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英
摘 要: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我國城市居民鄰里關系逐漸疏離、冷漠。構建城市社區新型鄰里關系既有現實的需要,也有理論的需要。鄰里關系是以社區為背景和環境,在居民的日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本文認為整合社區各方利益需求的“事緣”是社區居民參與交往的動力,而社區社會組織是承擔“事緣”的重要主體,通過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有利于構建城市社區的新型鄰里關系。
關鍵詞:社區社會組織;新型鄰里關系;事緣型
我國正處于社會持續轉型中,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城市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居住格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鄰里關系也隨之受到較大影響,逐漸趨于疏離、冷漠。鄰里關系是整個社會關系的縮影,構筑現代社會美好生活離不開和諧的鄰里關系。
一、“陌生人社會”中的城市社區鄰里關系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情感關系建構起來的熟人社會,費孝通說:“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商品經濟、城市化運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傳統中國社會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現代社會。“現代社會是一個由相互陌生的人所構成的陌生人社會,陌生人才是造成或者增加現代社會的疏離與冷漠、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的真正根源”。“陌生人社會”縮影在城市社區中,使傳統鄰里關系弱化、新鄰里關系產生。
(一)傳統鄰里關系逐漸弱化。
在傳統社會中,家族或家庭構成了社會最基本的單位,鄰里關系則是家族成員關系的外圍發展。在傳統的鄰里關系中,成員之間常被稱為鄰居或“街坊”。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鄰里關系,親仁善鄰、鄉鄰和睦、相容相讓、相扶相助等道德價值觀是傳統鄰里關系調節的主要手段,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貧病相扶、老幼相攜是中國傳統社會鄰里關系的特征。傳統鄰里關系承擔著政治、經濟、教育、娛樂、社會管理與整合等功能。鄰里作為初級群體,在兒童的社會化以及老人的照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巨大沖擊,鄰里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住房商品化使得在同一個社區居住的大部分居民不再具有血緣或業緣關系,而僅僅是在地緣上的“交集”。社區里的居民來自四面八方,他們不僅可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而且還可能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使他們有較少的共同語言和心理親切感。再加之家家戶戶高樓索居,幾乎是“原子化”的居住格局,使得他們之間互動機會減少。其次,市場經濟下殘酷的競爭,使得業緣關系的競爭遠遠超過了地緣關系,鄰里關系的重要性下降。再次,科技的發展,一方面拓寬了居民的社交網絡,鄰里不再是主要的交往對象,另一方面改變了居民的休閑娛樂以及信息獲取方式,鄰居在其中的作用可有可無。最后,生活節奏的加快,用于鄰里間普通交往的時間減少,即使擁有閑暇時間,也會更多地運用于家務、娛樂、深造等個人方面。這些因素使得鄰里之間疏離、功利、冷漠、封閉、失信,甚至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鄰里關系的疏離使傳統社區功能遭到瓦解和破壞,曾經最重要的初級群體——街坊鄰里名存實亡。傳統社會許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級群體承擔的,而現代社會初級群的體衰落將引起社會生活的某些功能紊亂,比如,鄰里之間的互助越來越少,情感需求的滿足發生困難,兒童社會化成了問題,社會控制缺少人文色彩。
(二)現代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特征
在社會變遷中,現代城市社區鄰里關系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
其一,交往的淺層化。由于社會信任等方面的問題,現代城市社區中很難再出現傳統鄰里關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貧病相扶、老幼相攜”的情景。孩子在小區玩耍,不小心撞到老人,不管輕重,首先就是全身檢查,繼而提出金額不小賠償的例子并不鮮見。再加之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大,時間成本高,壓力大等因素,鄰里之間的交往多是點頭之交,或者而微信朋友圈里的“點贊之交”。
其二,鄰里之間的交往以老年人為主。老年人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年輕人更多,他們樂于參加社區活動,有更多的時間晨練、休閑,在互動中容易結識相交。而青年居民由于工作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并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鄰里關系或進行鄰里交往,鄰里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逐漸減少。
其三,社區居民雖同在一個網絡微信群,但鮮有互動。作為即時通訊的微信近年來迅猛發展,已成廣泛普及之勢。很多小區都由物業或業主發起建立了小區微信群,停水停電、疫情期間的核酸篩查安排、招領啟事等通告都通告微信群告知,居民有事也會在群里咨詢。雖然群里人數眾多,但是居民之間的互動卻非常少。
(三)新型鄰里關系的概念
