來看,北齊王朝后期所改革的朝服制度基本引入、繼承了中原王朝傳統成制,但細析其內容,可見北齊王朝也在全面漢化的基礎上配合現實情況對朝服制度進行了開創性提升,其革新內容深刻地影響、塑造了此后朝服制度的發展。
一、北齊服飾制度的漢化與引入
按《隋書· 禮儀志六》的記載, 北齊王朝建立后,初期基本延續了北魏的服飾制度,直至河清年間(562 ~ 565)方才“改易舊物,著令定制云”。1 細析河清年間改定的服飾制度,北齊王朝無疑延續了北魏的漢化政策,尤其以朝服制度內容來看,可以說它基本引入、沿用了漢、晉、南朝等一脈相承的中原王朝傳統制度。為了闡明這一論點,本文將對此前朝服制度的發展作一基本梳理。
按文獻記載,朝服制度在經過了夏商兩代的積累后,至遲到周代,形成了概念、等級、形制和應用等內容均已較為成熟、清晰的一套制度,并具備了政治性和禮儀性的雙重特征。2 此后,朝服制度在東漢時期發生了有文獻記載的第一次重要變革,所形成的朝服制度對魏晉南北朝及后世都產生了長期、深遠的影響。
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在公卿朝臣的共同商議之下,援引古禮而重新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輿服制度。按《后漢書· 輿服志》記載,東漢服飾制度中朝冠類型豐富,包括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武冠、高山冠、卻敵冠、法冠、樊噲冠等類,以供不同身份類型的穿著者穿戴,其中最為主要的朝冠為文官所著的進賢冠和武官所著的武冠。3 而東漢朝服制度中革新性最強的特點是以袍服為朝衣,君臣袍服色彩均為按照時令改易的“五時色”,然而這一制度在平時的應用中很可能流于具文。4 據孫機先生考證,漢代文官多服黑,而武官則多服赤。5 綜上所述,東漢朝服制度內容如下表所示(表1)。四川中江桂花村塔梁子3 號東漢墓壁畫中繪有一幅宴飲圖(圖1),6 畫面中兩位男子并席而坐,左側男子頭戴進賢冠,身著黑色長袍,右側男子則頭戴武冠,身著赤色長袍,正是東漢時期文官、武官的朝服形象。
魏晉南朝的朝服制度基本是在繼承東漢朝服制度基礎上,對朝服服色、等級制度有所革新?!端螘?禮志一》記載黃初元年(220)魏文帝定服色詔:“其余郊祀天地朝會四時之服,宜如漢制?!? 晉代服飾制度記載于《晉書· 輿服志》中,其具體內容列表如上(表2)。8 可見晉代朝服制度在冠、服的組合上基本繼承了東漢之制,僅將長冠棄而不用。此外,朝袍的色彩可能在五德始終說的影響下轉而用絳色?!稌x書· 輿服志》載:
晉氏金行,而服色尚赤。9
(天子)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顏,黑介幘,絳紗袍,皂緣中衣。10
雖也有學者指出《晉書· 輿服志》在文本上,就很大程度參考了《后漢書· 輿服志》,其中所列眾多冠類,很可能在這一時期并不實際使用,11 但這也正表明如從制度內容上考察,晉代對于漢代朝服制度的繼承傾向是極為明確的。此后,按照《宋書· 禮志五》12《南齊書· 輿服志》13《隋書· 禮儀志六》14 等正史文獻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朝服制度也基本延續了漢、晉之制,其朝服冠類不出東漢朝冠范圍,朝服身衣基本皆沿用了晉代的絳色袍服制度。宋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圖2)中繪有多位東晉時期著武冠、朝服的官員、侍從形象,其身衣多為絳色袍服,武冠形態較之漢代有一定變化。15 孫機先生在《進賢冠與武弁大冠》一文中對進賢冠和武冠的形制發展進行了詳細清晰的考證研究,在此不作贅述。16
