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麗麗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與推進,如何在減少學生課業壓力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思考的問題。教師應當對作業的設計與布置進行調整改變,在減少作業數量與頻次的同時,豐富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學生完成最少的作業卻能夠獲得最優的學習效果,因此個性化的作業設計便應運而生。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順應新時代的教育要求,遵循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并且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的策略促進語文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踏實,真正領略語文學科的魅力。
一、“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靈活性原則
一直以來,初中階段的語文作業設計多以書寫作業為主,作業的項目與形式也較為死板固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但也會給學生形成較大的學業壓力,長此以往甚至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未來的長遠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初中語文的作業設計應當遵循靈活性原則,推動作業形式豐富化、作業類型多樣性、作業內容趣味化等多項改變。靈活性原則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實現從應付了事到主動完成的態度轉變,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靈活性原則順應了素質教育的大趨勢,致使作業布置突破抄寫、背誦的傳統模式,能夠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學習需求,以及所學內容的特點進行設計,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融會貫通原則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語文作業的設計過于固定窄化,以知識掌握為中心,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其實,在初中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常常會涉及到其他學科,而這些內容卻常常在作業設計中有所忽略。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吸收語文知識,教師應當在作業設計中遵循融會貫通的原則,讓學生能夠全面深刻地理解吸收所學知識,獲得綜合能力的切實提升。例如:教師在完成古詩詞的教學活動后,可以在作業設計中融入歷史學科的因素,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充分掌握古詩詞的思想意境,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顯著提升。
(三)個性化原則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作業設計經常以學生集體的學習情況為依據,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統一性的作業布置。然而,學生雖然在一個班級之中學習效果、學習習慣以及思維能力都有所不同,但是統一性的作業設計很難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的作業設計中,應特別強調個性化原則。個性化原則表現出了對學生充分的尊重與理解,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取得最大的進步,避免重復性強、耗時長、收益不高的無用功。個性化原則能夠幫助學生更為輕松積極地完成作業,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促進作業設計有效性與實效性的顯著發展。
(四)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的必要原則,也是踐行素質教育、落實“雙減”政策的必要保障。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語文作業多以抄寫、默寫、背誦、習題練習等形式為主,這種形式較為固化死板,與當前的教育理念相違背。教師想要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探究空間,讓作業設計朝著思辨性、趣味性、實踐性的方向發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真正有所領悟、有所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學習潛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切實提升。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個性化設計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立足教學文本,提高作業設計的針對性
“降低數量,提高質量”是當前作業設計的宗旨,為保證每一項作業設計都能為學生帶來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師應當堅持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的交互性,使作業設計更加具有針對性。同時,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也應當盡可能豐富作業布置的多元性,讓一項作業同時提升學生不同方面的語文能力,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益,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與挑戰性,從而提高學習興趣與綜合能力。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3課《安塞腰鼓》的教學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精彩絕倫的排比句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寫出了安塞腰鼓的壯闊、豪邁、火烈的場面。排比句在閱讀與寫作教學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排比段的意義與魅力,教師可以在作業布置中設計出“讀寫結合”的一項,讓學生模仿《安塞腰鼓》里的重點排比句,以“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為主題,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進行模仿寫作。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想要寫好“場景”就需要對《安塞腰鼓》中的排比段落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分析,領略排比的意義與作用,感受文章描寫的魅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順利地完成寫作。除此之外,仿寫練習的課業負擔較輕,靈活性與針對性更強,能讓學生著重練習排比修辭,更精準地進行查漏補缺。寫作的積淀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朝朝暮暮,只有多做仿寫練習,掌握好不同的寫作手法,才能在考場作文中“妙筆生花”。
(二)豐富作業內容,提高作業設計的綜合性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應當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顯著發展,而這一點,也應當在作業設計中有所體現?;诖耍處煈斣诓贾米鳂I的過程中豐富作業內容,結合所學知識的特點,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交融,提高作業設計的綜合性,加強學生的理解與感悟。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春》的教學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領略了朱自清筆下的春天。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將《春》的描寫與刻畫手段作為靈感來源,用“文字”與“繪畫”相結合的手段,描繪出一幅“春景圖”。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要運用生動形象的文字讓自己眼中的春天躍然紙上,又要運用畫筆將自己眼中的春天描摹出來。這種作業設計內容豐富,綜合性強,將直觀的繪畫表達與抽象的文字描寫相結合,有利于推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水平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夠在享受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推動思維水平的不斷提升。
(三)設計分層作業,實現學習活動的競爭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傳統教學模式下,統一化的作業設計已難以順應當前教育理念的發展,更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诖耍處熢谧鳂I設計時應當打破這一模式,依照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劃分,讓學生分層完成作業。分層化的作業設計能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完成作業,并且切實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7課《回憶我的母親》為例。在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對于基礎水平有待提高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其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并且進行生字詞的抄寫,完成造句練習;對于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思維能力有待提升的學生而言,教師應要求其在文章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并且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鑒賞;對于基礎牢固,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其去課外搜尋與“親情”“母愛”相關的話題,進行比較閱讀。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分層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及時的調整與改進,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好勝心,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努力前進,實現學習活動的良性競爭。
綜上所述,對初中語文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順應了“雙減”政策的要求,體現了素質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的落實與推進,有利于在減負的同時提高教學的效果與質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遵循作業設計的靈活性原則、融會貫通原則、個性化原則以及開放性原則,并且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手段,通過立足教學文本、豐富作業內容以及進行分層作業的措施,切實提高作業設計的效果,促進教學質量與成果的顯著提高。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