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金釵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歷史學科作為重要的文科學科之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不僅有利于推動學生綜合素養與學科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人文屬性,對于優化教學效果、挖掘教學深度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為中心,分析了核心素養的內涵,探究了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科學路徑,致力于構建高效率、高成果的歷史課堂。
一、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以及家國情懷,涵蓋學生歷史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想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教師應當對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進行詳細、具體的分析解讀。
(一)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歷史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闡述,將唯物史觀融入對歷史的敘述與評判中,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根本見解,幫助學生認識并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二)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歷史學科教學活動的突出特點。要想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建立時空意識,引導學生基于特定的歷史空間與時間,對特定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進行評判,改變學生“從當前時空看過去”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結合時空背景來學習、理解歷史事件的思維意識。
(三)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強調學習歷史理解過程中的獨特性思維,要求學生以史料為解釋基礎,對歷史進行理解,并且能夠在認識歷史事件、人物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價值取向進行思考,形成不同的分析結果。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認識歷史解釋、歷史史料以及歷史敘述的不同,在掌握基礎歷史知識的同時,從不同的價值觀出發,建立不同方面的主觀認識。
(四)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對史料進行分析與判斷的能力,要求學生對史料的真實性與合理性進行判斷,并通過有價值的史料內容還原歷史本相。史料實證素養具有一定程度的實踐性,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人們了解歷史的主要路徑就是依托史實,所以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分析史料的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方式,然后進行準確的分析,判別史料的真假。
(五)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與探究歷史學科中所應當遵循的價值取向與人文追求,充分體現對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
二、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探究
(一)整合知識要點,培養唯物史觀
歷史記載了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高中階段,歷史學科內容涉及面廣、知識眾多,教學要點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因此要想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教師應當在教學設計中注重知識的整合,基于唯物史觀構建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形成深入的理解與認識,能夠從整體出發分析歷史事件,達到理性理解、綜合把握的教學效果。
以“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教學內容為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先帶領學生梳理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經濟政策方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建立“福利國家”;產業結構:第三產業興起;增長模式:“新經濟”的出現。為了促進學生理解,加深學生記憶,教師可以運用唯物史觀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表征關系”來聯結以上四方面的新變化,幫助學生理清本課的知識結構,明確學習本課內容的邏輯關系。
(二)運用時間軸,培養時空觀念
高中階段,歷史知識較為繁復,學習難度較大。要想讓學生能夠客觀正確地看待歷史事件,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還要對其所處的時空進行探索,在學習活動中強調時序性,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深刻理解其中的聯系與因果關系,進而全面地思考、客觀地看待。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時間軸,以時間為具體參考標準,整理歷史事件,將歷史事件與時空融為一體,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關系,培養時空觀念。
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曲折,總共經歷了六個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時間軸,并在其中呈現三方面內容——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中國環境以及國際環境,幫助學生捋清資本主義的各個發展階段,能夠基于特定的時空進行全面思考。
(三)加強案例分析,提高歷史解釋能力
案例分析既是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歷史考核的重點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加強案例分析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題目材料中的因果關系,促進歷史解釋素養的切實提高。
以“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為例。這部分內容對學生而言是遙遠且陌生的,他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往往來自一些影視作品,而這些影視作品經過藝術加工,增強了娛樂性,難以讓學生形成客觀的歷史解釋。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以相關的文獻資料、考古資料甚至文物照片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基于這些史料進行分析解釋,促進學生的深刻理解,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思廣益,分享自己的分析及觀點。
(四)開展史料教學,培養史料證實素養
要想培養學生的史料證實素養,教師應當以史料為基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判斷能力。基于此,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對史料的選擇與組織進行規劃,讓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獲得更為深刻的體悟。
以“抗日戰爭”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教材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搜集,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相關史料。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抗日戰爭中軍民的死傷人數、戰爭的持續時間以及各個階段的態勢,增進學生的認識與理解,促使學生理性地看待這次反侵略戰爭,感受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決心與斗志,在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同時,增強民族榮譽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迷惑性含有基本錯誤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分析和判斷,引導學生意識到:即使是“歷史材料”,也應當結合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避免盲目輕信而產生錯誤認識。
(五)深入挖掘教材,培養家國情懷
真實性是歷史教材的重要特性,也是激發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路徑。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教材的深入挖掘與正確把握,適當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引入相關史料,讓家國情懷的培養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
以“五四運動”教學為例。在“五四運動”中,涌現出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偉大歷史人物。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他們的人生經歷與突出貢獻,讓學生感受其優秀品質,將愛國情懷根植于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投放“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圖片,促進學生更為深刻的領會與體驗,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當作為歷史學科的終極目標。教師應當圍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時空觀念以及史料證實五個維度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整合知識要點、進行案例分析、創設具體情境、運用時間軸以及開展史料教學的策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高,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綜合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顯著提升。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