再來看北朝,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鮮卑,本是從大興安嶺遷移出來的狩獵民族,其服飾習俗與中原地區有較大區別。北魏初期,服飾仍主要以拓跋鮮卑本族的傳統為主,在此基礎上應該也吸收了一定的漢族服飾的因素。
然而在建國之后,北魏王朝很快就意識到,原本部落的政治體制及文化基礎無法維持王朝的長治久安。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獲取政權的合法性,北魏道武帝統治時期就著力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等方面進行漢化。這一時期,北魏也意識到衣冠服制的重要性,并模仿中原王朝傳統定制。《魏書· 禮志四》記載,北魏王朝道武帝天興六年(403),即“詔有司始制冠冕”,此時應該形成了一定的服飾制度,但其具體內容史料未載。不過,按其所得“時事未暇,多失古禮”17 的歷史評價來看,其制度成果應該并不完善。
此后,北魏孝文帝統治時期進行了一次極為激烈的漢化改革,摒棄舊俗而全面采用中原傳統的服飾衣冠是本次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端鍟?禮儀志六》載:“至太和中,方考故實,正定前謬,更造衣冠。”18 文獻未詳細記載孝文帝所制定的朝服制度內容,其結果卻仍被評價為“尚不能周洽”。蕭梁時期的大臣褚緭于天監元年(502)前往北魏參加元會,就認為其服裝不符制度、傳統而寫詩譏諷,說其“帽上著籠冠,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19 然而,孫機先生也指出,從考古資料中的服飾形象來看,北魏禮儀服飾的漢化進行得較為徹底。20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皇帝禮佛圖》(圖3)中的孝文帝及侍臣多穿著大袖寬袍,頭帶武弁,雖難確認其服飾色彩,不過從造型上看已與兩晉南朝服裝無甚區別。
可見,北魏朝服制度不斷向中原傳統衣冠之制轉向的漢化趨勢十分明顯。然而,劇烈的漢化和進一步的貴族制社會改造卻造成在新秩序中地位衰落的北族軍人的積怨。在民族矛盾與階層矛盾的交織下,北魏最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此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所取代。從服飾制度內容上考察,北齊王朝的朝服制度可以說是延續、深化了北魏的漢化方針。
按《隋書· 禮儀志六》的記載,北齊朝冠主要包括進賢冠、武冠、法冠、高山冠、卻非冠、鹖冠等,而朝服身衣為絳紗單衣袍服,內穿黑色緣邊的白紗中單,其具體官員朝服制度如下表所示(表3)。21
對比漢晉南朝的朝服制度,顯見在冠服組合方面北齊朝服制度完全是對中原王朝傳統的模仿和引入。北齊朝服制度中,這六類朝冠及其穿著者范圍的規定均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也被魏晉南朝不同程度地沿用。朝服身衣為絳色袍服也與兩晉南朝的一貫傳統相一致。在北齊時期的河北磁縣灣漳墓壁畫(圖4)中繪有儀仗隊列人物,其中可見頭戴武弁、身著絳色大袖袍服的武官形象,其中一位服色近黑是褪色所致,本應也為絳色。22 這一形象與上文所舉的東晉、北魏朝服形象的相似性是顯而易見的,可見北魏朝服對中原王朝傳統的遵循。
二、北齊朝服制度的開創與革新
然而,如果僅據制度內容的高度相似而認為北齊朝服純然是全面漢化的結果,就過于簡化了問題,也無法對北齊朝服制度的革新性和歷史作用作出正確評價。北齊朝服制度中的開創性革新因素,需從其朝服等級制度及朝服的實際應用之上考見。
(一)北齊朝服等級結構、特征與形成動因
