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澤曉
摘 要:東部沿海地區基礎教育發展和工業生產一樣,大規模,流水線,機械化,追求教育成效,追求分數至上,教育成果由一張試卷評估,圍繞著大綱規定什么內容去學習,忽視中華文化積淀傳承,忽視教育個人潛在的能力培養、習慣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等諸多有價值的東西。現代教育越發展分科化越精細,所學知識體系融合難度就越大,教育的完整程度就越差,教育缺失弊病就越明顯。越容易出現教育事故,出現教育戕害人性趨向越明顯。就此特地對東部沿海地區教育觀念問題分析,價值取向問題、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內卷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基礎教育;遞弱代償原理;教育內卷;觀念偏差
一、什么是正確的教育
王東岳先生說,整個物態或物種的嬗變和進化呈現出存在效價遞減的趨勢,而其屬性集合或機能代償則相應遞增,二者之間成反比函數關系,是為“遞弱代償原理”。世界上所有的物種和生態體系,生存強度總是呈現遞減態勢,一代比一代弱,為了保證自身能夠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揮自己續存的能力以及結構屬性。教育體系發展也是這樣,教育越發展,分科越精細,教育體系越發展越不完整性。教育漏洞越多,一貫相應的穩固度越差,教育缺陷就越大。
(一)什么是正確的教育
我從事二十多年教育工作,每年參加各種教育培訓,從沒人明確的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正確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概念不明確。維基百科給教育的定義: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于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這里是給教育廣泛的命名。
克里希那穆提說,教育并非只是用來訓練心智,即使通過訓練掌握科技和知識,無法塑造一個圓滿的個人。我們現在只傳授學生刷題,訓練學生成了一個機器,單獨訓練某方面的能力,遺忘了另外更有價值的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一個人只知接受訓練科技和知識的心智,變成像電腦一樣的載體,他們永遠無法發現有價值的事物。
正確的教育是完善人格,培養完善的智慧,培養完整的人。我們通過教育獲得學位,具有像機械化的效率,卻沒有智慧。智慧并非常識;它不是來自書本,也不是機巧的自我防御的反應和籠統性的斷言。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可能比一個博學的人更具有智慧。
正確的教育是幫助我們發現恒久不滅的價值,使我們不至于只依附某種公式定律或重復誰的口號;正確的教育應該幫助我們拆除在種族階級國家和社會上所豎起的各種屏障,不應該強調它們,因為這些柵欄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了對立、矛盾和沖突。
我們現在教育讓學生背誦課本掌握經典知識,一味向外探索無窮盡的科學知識,結果完全忽視了自己的身心培養。正確的教育是自我認識,明白自己的心理過程。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一顆時刻保持創造、探索,發現未知的心,不受教條和權威的約束,順著個性化發展。
(二)東部沿?;A教育現狀
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創造性都會得到關注,教育的本質也就內蘊著生成性。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本質的論述佐證了這一點: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的天性?!比祟惞I化后的教育提出教育以人為本,是一個經典口號,但是很少有人追問,人的“本”是什么?是人的身體、知識、本能、興趣、理智、道德、個性、人格……等?沒人繼續追問這個重要問題?而我們中小學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全部只關注生存就業問題,搶奪稀缺的教育資源,集中精力在刷題上,做一張試卷上。于是出現機構學校壓榨中小學學生的休息時間,掠奪教師的假期時間,在僅有的資源里做最大化的競爭,每個學校好比糧倉的老鼠,各自組織家族掠奪糧食,然而糧倉糧食數量保持穩定,并不會因為某學校加班加點增加大學招生名額。這種做法跟美俄核武器生產軍備競賽沒區別,領導在心理上尋找安慰,其實核武器根本不能用于戰爭。勞民傷財,嚴重阻止了國家經濟發展。
如果這樣應試教育(刷題教育)競爭是一個良性發展,只要投入更多就會取得更多,大家欣然接受,但是教育發展事不如人愿。經常投入更多反而得不到以前少投入的回報。各地出現這樣教育內卷現象司空見慣。很明顯這個是壞現象,誰都不愿意接受。怎么去解決,通過什么方式,樹立什么觀念?在解決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教育的原因,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規模,教育的評估方式等等。
教育家理論和傳統教基本上保持一致。然后在現代教育實踐和應用中,變成和理論相反的方向發展。以下有幾個方面當下我國教育和國際教育走向相反方向:
1.班級人數。
