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恩 吳續甫
摘 要:《習近平著作選讀》一、二卷是闡釋、記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經典,是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讀著作。《習近平著作選讀》一、二卷的主題是全方位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產生、發展形成過程的記錄。《選讀》兩卷共146篇文獻,有部分是第一次發表的論述,多視角展現了新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當代成果。深入學習《選讀》一、二卷,有利于深刻認識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主題,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文章以新時代、新界定、新路徑、新藍圖為理論邏輯,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要認真研讀,準確把握這一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以創新理論的理論自信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自覺。
關鍵詞:《習近平著作選讀》一、二卷;新時代的思想標識;理論權威記錄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03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2-0016-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要求“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1]目的是要求全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其精神實質和思想真諦,以自覺運用這一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為此,中央出版了《習近平著作選讀》(以下簡稱《選讀》)一、二卷,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權威記錄和原生態表述。
一、新時代:創新理論產生的時代基石和客觀依據
任何偉人及經典著作結集出版都有一個編集主題和思想主線,以此形成選集或全集的邏輯框架。《選讀》一、二卷146篇文章選編立意高遠、著眼時代、獨具匠心、邏輯嚴謹、設計科學,《選讀》一、二卷開篇是以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為首篇和引領,其理論邏輯、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巨大。第二卷是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為開篇,目的是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形成的時代基石和客觀依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歷史方位”系現代學術語境的用語。通俗說是指“歷史中的方位”,由此作為時間概念的“歷史”和作為地理概念的“方位”有機結合而成,包涵了時間和空間元素。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看,其國家、社會,特別是執政黨對其所處歷史方位判斷是否科學、所處時空是否精準精確,既是對政黨執政水平考驗和檢驗,又是對其執政黨領導人領導力、組織力、思想力、戰略力檢驗的證明。
習近平總書記經過黨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實踐,不但科學提出了新時代的理論判斷,并用五個“是”界定新時代的內涵和特征:“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努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進世界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3]新時代精準標明社會主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時空方位、歷史方位,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歷史運動中前后相繼相接的發展歷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及所處的時空方位。可見,新時代提出和判斷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形態理論在中國大地上創新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態及中國共產黨在社會時空中坐標方位的科學定位,為創新理論奠定了客觀基石,有效防止了黨在制定政策時所犯錯誤。
新時代內涵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橫向縱向及時間空間的交匯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都有極其重大意義,其延伸和拓展意義不可估量:其一,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政治上成熟和理論上自信自覺。新時代提出使中國共產黨能夠創立科學的理論體系,制定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會犯脫離或超越社會基本矛盾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錯誤,有效防止走彎路。其二,新時代表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習近平總書記在《選讀》一、二卷中許多論述和結論都是基于已經轉換的社會主要矛盾,成功避免了落后或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彎路。其三,新時代表明我國“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5]習近平總書記系列科學結論都立足這最基本的國情。這充分說明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黨所處歷史階段、時空方位、發展階段的科學定位,實質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科學認識和理性把握。
基于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的世情國情黨情,以新時代為實踐起點、發展基石和時空依據,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立足新時代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造性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中國推向了新階段。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立和形成中“主要創立者”[6]的理論貢獻,我們黨以習近平同志命名并稱之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來源實踐,實踐又檢驗、證明和推動理論發展。新時代以來十年成功實踐,有力證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性,新時代的定位、界定的精準性和基礎性。《選讀》一、二卷則是立足總結新時代,記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理論權威性著作、原生態的思索和記錄,其必然是中國共產黨人學習和踐行這一創新理論的必讀經典。
二、新界定:創新理論的科學內涵及體系
《選讀》一、二卷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以來最重要、最基本的論述,原生態地記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概念提出、發展、形成的歷程。新時代是以黨的十八大為實踐起點,也是這一思想的理論基點、邏輯主線。《選讀》第二卷首篇在提出新時代基礎上,首次創造性地界定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的科學內涵。[7]初步構建了這一新時代創新理論體系和骨架。理論來源于實踐,在實踐推動和檢驗中不斷發展。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地覆天翻、突飛猛進、震驚世界的五年,實踐之果極大豐富、發展、深化、拓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之增添了具有創新性時代性的真理顆粒,極大豐富發展了理論并拓展了理論體系。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新時代概念、理念的提出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新理論新判斷。特別是基于新時代推導出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新結論,引發了新時代黨的新使命新任務。