北齊朝服等級制度是由能否“具服”,朝冠形制差異,印綬、鞶囊、劍、佩等配飾、配件的形制差異來共同構成的。這三方面的概念都并非北齊獨創,也可追溯到漢晉南朝之制,然而北齊的革新性體現在配合官制對等級劃分進行結構化整合之上。
首先,北齊朝服制度中詳細規定朝服的組成部件,除冠、服外,其配飾、配件還包括革帶,曲領,方心,蔽膝,白筆,舃,襪,兩綬,劍,佩等。而這樣配飾齊全的朝服組合也被稱為“具服”,僅有七品以上官員可以穿著。在此基礎上,北齊又創造出公服這一服飾類型,其冠、身衣與朝服一致,但配飾僅包括“革帶,假帶,履襪,鉤?”等,這樣的服裝也稱“從省服”,規定為八品以下,流外四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著。23
能否“具服”作為身份等級象征標識的概念并非北齊首創,較早在南朝宋的朝服制度中就有所體現?!端螘?禮志五》中記載了發生在劉宋時期的一場關于官員服飾制度的論辯。24 劉宋后廢帝元徽四年(476),司徒右長史王儉對其時服飾制度中不合禮法的問題提出奏議,其中有一條指出:
按晉令,公府長史,官品第六,銅印,墨綬,朝服,進賢兩梁冠。掾、屬,官品第七,朝服,進賢一梁冠。晉官表注,亦與令同。而今長史、掾、屬,但著朱服而已,此則公違明文,積習成謬。
即劉宋時期,服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參考晉制定立,而公府長史、掾、屬等官員不應僅服“朱服”,而應按照晉代制度服“朝服”,可見“朱服”與“朝服”形制不一。然而,按《宋書· 禮志五》,劉宋朝服的身衣應是“絳緋袍”,與“朱服”色彩一致。另外,《魏書· 成淹傳》載:
太和中,文明太后崩,蕭賾遣其散騎常侍裴昭明、散騎侍郎謝竣等來吊,欲以朝服行事。主客執之,云:“吊有常式,何得以朱衣入山庭!”25
此條中, 朝服和朱衣明顯指涉同一物, 說明二者并無區別。那“ 朱服” 與“ 朝服” 的形制差別究竟在哪里呢?
本文推測,在一般的語言表達中,由于朝服本就是朱色的,朱衣或朱服可以代指朝服,但《宋書· 禮志五》中所載的王儉奏議之內容中,“朱服”與“朝服”確有微妙的區分。王儉提出:
謂宜依舊制,長史兩梁冠,掾、屬一梁冠,并同備朝服。中單韋舄,率由舊章。
這一條就凸顯出朝服應該是包括進賢冠、身衣、中單、韋、舄等在內的一整套服裝。而朱服或許只是與朝服身衣形制相同的朱色袍服,雖然極為相似,但不著中單、配飾,也因此不能稱之為朝服。在爭論中王儉又強調:
夫名位不同,禮數異等……主簿、祭酒,備服于王庭,長史、掾、屬,朱衣以就列。于是倫比,自成矛盾。
話中明確將“備服”與“朱衣”進行對比,也表明朱衣與朝服的區別正在于配飾、配件是否齊全。再來看這二者等級,“主簿、祭酒”的身份要低于“長史、掾、屬”,而前者穿著“朱衣”、后者穿著“朝服”,這在王儉看來是“自成矛盾”的,也由此表明在時人的服飾概念中,配飾齊全的“朝服”等級要高于配飾簡化的“朱衣”。從中可見,是否“具服”對于身份等級的標識功能至遲在南朝宋時就有所發展。而北齊則通過明確的等級制度將這一概念整合、強化。
其次,北齊朝冠類型較為豐富,為不同身份類型的人所著,其中僅有文官所通著的進賢冠具有通過冠梁數目區分身份等級的作用,其等級制度規定如下表所示(表4)。26
此外,北齊還以綬、鞶囊、劍、佩等配飾、配件的形制差異為區分等級的標識,其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表5)。27
縱觀朝服制度發展,以進賢冠梁數及綬、鞶囊、劍、佩等配飾、配件形制來區分穿著者等級高下的制度同樣并非北齊原創,皆可追溯到東漢時期,并在其后為魏晉南朝所沿用、發展。然而,北齊朝服等級制度中特殊的開創性體現在其結構極為清晰、明確,且呈現出以官員品級為界的特征。這一等級制度特點與兩晉南朝之制大相徑庭,它的形成與官制的發展具有密切的聯系。
