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徽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與推進,教育教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跨學科”融合教學在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為滿足當前的人才需求、順應“大語文觀”的教學要求,作文教學正朝著目標高精準、內容大跨度、模塊多樣化的方向穩步前進,“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有利于推動作文教學朝著多元化、多樣化、活力化方向發展,讓作文課堂綻放別樣光彩。本文以作文“1+4”跨學科融合為探討內容,詳細闡述將道德與法治、歷史、藝術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相結合的實踐策略,致力于幫助學生“跳出”語文看作文,拓寬作文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實現作文教學的新發展。
一、結合多學科特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作文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多學科融合的作文教學,有利于根據各學科特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關注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日常行為表現,學習內容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正視關注度高、涉及面廣的問題,堅持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歷史學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基礎性等特點,注重引導學生鑒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學習內容主要包括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跨學科主題學習,而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學習的有機結合。藝術學科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課程,具有審美性、情感性、實踐性、創造性、人文性等特點。藝術學科強調與其他藝術的聯系與融合,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信息科技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強調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
作文教學的意義與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豐富學生寫作技巧,還在于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能夠“以我手寫我心”,寫出既有技巧又有內涵的好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特性與知識,在開闊學生視野、打開學生思路的同時,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有所收獲。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作主題“寫出人物的精神”為例。運用文字體現人物精神,有多種寫作方式與技巧,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每一種寫作技巧,學會靈活合理地運用這些技巧?教師可以結合美術教學內容展示董希文創作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畫中場面氣勢恢宏,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奕。同時,教師可以補充“開國大典”的歷史,豐富學生對這一繪畫場面的歷史背景的了解,同時結合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畫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弘揚愛國之情。這幅油畫作品是怎樣體現毛主席的人物精神的?有的學生說,通過藍天白云、晴空萬里的環境烘托;有的學生說,通過毛主席的站姿、神態與氣質體現……這些常見的寫作手法,通過結合歷史學科與美術學科內容,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開國大典”的影像實錄,讓學生受到真實場景的震撼,并思考通過哪些途徑可以在文章中展示人物的形象與精神。
根據多學科特點進行有效融合,有助于學生掌握描寫人物精神的寫作手法,激發學習興趣與熱情,提高寫作水平。
二、綜合多學科知識,豐富作文寫作素材
作文寫作是一項綜合性活動。學生在描寫一件事、一個人、一處景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描摹,還要學會用文字進行勾勒,對文章的內涵與思想進行挖掘。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學生的寫作內容都呈現單一化趨勢,只關注如何寫具體、講明白,卻很少思考如何寫生動、寫深刻,致使所寫文章呈現“白開水”狀態——雖然解渴,但是無色無味。因此,教師要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多種學科知識,用美術學科知識輔助學生理解寫作技巧,用歷史學科知識增加文章的厚重感,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升華文章內涵,再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寫作“游記”教學為例。要想寫好一篇游記,不僅要理清線索,交代好游蹤,串聯全文,還要描寫景物,抒發感受。然而,很多學生在寫游記過程中只能做到部分要求,而難以寫出一篇全面的文章。基于此,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一些關于壺口瀑布、勃朗峰、麗江等著名景物的繪畫作品,讓學生在觀察基礎上思考:如果由你來繪制這個景物,你該依靠什么樣的順序?有些學生說,會按照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有些學生說,會依照先整體后局部的順序……這些順序可以成為游記的寫作順序。教師由畫及文,幫助學生理清了寫作的邏輯思維。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并認識一些歷史人文景觀背后的歷史事件與文化因素,鼓勵學生在文章中補充這部分內容,既可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又能夠豐富文章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豪感。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或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升華文章主題,深化文章思想內涵。
寫作教學不應當是單一性的文字講授,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內涵的“直抒胸臆”,“1+4”跨學科教學模式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三、融合多學科主題,設計多樣寫作活動
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文就是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的寫作活動,寫作過程需要調動多學科知識。對于記敘類作文來說,需要設置一定的真實情境,以完成寫作任務。而“1+4”跨學科融合作文教學,融合多學科主題,更有利于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寫作實踐(一)”的教學為例。這一實踐內容要求學生就季節變換的場景,寫出一段文字來描繪這些變化。教師可以結合多樣化教學活動展開教學。例如:可以讓學生制作一個以“季節變換”為主題的PPT作品,運用“文字+配圖”的方式,將自己眼中的季節變化生動地展現出來,并且在班級中講解與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需要運用美術繪畫能力,又需要運用電子信息技術中所學到的知識,還可以通過網絡搜索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一些學生為了豐富自己的PPT內容,還會搜尋古人對于季節變換的感悟與表達方式,在豐富知識面的同時,加強了對歷史知識的領悟。學生完成PPT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展示,讓其他學生討論PPT作品中文字與配圖的切適性,找出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課后,教師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設計一個“練筆交流”平臺,讓學生將自己的練筆及時上傳到平臺,供其他學生欣賞與評論,在互幫互助中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養成勤于練筆的好習慣。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歷史、道德與法治以及美術學科教學為基礎,展開練筆訓練。學生在歷史課上學到一個歷史情境,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一情境通過自己的筆觸書寫下來;學生在美術課上看到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文字描述自己對畫作的感悟……生活處處都是寫作素材,寫作教學應當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相輔相成。學生只要用心感受每一個學科的特點,寫作水平就能獲得真正的提高。
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為自己的每一篇習作繪制相應的繪畫作品,讓學生在提高藝術審美力的同時,品味文章的不足,在寫作過程中雕琢細節、刻畫美感。
綜上所述,“1+4”寫作教學模式為寫作課堂開創了新的發展機遇,充分落實新課程的要求。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融合策略,綜合多學科特點,創新設計跨學科主題寫作活動,融合道德與法治、歷史、藝術和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實現作文教學的新發展。
注:本文系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文‘1+4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set2021x006)的階段性成果。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