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珊
運算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石。在2022年版的小學數學新課標中“運算能力”是核心素養之一。運算教學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無論是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中,還是在“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等領域的數學學習中,運算教學都占有一席之地。小學階段的數學運算能力包括口算、估算、列豎式計算、使用計算器計算等。數學運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概念,同時需要掌握適當的計算工具和方法,如口算技巧、列豎式技巧、計算器的使用方法等。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提高運算能力必不可少,但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生的運算能力不容樂觀。作為一線教師,應認真分析當前小學生運算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索提高運算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當前小學生在運算中存在的問題
(一)運算心態不端正
有的學生認為,計算題只要跟著書上介紹的方法按步就班來進行運算就行,對算理的理解不透,在平時計算中沒有對計算題進行分析與判斷,不能對各種運算方法進行比較、篩選出最簡潔高效的方法。并且在計算后不能及時進行檢查,最后才會失分;還有的學生認為運算比較枯燥,覺得厭煩。還會因為計算經常出錯,從而對運算產生畏懼情緒,在開始運算時就產生不良情緒,從而影響運算結果。
(二)運算技能不夠熟練
中低年級學生對數的組成學得不扎實,口算不過關,常常因為20以內加減口算不熟練,造成在計算多位數進位加和退位減時出錯較多;中年級的學生則是因為計算法則不理解,掌握不夠透徹,在實際運算過程中,不能合理選擇、靈活運用,從而出現“用簡便方法計算”反而算得更麻煩、更復雜的情況。高年級的有些學生則是因為在低年級時乘法口訣不熟練,導致在多位數除法、小數除法的學習中屢屢試商出錯,在多位數乘法、小數乘法的運算中出現進位錯誤等情況。
(三)運算習慣沒養成
有的學生盲目自信,常常計算不打草稿、運算后不檢查不驗算,還會犯題目抄錯這樣的問題。如將“-”看成“+”;將“655”誤寫成“665”等,更有甚者是書寫潦草或模棱兩可,把“1”寫成“7”,把“0”寫成“6”。由于學生看錯了自己寫的字而導致運算結果出錯。
二、小學生運算能力培養策略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2022年版新課標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發現運算能力應具備三大特征,一是“怎么算”,要讓學生會正確地運算;二是“為什么要這樣算”,要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當中的算理;三是“運算途徑是否更簡潔”,讓學生能經歷運算方法的探索與比較,從多種運算方法中篩選、優化出最簡潔的方法并熟練掌握。這三個層次,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在實際教學中,不可將這三個層次割裂開來,教師應有長遠的教學觀,基于核心素養,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一)訓練學生的基本算數能力
基本算數能力是數學運算的根基。比如,加減法運算中不管是多位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或是分數加減法,算理都是圍繞著20以內數的加減來進行的。而乘除法的運算算理也是圍繞著乘法表進行延伸的。因此,對20以內加減法、乘法表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懂學透。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教授學生一些簡單的算數技巧,如快速計算兩位數相加、減法借位等。這些技巧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解決進位加、退位減的運算問題。平時強化口算練習也可以訓練學生的基本算數能力。如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計算出一系列數字的和、差、積、商等。課后,教師可以與家長配合,家校合作,通過各種方法,如親子對口令、親子游戲、手機打卡等方法讓學生反復練習,直到能夠熟練應用。在高年級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熟記一些相關的數字關系,如25×4=100,125×8=1000等,讓學生背誦一些常數與圓周率的乘積,以此來應對高年級繁重的計算量,減輕計算難度,緩解學生面對復雜計算時的負面情緒。
(二)培養學生的運算習慣
事實表明,大部分學生在運算方面失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養成一絲不茍的運算習慣。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必須在日常的運算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各種運算習慣:首先,是審題和析題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做計算題時,要先審題,觀察數字特點,分析題目,明白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不能運用一定的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然后才開始動筆算。其次,是校對數字的習慣。要求學生在運算過程中,要對抄下的數字先進行校對,觀察是否有抄錯數字的情況,做到不誤抄、不漏抄。在草稿紙上的運算結果抄寫到練習本上時,也要進行校對,以免功虧一簣。最后,是估算和驗算的習慣。讓學生在運算前通過估算先預判出運算結果的大致范圍,再把準確計算的結果與估算的范圍進行對比,從而初步判斷運算結果的正確性。此外,還要教給學生各種驗算方法,讓學生逐漸養成用驗算來檢驗答案的習慣,要幫助學生樹立“運算必須先求準,再求快”的學習原則,讓學生知道因一味求快而算得不準確是得不償失的。
(三)重視學生的運算說理
算理與算法需要統一,學生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地進行運算。在運算教學中,理解算理容易,但掌握算法有一定難度,因為算法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循序漸進、知識內化的過程。在教學時不但要讓學生明白“怎樣算”,更要懂得“為什么要這樣算”。可以引導學生聚焦運算中的重點、難點及平時的錯題進行說理,通過說理,讓學生主動思考、深入探究,加深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從而形成知識的內化。例如:在教學“加減乘除混合運算”一課時,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感受到應該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的道理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要先算乘除?”學生緊緊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說理,在說理的過程中學生進入了深度學習狀態,從而掌握了算法,實現了算理和算法的和諧統一。
(四)開展游戲和競賽提高運算能力
游戲和競賽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是提升計算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口算比賽、筆算比賽、數字游戲、課堂互動、線上游戲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中低年級可以開展口算比賽,如口算接龍、開火車等形式進行小組競賽、男女競賽等。中高年級可以組織筆算競賽,通過評選“小小計算能手”等方式,讓學生重視運算知識的學習。數字游戲則是通過數字拼圖、數獨等形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提高計算能力。希沃白板上的“課堂互動”功能也可以輔助教師在課堂上開展形式多樣化的計算競賽活動,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而且能提高計算能力。線上游戲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計算練習。例如:一些數學類App或網站就提供了各種有趣的數學游戲,可以讓學生在玩游戲的同時提高計算能力。
(五)聯系生活訓練運算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學以致用也是一種訓練數學計算能力的方式。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訓練學生的運算能力呢?可以從學生熟悉的購物、家務、旅行、運動等生活場景入手。在購物時,讓學生計算商品的價格、折扣和優惠等,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數量關系,培養數感;在做家務時,可以讓學生計算清潔用品、食材等的數量和費用;在旅行中,讓學生計算路程、時間和費用等;在烹飪時,讓學生計算食材的重量、容量和比例等。運動時,可以讓學生計算距離、時間和速度等。這樣從生活的多個維度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明白了數學的學習價值。同時,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字之間的關系,并提高運算能力。
三、結語
小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多分析問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運算習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踐行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