對于什么是新型鄰里關系,現代城市社區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鄰里關系,目前學界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不過一些學者對新型鄰里關系做了一些描述。比如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杭生認為:新型鄰里關系最好是“親密不過分”,互相關心幫忙,又不要管人閑事、道人長短,大家都做有意義的事情。天津社科院教授唐忠新主張“互助不互擾”,鄰里交往也要講究文明禮儀,保護鄰居個人隱私。北京社科院教授馬仲良提出“‘共生不陌生”的觀點,就像生物學世界里不同物種間相互依存的共生現象,鄰里間還是應多一份關心、照應。
根據以上幾位學者的關系,新型鄰里關系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1)鄰里要互相幫助;(2)鄰里交往要注重保護隱私;(3)鄰里之間要加強交往。
二、“事緣”是新型鄰里關系的紐帶
鄰里關系是現代社會中重要的公共關系。隨著社會的變遷,鄰里之間聯系的紐帶已發生改變,構建城市社區新型鄰里關系需要找準現代社會連接鄰里關系的新紐帶。
(一)鄰里關系的本質
鄰里關系本質上是社會關系,它主要是在鄰里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的。在傳統的“熟人社會”,鄰里之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相互幫助、有無互通。以作者兒時的印象,就經常有孔子所說的“向鄰人借醋”的經驗,甚至還有常向鄰人借糧借油、借錢借物的事。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村里有人家結婚、治喪,全村人都要去幫忙,每逢栽秧打谷等農忙時刻,更是需要“換工”,輪流勞作。生產和生活中的需要如同紐帶,客觀上要求鄰里之間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以及家庭功能的社會化,維持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紐帶逐松散,甚至消失了。專業化的婚慶公司、喪葬公司可以為家家戶戶的“紅白喜事”提供“一條龍”服務,基本不再需要街坊鄰居提供大量的人、才、物上的幫助;從胎教開始的專業化教育機構減少了孩子需要看護的時間,而“421”家庭模式使得孩子不再需要鄰居幫忙看護;物管公司和防盜門可以確保家庭財產的安全……這一切都使得鄰里之間面對面的交往逐漸減少。桂勇、黃榮貴的實證研究顯示,雖然當代城市社區存在中等程度的社區歸屬感,但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卻日漸下降,居民的鄰里互動減少,社區參與水平低下。換言之,城市居民與社區之間缺乏緊密的社會聯系與經濟聯系。
(二)“事緣”是鄰里關系的紐帶
以自我為中心、以契約為紐帶的現代社會格局在社區里的投影是鄰里關系以理性為特征,以公共性為基礎。哈貝馬斯以交往理性與生活世界相連,主張在生活世界中通過人際對話交流交往和溝通,增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寬容,進而達致思想和行動上的共識,形成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增強社會團結。哈貝馬斯認為,與征服自然和控制社會的工具理性不同,交往理性是雙維的,即“主體-主體”,通過溝通交流保持主體間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會一體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在以家戶為中心、以契約為紐帶的現代社會中,原子化的居民關系需要借助新的紐帶以增進社會團結。社區居民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按照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觀點,新的紐帶不能只是滿足一方的需求,比如街道、社區的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更要注重合符居民的利益取向,也就是說既要符合活動組織者、事務管理者與居民之間的利益,也要符合居民和居民之間的利益。筆者認為,這個紐帶就是集合了各方需求、利益的“事緣”。
所謂“事緣”,是指能滿足各方參與者共同需求的事務。因為參與這些事務能給參與者帶來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故能最大限度吸引居民參加,促進彼此交流與熟悉,在居民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逐漸實現建設新型鄰里關系的目標。社區是居民最重要的日常生活領域,無論社會如何變遷,社區里都會匯集大量的居民需求。將這些需求整合成一個個的團體,就像在社區中畫了一個個圈。隨著圈的增多,總能在社區中形成交集。
事緣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尋找契合的事緣。按照規模,可分為社區公共事務和團體事務。按年齡分,可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年齡特征、不同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興趣愛好,可分為自駕游、棋牌、廣場舞等。不同的分類會產生出不同的需要,這些需要就是確定事緣的依據。以“趣緣”為基礎就可以以趣成事,以事聚人。但如何以事聚人,才能形成有助于現代基層社會治理則是需要思考的。
三、社區社會組織是構建新型鄰里關系的重要主體
從學界來看,社區社會組織作為治理主體之一參與社會建設的理論和現實依據已經論述得很充分。從政府的治國理念來看,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進行詳細論述,其中對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民政部印發《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從2021年起用3年時間開展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社區社會組織得到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由此看,將社區社會組織作為社區治理主體,參與構建新型鄰里關系是可行的。
(一)社區社會組織在承擔“事緣”上的優勢
