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2023-09-04 22:27:28孫夢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孫夢嬋

摘 要:人們在物質生產實踐與精神交往實踐過程中,為了協調利益關系、維系社會和諧與涵養精神生活,產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指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價值觀念以及實踐活動的一種攝取狀態。它是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狀態、個體思想品德成長狀況在需要層面上的折射。綜合運用“社會哲學范式”和“人學哲學范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意味著既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社會需要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個體需要的主體地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問題的研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關鍵命題,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會需要;個體需要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14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2-0081-06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實踐活動,從宏觀層面來看,它具有歷史必然性與客觀規律性;在微觀層面而言,它也是人們現實需要推動的結果,呈現出主體選擇性。可以說,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生性因素。它既關涉思想政治教育本體論層面的問題,也關涉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性、實踐性問題。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問題并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從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出發系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學理研究和實踐運用層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問題的出場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詞常常被人們用于表達自身對某種事物、條件或活動結果的意向和愿望。但從理論層面看,需要并不是主觀的意識現象或個體脫離具體現實的臆想,而是一種可以進行學理研究的客觀范疇。在馬克思的論域里,需要范疇就是作為非常重要的理論線索而存在的。馬克思在《萊茵報》擔任編輯時期,第一次遇到了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1],發現了物質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地位。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徹底的革命只能是徹底需要的革命”[2],以此將“人的解放”與“需要的解放”緊密聯系起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人的需要視作人的存在方式,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需要的異化”,既批判了資產階級需要的物化現象,也揭示了無產階級需要被貶低為單一的生存性需要。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人之本性的高度理解人的需要,提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3],進一步確證了需要在人類生存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可見,歷史唯物主義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也是馬克思對需要范疇的理解逐步深化的過程。馬克思在實現世界觀與方法論革命的同時,也實現了對需要概念的術語革命。

馬克思并未明確地對需要下定義,關于需要的觀點分散在諸多理論著述中,但我們可以從中歸納總結出需要的內涵。對此,陳志尚指出,“需要是指生物體為了維持生存和發展,必須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而產生的一種攝取狀態”[4]。如果將需要具體到人身上,就是指人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對外部環境條件的一種攝取狀態。當人意識自身的某種需要之后,會對外部環境產生如愿望、期待等積極心理意愿,這些積極心理態度進一步推動動機的形成,促使人認識和改造所欲求的客觀對象,以生成需要滿足物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可見,馬克思不是像愛爾維修、黑格爾等唯心主義哲學家一樣,將需要理解為一種主觀意識現象,而是將需要問題放置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之下,重構了需要的客觀現實性。需要并不僅僅指人們對特定對象有主觀上的“想要”,還包含這種“想要心理”是以客觀存在物為基礎,它源于主體自身對客體對象的真實缺乏,并且必須通過主體能動的實踐活動來得到滿足。

“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人們在物質生產實踐與精神交往實踐過程中,為了協調利益關系、維系社會和諧與涵育精神生活,產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需要一旦形成,就會驅使人將“理想的意圖”變為“理想的力量”,即有目的、有意識地形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之產生有效的活動過程和有效的活動結果,來滿足自身需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實就是一個滿足合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實踐過程。需要的性質、內容、層次與強度都直接影響到教育實踐的方方面面。可見,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生性因素。

目前學界還未系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但也有不少學者逐漸深入到需要心理場域,以“需要”的視角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的研究。比如,張耀燦、曹清燕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維護與促進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6];鄭永廷、曾萍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出發提出要關注大學生的成長需要[7];楊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發生的個體根源是其對個體需要的滿足[8];項久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生成的前提是價值主體的需要[9],等等。這些研究不僅指涉教育的發生、目的、價值等本體論層面的問題,也關涉到了教育的效果、主客體關系等具體實踐中的課題,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理論探究和實踐發展大有裨益。但是,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依然還有極大的深化空間,其獨特的學理內涵有待挖掘,研究的理論基礎、思維范式也有待探索。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內涵界定

概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指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價值觀念以及實踐活動的一種攝取狀態,反映了作為需要主體的人和作為需要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一種肯定性內在關系。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被人所意識到時(“這些需要是反映在頭腦中,是進入意識的”[10]),則成為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心理意愿和正面情感傾向,它能啟動需要主體的動機,激勵需要主體積極地與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現實的聯系。在性質上,它屬于社會性和精神性的需要,是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狀態、個體思想品德成長狀況在人的需要層面上的折射。對于這一概念的進一步理解,我們可以從需要主體與需要內容的特性出發來把握。