漢代的官制以“若干石”的祿秩標識官職的高低,這不僅決定了官員等級,29 還決定了官員所服的朝服等級。如按《后漢書· 輿服志》所載,漢代朝服制度主要以進賢冠梁數與綬的形制標識等級,而此二者都以官員祿秩為界進行區分。因此,漢代朝服等級制度僅與官員秩級掛鉤,尚算清晰。
然而,自曹魏以降,兩晉南朝各代官制日益復雜。曹魏王朝開創了九品官品制度,也開啟了中國古代官僚等級制的新階段。在此之后,大多數王朝都把“品”用作最基本的官階尺度,用它來標示各種官職、名位的高下。30 不過,對中原王朝而言,雖現實權力代代更迭,但傳統禮制、思想、文化卻一脈相承,難以顛覆。在這一情況下,完全拋棄舊秩序而全面改革,既不符合人們尊重傳統、復興古制的理念,也可能會對舊有權益格局造成過大波動,進而引起混亂。因此,官品制度創立后,實際漢代采用的“祿秩”也并未廢除,而是兩種結構交織在一起,共同確定官員的等級和待遇。
同樣受制于傳統,兩晉南朝也無法擺脫祿秩和官品并用的情況,這本身就已經使得官制等級復雜含混,而多變的政治現實又促使各王朝對官制進行多次改革,使其結構越來越錯綜繁復。
在這樣的局面下,朝服作為官員身份等級標識和官員禮遇的重要組成部分, 勢必受到官制的直接影響;官制的混亂含糊也就導致朝服制度無法遵循一個明晰的等級標準。因此,兩晉南朝朝服制度的含混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在北朝,九品官品制度的發展卻更為順暢。北魏孝文帝的官品制改革,標志著官品制演變為官階制,即官品制成為官職遷轉的主要依據,并且官品高低與俸祿多寡完全對應。這一創制解決了魏晉南朝官職制度中官品、官班與秩石并用、矛盾的混亂局面,促進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正常、高效運行,不僅被北齊、隋承襲,且此后歷代王朝都沿用不替,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朝在制度建立的過程中,雖以中原王朝為模仿對象,但其優勢也在于較少為傳統所累。因此,北朝看似文化實力較弱,實際卻擁有更強的制度活力。這一狀況在北朝所建立的服飾制度中,也顯露無遺。北齊的朝服制度因其官制簡潔有序而呈現出清晰的結構。
(二)北齊朝服的功能與應用
北齊朝服制度內容雖看似比漢晉南朝更為清晰、嚴密,但應用上卻不再像漢晉那樣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在周代, 朝服主要是周代天子、諸侯及其臣用于視朝和其他朝事的禮服?!抖Y記· 玉藻》載:“ 天子……皮弁以日視朝?!薄爸T侯……朝服以日視朝于內朝。”33“視朝”是指君主在晨時朝會中接受臣屬的覲見,并與眾臣商議、處理政事的儀式。而參與朝會的君臣所穿的禮儀服飾就是朝服,這是周代朝服最主要、基本的功能。
東漢服裝制度的二次建構之后,東漢王朝以袍服為朝衣,事實上就是將常用冠服列入禮儀服裝的序列,使得朝服符合當時的服裝習俗,具備很強的實用性。從文獻記載來看,漢代朝服制度較為松散,并未明確限制使用的場合。兩晉、南朝時期也延續了漢代的舊況,并未詳細規定具體的使用范圍,而是較為廣泛地用于朝事、公事或其他禮儀性或政治性場合。可見漢晉至南朝時期,朝服的禮儀性和實用性是并重的。
而北齊時期,朝服被廣泛應用的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轉向。按《舊唐書· 輿服志》記載:
爰至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袴襖子,朱紫玄黃,各任所好。雖謁見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會,一切通用。34
