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鴻
摘 要:在延安時期,毛澤東非常重視青年及青年工作,在黨的許多政策和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關于青年工作的思想,如鼓勵青年要與工農群眾結合、加強共青團的建設等等,為黨的青年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為新時代開展青年工作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延安時期;青年工作;毛澤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當今,青年作為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廣大群體,作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沖鋒者,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回望延安時期,千千萬萬的有識青年從國內各地區如潮水般奔赴延安,不僅壯大了黨的革命隊伍,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凝聚了青年力量。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在延安青年群眾舉行的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紀念大會指出:“延安的青年運動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模范。”因此,回望延安時期毛澤東關于青年的一系列工作、講話等內容,進一步總結延安時期的青年工作的寶貴經驗,對新時代青年奮進偉大新征程具有重要現實啟示。
一、延安時期毛澤東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順應革命任務,改造青年組織建設
在抗日戰爭、加快構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背景下,黨決定及時將青年運動方向由國內階級斗爭調整為救亡圖存的抗日斗爭。1937年4 月,召開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確定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宗旨是“團結西北和全國青年,建立不分階級、黨派、民族、信仰的青年統一戰線。中心任務是一切為著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而奮斗。”毛澤東在大會上指出,這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實現國共合作的需要,要求青年團結起來宣傳新的口號,鞏固國共合作。因而,由于在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影響下,全國各地成立了許多抗日救亡團體,這在當時對延安時期的青年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延安時期,青年組織的重建與改造,是青年工作為適應當時抗日形勢所做的及時調整,深化了黨對青年組織地位和性質的認識。
(二)多渠道組織青年學習,堅定政治方向
首先,延安時期在陜甘寧地區成立各級各類學校,發揮好學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設在陜甘寧邊區的學校主要包括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安吳堡青年訓練班、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等。”其他各抗日根據地的干部學校建設發展也很快,如抗大從1936年至1945年間,在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相繼創辦12所分校和5所陸軍中學,1所附設中學,招收根據地內及附近省的進步青年。青年學習的內容以政治教育為中心,包含馬列主義基礎理論、中國革命問題、時事教育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我黨我軍優良傳統與作風教育等方面。不僅如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中國的實際情況。其次,創辦專門報刊,關注青年現實需求,引導青年正確的政治導向。1939年4月,《中國青年》復刊。作為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機關刊物,該刊緊扣時局和國情,以青年的現實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報道重大政治事件、與各種反對觀點進行辯論的方式,向廣大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教育,引導革命青年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身。同時期的報刊還有《解放日報》《新華日報》《新中華報》《邊區群眾報》等,都成為青年學習的良好途徑。
(三)鼓勵青年與工農群眾結合,投身實踐
“廣大青年知識分子與廣大工農群眾相結合,既是革命事業的必然要求,也是鍛煉青年的重要途徑。”1939年5月1日,毛澤東在《五四運動》一文中指出,希望全國青年和知識分子認識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動力,把白己的工作與工農民眾結合起來,到工農民眾中去,變為工農民眾的宣傳者和組織者。5月4日,在延安各界青年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大會上,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的演講,指出了“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相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這一舉措衡量青年是否革命的重要標準。在毛澤東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延安地區的知識青年積極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學習工農,歌頌工農,與工衣打成一片,使白身的思想認識、情感閱歷獲得升華,也使自己的文藝作品更接地氣、更有感染力,表現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延安時期毛澤東青年觀的當代價值
(一)鼓勵青年積極投身農村建設,提升實踐能力
延安時期的青年運動特別注重實踐教育及與工農群眾相結合。1939年5月4日,毛澤東作了著名的《青年運動的方向》的講演,他總結了中國革命與五四運動以來青年運動的歷史經驗,指出中國青年運動的正確方向,那就是“全國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一定要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起,和他們變成一體,才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他號召延安的青年要在實踐中鍛煉學習,拜人民群眾為師。當時,延安各學校都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制度規定下來當時廣大的愛國青年正是在延安這片革命的圣地,這個革命的大熔爐里,在與人民群眾空切聯系在一起的實踐中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和品格,堅定了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而鄉村的振興,關鍵在于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鼓舞青年才俊返鄉就業,為鄉村振興打造人才儲備庫。當代青年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擔當國家發展重任的人,就要培養愿意為大多數人利益去操心、去奮斗的人。
(二)青年成長適應國家時代發展,堅定政治立場
習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蒙以養正,圣功也。就是說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延安時期黨在陜北公學、馬列學院、紅軍大學等學校開設馬列主義教育課程,培養了青年人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使他們成為了我們黨在革命時期堅強有力的后備軍,為奪取偉大的革命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當今,我們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始終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教育青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教育的歷史責任就是培養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筑車青年的精神之魂,培養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讓青年把自己的愛國情懷自覺融入祖國的發展中去,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己任。
(三)培養青年樹立終身奮斗目標,堅定理想信念
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不僅要爭做“四有”青年,而且要傳承中國青年的優良傳統:永久奮斗。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今天,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奮斗精神一點都不能少,中國青年永久奮斗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100多年前,27歲李大釗寫下“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的豪言壯志;29歲的陳望道蘸著墨汁咀嚼出“真理的味道”;平均年齡28歲的中共一大代表點燃中國革命的火種,醞釀出“開天辟地的重大事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征途上,一代代中國青年始終以遠大理想抱負、深厚家國情懷,勇于擔當、不懈奮斗,深刻地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奮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以奮斗為筆,才能繪就出中國青年未來可期的一撇一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