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通過關于修改憲法部分核心內容的建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升華為國家指導思想,為貫徹這一思想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研究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按創新理論打造新的上層建筑機構。接著,四中全會研究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闡述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五中全會研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都為創新理論增添新內容。六中全會研究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做出黨史上第三個歷史決議,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歷史地位做了新概括新闡釋,并成為黨的20大報告第二章的重要內容。《選讀》第一卷把黨的20大報告作為《選讀》總體開篇之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紅線邏輯主線,繼承了黨的十九大以來幾次全會的創新實踐對創新理論的發展,明確“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8]。作為新界定,充分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同時又是根植新時代新實踐,奔向新征程的與時俱進的創新理論。總之,新時代十年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開啟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研讀《選讀》這些文章會有助于我們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精髓和真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階段、新征程。
《選讀》第一卷指出:“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9]把“八個明確”升華“十個明確”是實踐發展推動的理論結果,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科學性開放性,表明其絕不是僵死不變的理論教條。“八個明確”提升為“十個明確”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上更加成熟、政治上更加堅定、視野上更加寬廣,馬克思主義正在新時代不斷中國化時代化。
其一,“第一個明確”和“第十個明確”突出強調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十個明確”是把原來“八個明確”中的第八個“明確”分為兩個“明確”,即“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成為構成“十個明確”中“第一個明確”和“第十個明確”。其理論和實踐意義重大,目的是論證和突出黨的自我革命第二個方案。自我革命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黨建十年巨大的理論創新。[10]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先后5次闡釋自我革命。
其二,“第二個明確”鮮明提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以此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個明確”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視角看意義重大:一是指明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命任務后,中國共產黨新時代新使命新任務就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樣才有了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新“主題”[11]和第三章的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12],使中國共產黨由理論自信升華為實踐自覺。
其三,“第七個明確”鮮明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個極其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八個明確”中沒有明確闡釋這一重大內容,因而在“十個明確”中成為一個重大突破和鮮明亮點,有著鮮明理論和實踐意義:一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理論體系,使“十個明確”有習近平經濟思想內容,即習近平經濟思想;二是體現并奠定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系的基石,完全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理論上的獨特貢獻;三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奠定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發展基礎。
其四,“十個明確”有兩個極為重要的著眼點和落腳點。一是著眼論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框架及理論邏輯,完全基于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展開邏輯體系和理論布局,體現這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二是著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選讀》一、二卷對此都做了科學闡釋和中國式的回答,中國式的話語。
研讀、學習《選讀》一、二卷首篇文章,再細讀選編宗旨和順序,兩卷首篇都有點睛、引領、導讀意義。其余篇章大都遵循時間邏輯和實踐邏輯編排,由此展現創新理論發展邏輯,記錄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體現著創新理論闡釋隨著實踐發展和深化的腳步。如,第二卷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論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3]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發展推動理論的深化,其結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結論表述由一個“是”發展為兩個“是”,即“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行。”[14]既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是神圣化的、僵死化的理論教條,而是伴隨新時代創新實踐發展而發展,呈顯創新理論開放性時代性發展性實踐性,又鮮明體現這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與時俱進的真理性發展軌跡。
三、新路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兩個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5]這已被黨百年歷史所證明。所以,《選讀》一、二卷以濃重筆墨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的“兩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講話指出:“毛澤東同志創造性解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16]毛澤東創造性提出第一個結合是在黨幾經挫折和失敗中的理性覺醒,是對建黨初期黨所犯錯誤的深刻總結。對此,我們黨歷史上第一、第二個決議對此都有科學的結論。所以,直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創造性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論斷,盡管是一個“化”但它是多少人生命和鮮血寫成。
