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
100多位手造藝人聯手打造,刺繡、剪紙、泥塑、蠟染、皮影等傳統手工藝以創新形式集中登場,還可現場體驗……7月20日,2023年青島市手造大展在紡織谷拉開帷幕。
本次大展作為青島市第二屆手造節先行活動,以“潮手造·趣青春”為主題,極具特色的各類手造精品帶來文化和視覺的多重體驗,持續放大“山東手造 青島有禮”品牌效應,助推手造產業化、年輕化。
大展將持續至10月31日,立足手造文化核心內涵,打造國內領先手造展覽標桿。在現場,記者看到有全國首個面塑版大型櫥窗《星辰大海》、以24節氣為創意原點的國潮剪紙、六十太歲彩繪泥塑、青大美院學生團隊創作的主題扎染作品等,目之所及盡是手造精品。
“彩虹”般的皮影藝術,你見過嗎?
展覽現場,大嘴巴皮影設計制作工作室主理人崔鵬帶來了工作室的鎮館之寶——楊宗保、穆桂英的人物剪影作品,“這是我們工作室創始人、我父親劉尚儀的作品,刀工、拉花都非常細膩,還采用了魚鱗甲的工藝,呼吸的動作稍微大一點,都有可能刻斷。”
另外,崔鵬親手制作的鬼金羊星君皮影,刀工舒朗,高達2.1米,具有海派風尚,尤其是彩虹般的上色效果非常新穎,“我在美國進行文化交流時,有一個學生跟我說,您跟我們講皮影是光和影的藝術,我想表達一束光照過來被百葉窗割裂了,斑斑駁駁的影投在您的皮影上形成彩虹效果。受這個啟發,從2017年開始,我們按照色彩心理學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受圖案限制,憑著情感的流動自由上色,是打破常規的一種創新。”崔鵬說。
展覽期間還上演了皮影戲,工作室創新了皮影版《甄嬛傳》以及眾多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我們的皮影人物既有傳統的頭身1比6尺寸的,也創新了卡通版1比3比例的,比如《甄嬛傳》里的華妃,她生氣時特別可愛,我們就讓卡通版上場。”
來這里,顛覆你對剪紙的刻板印象
剪紙是不是一定就是用宣紙剪的呢?在手造展上,高達4米的九條不織布剪紙,顛覆人們對剪紙的刻板印象。
剪紙非遺傳承人薛娜和陳雪梅共同制作的大型剪紙裝置藝術,懸掛于展廳中,上面刻著“新學期目標等寒假”等年輕人的生活流行語句,詼諧幽默,且四周配有青島海洋特色的海洋動物卡通形象,創意十足,具有極強的代入感。
“這次作品我們首次嘗試用不織布進行剪制,作品高4米寬1.05米,其中光圖案就有兩米多。”薛娜介紹說,平時常用的剪紙紙張易碎,不利于作品展示,也考慮了其他材質在不同方面有缺陷,最后決定用不織布也叫毛氈進行制作,但這也導致制作過程非常費時費力。“我們兩個人從準備材料到設計制作一共十多天,時間緊任務重,白天晚上都在加班趕制。”
另外一組作品《海洋二十四節氣》是一套用純潔的白色宣紙剪制的24幅節氣的作品,富有文化底蘊。作品按節氣先后順序以24位吉祥童子與24個海洋動物嬉戲玩耍為主畫面,周圍配有24節氣的代表花卉,用剪紙語言描繪一幅幅人與自然、動物、植物和諧共處的吉祥畫面,并且按什么季節盛產什么海鮮為順序排列。
談到創作靈感,薛娜說,24節氣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青島是海洋城市,自然盛產海洋物產,這些海洋動物極大地豐富了大家的生活,“結合兩者,我設計創作了該作品。”
每一件都成孤品——鄭相君布老虎
純手工制作的布老虎,蘊含了剪、貼、拼、繡等多種技法,形象夸張又不失可愛,凸顯青島嶗山本土特色和地域民俗文化。布老虎的作者在今年1月份因病離開了我們,她是年僅43歲的手藝人鄭相君。
鄭相君是一位聽障人士,手藝是她與世界交流的方式,中專畢業后,她進入了韓美林工作室學習扎染技藝,偶爾看到韓老師設計的布老虎,很是喜歡。2009年,29歲的她用自己所長為嶗山設計一款布老虎,也就是展覽現場的作品形象。