一個老師授課學生人數,國際教育學專家有規定:小班化6-8個,中班12個,大班不能超過22人。(不完全統計班級人數美國20左右,日本25以內,歐洲瑞典芬蘭20以下,澳洲25左右,韓國30左右。)然后現在沿海東部地區學校里,教育優質的學校出現一個班級50多學生,教師批改作業的工作量,面對大班級的駕馭能力都受到挑戰。迫使老師在短暫的一節課時間內,完成對五十多學生統一上課內容,叫大家做一道題,讀一個課本……成績好的同學感覺到題目太簡單,成績差的同學感覺題目太難,只有中間的同學得到能力訓練和提升。如果想解決不讓一個孩子落下教育觀念,老師會清楚了解每一個學生情況,進行分層次教育,針對不同同學上不同課程和作業,因材施教。比如實現科目走班制,根據成績不同進不同教室。
2.教育質量評估
現在的教育評估只有一張試卷,學生通過考試,就是成功,考試成績低就是教育失敗,評估一個學校好壞就看考上雙一流學生的名額,迫使老師和學生只要圍繞一張試卷完成教育任務,于是產生了一種觀念:考試考什么,學生就讀什么。甚至高考的試卷內容完全高于所有省課本內容。學生讀書都必須圍繞著一張試卷進行。一個學生成功與否由一張試卷決定。然而學校老師教育質量成功與否由學校行政領導決定,權利構成的領導根據自身的利益關系來判斷教師該教師的教育成績和崗位的去留,即使某個老師業務水平很高,領導不喜歡照樣無法被評為優秀老師,甚至不給正常工作崗位。
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PISA每隔三年舉辦一次,旨在評估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的能力。該評估關注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強調實際應用和跨學科。還有TIMSS由國際數學和科學教育研究協會(IEA)組織,每隔四年進行一次,評估第四年級和第八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科學能力。TIMSS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也研究教學和學校環境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影響。
3.教育目的
我國古代傳統教育目的,是發揚一種主張、思想體系和處世理念,學習一個學派,并發揚光大,立書著作,是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有部分學派進入仕途,在政治上發展。而現代教育目的要求非常多樣化:
①綜合素質培養:現代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職業環境。
②實際應用能力:現代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還強調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培養創造力:需要創新思維和創造性的解決方案?,F代教育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提出新的想法。
④全球視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學生變得越來越重要?,F代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合作意識。
⑤社會責任感:現代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社會做出貢獻。
⑥個性發展:現代教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個性,使其能夠全面發展。
⑦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體系。
⑧持續學習:要求個體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而東部沿海基礎教育的目的就是考好成績,讀優質大學,附帶接受國家規定主流思想教育。以上8點現代教育目的中①④⑤⑦有略微涉及外,其他都不完整。
4.教育方式和方向
現代教育是工業大生產方式,大規模同時進行教育,培養人變成生產螺絲釘一樣,一個班級所有人做一個題目,所有人都一個課本,思考同一個問題,不管學生是否感興趣,不考慮學生基礎,學生主動學習思維完全被剝奪。以高中學生一天位列:一天上9節課,加早上1小時早自修和3小時晚自習,早上6點30起床,晚上10點30睡覺。在課余時間里才有拼命寫作業,學生都是這樣艱辛度過。每個學生變成教育進度里的機器,運作不停。一直等到大學考試結束后有自己的時間。
大部分學生接受教育是了更好就業,學到一門高超的技術,或者在國家機關部門獲得一個好崗位。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完全不一樣,傳統中國古代教育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采取精英方式培養,根據學生心性和愛好,著名的鬼谷子培養學生,出現縱橫奇才,武學奇才,軍事奇才,都是根據個人品質進行教育培養。
5.教育和個性發展
梭人認為個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性特征之一,是教育教學獲得成功的前提和關鍵。教育者只有針對每個人的個性,實行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充分的彰顯。在批判傳統教育無視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盧梭展開了對教育與個性關系的研究。模式化的教育,嚴重地摧殘了學生的個性。大規模生產化教育違背教育目的和發展。
①了解每個學生:教師應該努力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優點、特長和學習風格。這有助于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