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首提和創造。在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時說:“要把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7]半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講話正式提出第二個結合。[18]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做了詳盡而創新發展,[19]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兩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現路徑。學習《選讀》一、二卷在研讀第一個結合論述時,習近平總書記視野及結論遠遠超出了中國具體實際,是以“中國之問”為理論基點,研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變”,著眼回答“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本質是與新時代和世界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選讀》一、二卷中每卷都有20多篇與世界和時代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文章,是站在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高度回答其“問”。如第一卷中《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第二卷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五十周年紀念會議上的講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等,都科學回答了“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的諸多難題并提出中國結論,贏得了世界上有識之士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評,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
《選讀》一、二卷闡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兩化”,與“兩個結合”是密不可分的,重點是論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創新理論的點和中國化標識。《選讀》一卷中列舉了十個具體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十個精華: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20],這些中華文明和文化的智慧結果,深刻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科學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表明第二個結合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文化依據和時代支撐,又使馬克思主義真理在中國文化場上扎根開花結果,夯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文化根基和群眾基礎,提升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主體的歷史主動性和文化自覺性,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贏得大批實踐者,在新時代不斷推進中國化時代化。
四、新藍圖:擘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1]《選讀》一、二卷共有講話、演講、指示、批示、訓令等146篇,許多是第一次公開發表。這上百篇文章貫穿一個鮮明理論邏輯,體現著獨特實踐邏輯。從《選讀》編輯看兩個邏輯是疊加和交匯的。《選讀》第一卷第二篇文章已明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黨和人民的目標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22]第三篇文章作進一步明確和點題,既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如何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具體舉措首要的關鍵的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選讀》一、二卷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有許多講話、論述、批示等,體現了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以來做出許多首創性論述和結論,都著眼決勝建成小康社會。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作了全面系統的闡釋,指出:“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23]又說:“展望未來,我們正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宏愿而奮斗。”[24]這是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的回答,實則是對人民之問的回答。我們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實質是為世界發展提出了有獨創性指導性時代性的中國方案。可以說,這是貫穿一百多篇文章的邏輯主線和思想紅線,深刻展現《選讀》一、二卷的“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落腳點是回答、回應人民之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四個之問根本是“人民之問”,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主線,是西方政黨根本辦不到、做不到的理論基點、理論短板。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黨中央領導下,在2021年底最終完成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的歷史重任,“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使命,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25]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在于目標明確、實踐自覺,永遠沿著所描繪和設定的宏偉藍圖和具體行動目標堅定不移前行。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此基礎上又明確了更高級更神圣的新藍圖:“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6]這是《選讀》一、二卷把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放在每卷首篇點題、點睛、導讀的用意和理論價值。特別是《選讀》第一卷編排把黨的二十大報告放在首篇,表明以黨的二十大召開為新時代時空和實踐節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黨中央領導黨和人民一步一個勝利地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黨的二十大前我們黨已勝利完成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世界性難題后,又領導黨和人民在黨的二十大后向著中國式現代化新使命新任務前行,這是唯有中國共產黨能做到的接續性人民性,是我們黨的政黨和制度優勢,這時西方多黨制仍在不休止的內斗之中,政黨制度的科學與否不言而明,充分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實現的美好藍圖和政治遠景。
總之,學習研讀踐行《選讀》一、二卷完全能夠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邏輯,讀懂中國共產黨的實踐邏輯,堅定“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握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增強歷史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進而深刻領悟和踐行“兩個確立”,提升向著新藍圖而奮斗的實踐自覺,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實處,一步一步地完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使命任務,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8][9][10][11][12][14][15][19][20][22][2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54,14,14,10,1,18,14,15,15,15,60,18.
[2][3][4][5][7][13][18][21][23][24][25]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9,9,9,10,3-22,483,483,142,443,444,429.
[6]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1:032.
[16]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51-52.
[17]王學斌.序[J].博覽群書,2021(10):4.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