可見,雖有制度,但平時常穿的卻是更具實用性的幞頭、圓領袍和靴等融入了漢族服裝因素的胡服。這一現象的出現,可能有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其一,著力漢化的服飾制度并不符合北朝的服飾習俗。北朝的異族統治者為了在文化上取得正統地位、完成入主中原的政治目標,在包括服飾制度在內的多個方面都全面漢化。不過,中原王朝的禮服形制實際并不符合北方民族的著裝習慣。從上至下的服飾制度改革也難以讓社會既成的服裝習俗徹底改變。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呈現出只在重要禮儀場合使用中原禮服的做法。
其二,北齊平時多用胡服的情況可能是受到新的文化思潮的影響。朱大渭等先生認為,北魏后期的戰亂中斷了全面漢化的趨勢,在新的思潮影響下服飾方面反而再度興起了鮮卑化的潮流。這種鮮卑化潮流反映在服制上,顯示出的是法令與實際的背離。35 此說極有洞見,從北齊朝服制度方面考察,鮮卑化潮流事實上更多改變了現實層面的制度實踐,而并未影響服飾制度相關法令的制定。孫機先生也指出,北齊王朝“基本傾向是反對漢化,所以對舊式衣冠尊而不親,平日不穿,只在需要時用它擺一擺排場”。36 在這種情況下,朝服自然也如同其他傳統中原禮服一樣,在平日里被束之高閣,不再具有較高實用性。
北齊朝服制度的實踐,實際體現出異族王朝在保留本族服飾習俗的基礎上, 對中原傳統服裝制度的選擇性適應。這一過程為外來的幞頭、圓領袍和靴進入禮服行列奠定了基礎。而朝服則從一種兼具實用性和禮儀性的服裝, 轉變為禮儀性更強、實用性較低的服裝。
三、北齊朝服制度中的革新因素對后世的影響
通過對北齊之后朝服制度的考察,可見上述北齊朝服制度中的兩方面開創性革新因素皆在此后朝服制度中保留、延續了下去,并塑造了此后朝服制度的發展方向。
從朝服的等級制度來看,此后朝服在多數朝代中都呈現以官品為界的清晰結構,其等級劃分還得到進一步細化。隋代朝服制度就將“具服”等級,朝冠形制等級,配飾、配件形制等級等制度都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劃分。此后,“具服”等級制度逐步弱化,而朝冠、配飾、配件的等級制度不斷豐富。明代已經通過朝冠、配飾、配件的形制差異使朝服等級達到十一等之多。
而北齊通過制度實踐使朝服禮儀性增加、實用性降低的特點也被后世朝服制度所延續、強化。隋代服飾制度就已明確規定,朝服是官員在“陪祭、朝饗、拜表”等重要禮儀場合穿用的禮服,“凡大事則服之”。38 朝服的功能范疇自此正式固定下來。隋唐二代還發展出了以供君臣用于常朝、辦公以及其他一般性禮儀場合的常服制度。39 朝服則更加清晰地被確立為禮儀性較強、不用于日?;顒拥亩Y服。此后,朝服這一始于北朝、定于隋代的功能成為后世的普遍概念。
綜上所述,可見北齊進一步踐行了北魏以來的漢化政策,其朝服制度基本框架可以說引入、沿用了漢晉南朝的傳統制度,在冠服組合、穿著群體方面與漢晉南朝之制如出一轍。然而,更為細致地從其朝服等級制度及實際應用來考察,可見北齊朝服制度中的革新性也極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其一,北齊朝服等級制度的劃分體現出以官員品級為界的特點。這與兩晉南朝之制大相徑庭,其形成與北朝九品官品制的順暢發展具有密切的聯系。其二,由于北族服飾習俗與北魏末期新興的鮮卑化潮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北齊朝服轉而成為一種禮儀性增強、實用性降低的禮儀服飾。北齊朝服中的這兩方面革新性特點并不十分顯著,常為研究者所忽略,然而其重要性卻相當突出。從此后朝服制度的發展來看,可以說北齊對于朝服制度的革新,基本確立了后世朝服制度的等級結構與功能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