②個性化教學:采用個性化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能力,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
③鼓勵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節奏進行學習,從而發展出獨特的學習路徑。
④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提供多種不同的學習機會和活動,包括課外興趣班、社團、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與。
⑤鼓勵創造力和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鼓勵他們提出獨立的問題、思考和解決方案,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⑥提供支持和反饋: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支持和反饋,幫助他們發展信心,充分發揮個性潛能。
⑦包容不同:學校應該創造一個包容多樣性的環境,尊重不同的興趣、文化和背景,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被接納和尊重。
⑧個性化發展計劃:學校可以制定個性化的發展計劃,幫助學生在學術、職業和興趣愛好方面規劃自己的未來。
⑨跨學科教育:推動跨學科教育,讓學生從不同領域獲取知識和技能,培養多元化的興趣和能力。
通過以上方法,教育可以更好地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幫助他們在各個方面發展并實現自己的潛力。
二、總結
盧梭認為,對于同樣具有天分的人,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的教育措施應有所區別。我們應該耐心等待理智的第一個火花的閃現; 正是這第一道火花把人的性格表現出來,讓別人看清它的真正類型,才好對它進行培養,東部沿?;A教育內卷現象是指學生和家長過度追求高分和升學競爭,導致教育系統過于應試化、功利化和焦慮化的問題。這種現象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教育內卷現象原因之一是升學壓力;社會上高分和名校被普遍認為是成功的標志,家長和學生希望通過追求高分來獲得社會認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優質教育資源在一些熱門學校和大城市集中,導致更多家庭爭相爭取這些資源,加劇升學競爭。升學制度偏重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引導學生過度追求分數。家長期望往往將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在升學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導致學生受到過大的壓力。學生因為過度的學業壓力和焦慮情緒,出現情緒障礙、抑郁癥等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變得機械地應付考試。教育內卷可能壓抑學生的創新和創造力,因為創造性思維通常超越了純粹的應試需求。社過度強調分數和升學,可能使教育的本質目標,即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等,被忽視。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慮學生的學術成績、實際能力、興趣愛好等,減輕對分數的過度追求。優化課程設置,鼓勵開設興趣課程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控制作業量,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休息、鍛煉和興趣愛好。家長應理性看待教育,減少過度期望,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幸福感。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限制過多的額外輔導班,倡導素質教育,保障學生的權益。實現教育資源分配平均化,教育理念需要從追求分數轉變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主流媒體和社會共同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減少攀比和過度競爭。總之,解決教育內卷現象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制度、政策、家庭、學校等多個層面入手,確保教育回歸其本質,為學生提供健康、全面、有意義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東岳《物演通論》2009.12陜西人民出版社
[2]維基百科《什么是教育》2022.8
[3]克里希那穆提《教育與生活的意義》2019.6.25
[4]克里希那穆提《什么的正確的教育》2021.5.26
[5]肖蔓《淺談幼兒教育中的人際關系培養》2017
[6]楊磊《教育真的內卷了嗎?——一個批判分析的視角》2020.12
[7]《國務院:嚴禁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中小學課堂,將體育科目納入高考》201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