布老虎的形體設計實現了創新,造型線條優美,避免傳統制作手法中臃腫、美感欠缺等問題;作品選用金布修飾、剪貼紋樣,以金色線條凸現傳統文化特色,還特別選用仿兔毛做虎須,實現了材質上的創新。
鄭相君的愛人杜冬冬也是一位聽障人士,他說,將繼續鄭相君的布老虎,并以她的名字命名,愿這份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用面塑許你一個《星辰大海》
捏面人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除了惟妙惟肖的卡通人物、十二生肖,是否曾經想過,可以用面塑許你一個“星辰大海”。
在手造展廳,以梵高的《星空》為靈感的大型面塑作品《星辰大海》,高2.6米,既宏大又浪漫細膩,展現出面塑不一樣的美。
韓氏面塑的第五代傳人張雪瑋,從事面塑藝術十多年,一直希望能探尋出一條更符合當代年輕人審美的面塑傳承之路。
去年夏天她接觸到瑞典藝術家的面塑手法,“中國的面塑傳到歐洲本土化后,用這種手法演繹世界名畫。我立刻喜歡上了這種方式。用這種手法我已經創作了五件作品,受到年輕人特別是90后、00后的喜歡,這個群體對世界名畫非常熟識,但是對面塑的表現形式感到非常新奇。”張雪瑋說。
這次創作的這件作品將星辰與大海結合,不但是單純的復制名畫,而是突出面塑做法可以將世界名畫做出不一樣的意境,將面塑傳播給更多的年輕人。“每個人心中都有星辰大海的夢想,我的星辰大海是發展面塑,呈現面塑新面貌,咱們青島自身有大海,青島的星辰夢想是世界級的,希望我們所有的夢想都能成真。”
獨具意境的六十太歲彩繪泥塑
六十甲子神(又稱六十太歲)與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一一對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從甲子到癸亥共得到60組,每年一位太歲值事,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展廳中,劉氏泥塑工作室創作的六十甲子神,為純手工的彩繪泥塑,均為坐式塑像,有文有武,有喜有怒,有老有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有呼之必答之感。神像手中各持法物,象征神仙法力無邊。塑像有厚重、樸素之感。例如2014年甲午太歲章詞大將軍,頭戴莊子巾,身穿藍色長袍,雙手撫木琴,典型的文人雅士形象。再如2022年壬寅太歲賀諤大將軍,頭戴虎帽,一身盔甲,左手握蛇,右手舉劍,怒目圓睜,武將風范呼之欲出。
作為劉氏泥塑第四代傳承人,劉梅玲從小耳濡目染,“一塊普通的泥巴經過父親的雙手揉捏刻壓,就儼然成了有生命力的人物和動物”,對于泥塑,劉梅玲傳承著、熱愛著。她父親劉世普創作這套六十甲子神,歷時三年多,除了繼承傳統手法之外,當中還融入了不少當代造像技巧,寫實寫意手法并重,使神像形神兼備,呈現獨特的意境和風貌。
一場可以“玩”的藝術展
強參與感、體驗感也是本次大展一大亮點。手造大師展演、大型裝置制作、聽手藝人講解知識并親手體驗等方式,為參與者帶來一場可以“玩”的藝術展覽,是家庭親子、年輕人、手造藝術愛好者等群體不可錯過的趣味體驗。
本次大展最大化調動行業各方資源,為廣大手造藝人搭建起展示交流的橋梁;通過體驗化、潮流化的策展模式,鏈接手造藝人與廣大年輕群體,讓富含歷史深度、文化厚度、城市溫度的手造呈現出別樣風采,助推手造擁抱市場。
手造大展策展人、衍紙技藝非遺傳承人王晴表示,“本次活動通過提升創意內涵及互動品質,呈現豐富多樣的展覽形式,不僅是盡賞青島手造文化的絕佳機會,更將搭建起沿線省市手造產業交流合作的平臺,形成專屬藝術陣地。”
來現場,透過手造精品窺見手工匠人的奇思妙想,體驗傳統文化與潮流藝術的碰撞,暢觀穿越悠悠歲月的青島手造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