社區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又稱為社區民間組織、社區中介組織等,是指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為目的,以社區居民為主要成員,以社區地域為主要活動范圍,由社區居民自主成立或參加,介于社區主體組織(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居民個體之間的組織,如社區志愿者組織、老年人協會、文娛愛好者協會等。在我國,社區居委會客觀上扮演者政府的“腿”的角色。而社區社會組織,以其獨特的優勢在承擔“事緣”,提升鄰里關系上起著重要作用。
首先,社區社會組織是居民利益的表達的重要主體之一。社區居民委員會在社區居民利益表達的差異性、時效性等方面具有諸多的先天性不足。而社區社會組織,從活動內容上看可分為社會管理類、便民服務類、權益維護類、志愿服務類、經濟發展類、文教娛樂類等多種類型,其中的社區法律援助中心、社區婦女兒童保護協會等直接以居民權益維護為目的的組織,不僅承擔著居民利益表達的功能,同時也在聚合居民共同需求、凝聚居民共同利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次,社區社會組織以其獨特的優勢已經在社區公共服務中的承擔者越來越重要的功能。與政府組織相比,它因機動、靈活而在開展服務活動方面更為便利;與企業組織相比,它更能發揮公益組織的特長;與其它非社區的社會組織相比,它在動員居民參與社區服務方面更為有效。再次,社區社會組織已經成為社區社會資本構建的重要載體。社區社會資本指的是社區內部的網絡、規范、信任等文化機制,其作為一種社區群體所擁有的帶有公共性質的資源,在改善群體生活狀態、增加群體福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區社會組織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對增進居民間的信任、促進居民參與、密切鄰里關系等方面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直接促進了社區社會資本的構建和積累。夏建中、張菊枝的研究顯示,由“自上而下”安排的社區活動,參與率比較低且多數為固定人員的“捧場”;而“自下而上”的貼近居民需求的活動,參與率比較高,如助醫服務、歌友戲友會活動等。社區社會組織的活動,多為“自下而上”的貼近居民需求的活動,有著更高的參與率,也更有助于提高社區居民的社會資本。
(二)社區社會組織構建新型鄰里關系的方向
未來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趨勢是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服務中的主體性作用。社區社會組織將會成為構建社區服務體系的主導力量。構建新型鄰里關系,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社區社會組織要善于發現居民的新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的需求也在變化。比如,在興趣愛好上,從最開始的扭秧歌到現在的普拉提、肚皮舞等,從以前的逛公園到現在的自駕游等,從以前的打麻將、玩撲克到現在的踢足球、打籃球等運動。
其二,社區社會組織要善于整合居民的需求。比如,發展社區義工組織,讓居民的需求形成互補。采用登記制度,建立義工服務檔案,并配套培訓制度、服務計時管理制度、回饋激勵制度等,激勵更多的社區居民愿意以志愿者身份參加到各種社區活動中。在美國,志愿服務有一種類似積分回饋的制度,叫做“志愿服務銀行”,即將志愿者提供的服務折合成小時計儲存在“服務銀行”里,將來如果自身有需要就可以獲得志愿機構免費提供同等時間的服務。在我國,也有一些社區已經建立了時間銀行志愿服務,比如成都市郫筒街道石牛社區。
其三,社區社會組織要注重滿足青年的的需求。研究表明,在當前中國城市社區實踐活動中,仍普遍存在著年輕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社區各項活動的參與主體以離退休的老年人為主等局限。年輕居民雖然時間緊,壓力大,但仍然有很多需求,比如:運動休閑的需求、孩子照護培育的需求等,他們都需要在生活居住的地方與有著共同需求的鄰居交流探討。
其四,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更多的應是自下而上。當前,我國政府推動成立的社區社會組織數量遠遠大于居民自發形成的組織數量,一般來講,規模較大的、運作相對成熟的社區社會組織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推動成立的。究其原因,資金、場地是制約自上而下的社會組織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要擔當起社區服務的主體之責,還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生長起來的社區社會組織。這樣的社會組織將會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從而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加入,真正達到增進居民之間的交往、了解、信任,進而相互幫助,改善鄰里關系。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7.
[2]何紹輝.論陌生人社會的治理:中國經驗的表達[J].求索,2012,(12).
[3]龔長宇,鄭杭生.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J].科學社會主義,2011,(1).
[4]邢曉明.城鎮社區和諧鄰里關系的社會學分析[J].學術交流,2007,(12).
[5]桂勇,黃榮貴.城市社區:共同體還是“互不相關的鄰里” [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5(6).
[6]高紅.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建設的模式創新與制度保障[J].社會科學,2011,(6).
[7]王時浩.社區中介組織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04,(1).
[8]張凱蘭.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中社區民間組織的功能及實現[J].湖南社會科學,2010,(3).
[9]夏建中,張菊枝.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主要類型與特點[J].城市觀察,2012,(2).
[10]陳洪濤,王名.社會組織在建設城市社區服務體系中的作用[J].行政論壇,2009,(1).
[11]王冬梅.從小區到社區——社區“精神共同體”的意義重塑[J].學術月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