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楠
摘 要:“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我們黨始終貫徹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的最好體現。建黨一百年來,群眾最關心的就業、教育、收入、醫療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與進步,進入新時代,我國的民生問題盡管存在很多不足,但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朝著如何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的朝著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民本位;五位一體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意蘊及其重要性
民生問題,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一直在不斷發現和完善的重要問題,它的好壞關乎著中國共產黨能否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守初心,擔使命,也關乎著黨的執政地位是否牢靠。“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概念內涵
“以人民為中心”出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尚書》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可以看出古代社會已經認識到了人民建設對于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古代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具有極強的局限性,它是一種“官本位”的民生理念,普通大眾是沒有享受民生帶來的福利政策的。只有以“民本位”為思想的民生理念,才是平等進步的思想。馬克思通過剩余分配來使人民擁有獲得感。而幸福感使指通過提升貨幣的邊際效用,利用稅收等措施使富人的一部分錢轉移到窮人那里,提高他們的滿足感。安全感顯而易見,人們的貧富差距較大時,會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表現為人們的壓抑,自卑等情緒,這種情緒長此以往,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發展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保障人民安全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保障。
(二)馬克思“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意蘊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們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最高的位置,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的標準,民生建設的意義更好的突出了我們黨的宗旨,也更加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民生思想,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解放為根本目的。在馬克思看來,民生發端于人的自然需要。即人類首先要維持滿足吃喝休息等等這些基本需要,這種需要不同于動物原始需要,是人類獨有的“它是在生產實踐和社會文化中形成的需要,譬如自由、關愛、尊重、自我實現、發展個性,以及被文化濡化的人的各種自然需要等。”人類創造物質世界的前提是人的生存,滿足人的需要。馬克思主張,人的需要以及為滿足需要所進行的生產,不是離群索居孤單落寞的獨立進行,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這體現的民生不是一個抽象物,而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反映社會現實的。以人民為中心是現實的,更是實踐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二、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意蘊
(一)是始終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以人民為中心”
馬克思認為,社會是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的,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對繼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需要做出新的改變。習近平民生思想始終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中產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五位一體”社會視角的初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社會及民生發展理念,創新了社會治理目標,完善了中國共產黨民生建設的基礎,再次證明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跟隨時代的發展,將教育擺在民生建設的第一位;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完善協商協調機制,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強更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措施都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規律,都是用發展的眼光在對待問題。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突如襲來,免費疫苗的接種更是體現了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的“以人民為中心”
民生建設必須依靠人民主體的地位,依靠人民大眾的力量。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始終秉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在新時代,發展經濟依然是社會與民生發展的重點所在,在“五位一體”社會視角的指引下,改善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五位一體”戰略布局,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扶貧攻堅的任務相當艱巨。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全面脫貧攻堅戰打響,人民大眾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合作,齊心協力,創造出了許多奇跡,也在人民大眾的力量下勝利打贏了這場脫貧攻堅戰,使相對落后地區的民生建設既從人民入手,也依靠人民入手。
(三)是內涵豐富、結構完整的“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產生了解決新時代民生問題的一系列新理論和新舉措,該思想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涵蓋社會許多方面,更有利于民眾理解新時代的民生問題和推進民生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從經濟、法治、文化、公平正義和生態文明方面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邏輯。在經濟方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著力“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我國將持續“完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安全、扶貧、慈善、社會救助和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法治民生將更好的使民生建設在眼光下進行。在文化方面,更好的滿足了新時代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隨著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加,文化作品的質量和內涵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只有緊跟時代步伐,緊貼群眾的實際生活,優秀的文化作品才會應用而生。文化方面“以人民為中心”的實施更好的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也發展了文化產業。在公平正義方面,,實現公平正義是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舉措,新時代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公平正義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促進民生建設和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在生態方面,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無法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改善民生應當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無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生態民生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民生內涵。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74.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4]朱志勇.“人的需要”與需要異化———馬克思《巴黎手稿》需要理論探析[J]? 河北學刊,2008.
[5]余源培,吳曉明 .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導讀[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
[8]習近平. 在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
[9]習近平. 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 3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