1.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主體具有多元性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作為一種屬人的需要,它的主體是人。這里的“人”作為哲學抽象意義上的“人”,具體表現為兩種形態:一是個體形態。人總是表現為具體存在的“現實的個人”,他從自身的需要出發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把外在環境改造成為滿足自身需要的屬人性存在。二是社會形態(共同體形態),即群體和種屬的存在。人為了滿足自身合理的需要,進行交往互動、締結社會關系、形成社會聯結,由此便產生了社會。社會本質上就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11],是所有人的交往關系相結合所形成的集合體。它以超個體的合力形式、以客觀規律性的方式作用于個體,與個體形成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觀中,需要的主體——人,往往被理解為一種社會形態的存在,而較少談及人的個體形態。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既包括以社會形態存在的人,還包括以個體形態存在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社會思想意識發展的實踐活動之中,社會或社會群體通過思想的生產活動和思想的分配活動,實現主流意識形態教化的目的。從表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首要主體是社會,是社會集團為了維系社會的穩定發展而產生的對這種特殊教育活動的依賴。但是,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必須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即通過個體自覺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才能實現。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而言,它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會意識形態教化要求來組織施教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從自身的需要出發,對教育信息進行選擇、提取和再加工,以生成需要滿足物的過程。如果受教育者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得到認可與滿足,社會的需要也無從得到滿足。因此,從根本上說,個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重要主體。事實上,個體要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就必須習得這個社會的交往符號系統和共同的意義協定,即在思想精神層面實現“社會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促進個體思想品德社會化的有效途徑,它以知識傳授、思想互動、情感激勵等方式,幫助個體樹立正確的社會認知、習得社會通行的價值觀念并發展穩定的社會情感,以適應現實的精神世界并創造可能的精神世界。就此而言,從價值層面來看,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但從事實層面來說,個體若沒有認識到自身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肯定關系,就可能無法生成這種需要,或者生成不合理的需要。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既是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依賴,又是社會中的個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依賴。換言之,它是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與物質實踐活動中主體改造與獲取需要對象的單向需要有所不同。只有社會和個體都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才能成為現實的、有價值的活動。換言之,無論是社會的需要還是個體的需要,都不可或缺,它們會共同塑造整個教育活動。教育的內容、形式、載體等都不是由社會或個體任何一方單獨的需要意志所決定的,而是無處不滲透著雙方的需要意志。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社會需要處于主導地位,對教育活動起著支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個體需要處于主體地位,也深刻地影響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但是,只有兩者的需要保持相對一致,才能形成“需要合力”,使教育活動順利開展,以此滿足雙方的需要;當兩者需要出現沖突時,則會形成“需要張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大大受損,以至于社會和個體的需要都無法得到充分滿足。

2.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內容具有客觀性和社會歷史性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雖然在主觀上體現為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心理意愿,但它并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具有內在制約性的意識反映。它的形成離不開需要主體對自身利益訴求的客觀體認,離不開需要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屬性和功能的正確認識和開發,也離不開需要主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兩者之間的需要關系。進言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內容蘊含了有關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狀態、個體思想品德成長狀況等客觀內容,能夠反映一定的客觀現實。這也是說,它的內容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12],呈現出社會歷史性。

在原始社會,為了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抵御強大的自然力,人類必須訴諸“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13]。但“群的聯合力量”的形成,依賴于成員之間建立一致的規范秩序。這就使人類產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萌芽,其需要的原初內容是對群體意識的需要。群體意識即原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觀,它主要通過建構共同體成員之間統一的心理態勢來協調集體生活。這種需要內容隱藏于各種群體性集體表象之中,處于自發性的狀態。在國家產生之后,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建構一系列價值觀念來論證自身統治合法性,并將其傳遞給社會成員,以實現政治價值觀的再生產。此時統治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內容,則是培育出能夠認同特定政治價值觀的個體。對于階級社會中的個體而言,“個人的發展是由階級決定的,他們隸屬于階級”[14]。要在階級社會中生存與發展,個體就必須內化這個社會主流的政治價值觀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個體需要的核心內容就是個體政治社會化的需要。而到了國家消亡的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不再是“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15]。在這時候,個體從社會的束縛與壓迫中解放出來,兩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逐漸趨于一致,都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旨歸。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工具性價值日益消解,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目的性價值不斷凸顯。

通過以上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內容演變過程的歷史考察,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社會與個體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內容范圍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因此“不可能談論什么普遍的需要”[16]。它既不是沒有客觀規律所尋的主觀存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先驗存在,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生成變化并能反映一定現實的客觀存在。當然,這種需要內容范圍的變化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屬性之內的變化,它不能超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而創生出一種新的需要范圍。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研究范式

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研究,是運用心理發生學的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與發展過程進行需要心理層面的分析。具體而言,則是研究需要的性質、結構、內容、層次等如何形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樣態與可能未來。“心理發生學的研究方法都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意義……可以從同情角度體驗其動機形成過程的各種意義”[17]。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獲得關于教育活動的現實考量,也能獲得關于教育活動的未來走向。但是,研究方法的運用離不開研究范式的指導。不同的研究范式會形成不同的解釋原則和研究模式,使研究方法所作用的內容側重點不同,從而得出各有偏重的研究結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命題,對它的研究就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體系的規導下進行。總體來說,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研究有兩種路向:一種是“社會哲學范式”,另一種是“人學哲學范式”。兩種研究范式有不同的觀察視角和理論取向,綜合運用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呈現出更加全面的樣貌。

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以來,“社會哲學范式”和“人學哲學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兩大主導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開創前期,為了服務于民族解放與復興的時代任務,社會哲學研究的范式占據了理論研究的主導地位。這種研究范式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將思想政治教育視作一種意識形態教化的工具,注重它在促進政治認同、維護社會穩定和服務經濟發展中的工具性價值。我們基于社會哲學范式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就是從“社會需要”出發,將一定的階級、政黨和社會群體視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核心主體,研究它們基于何種利益訴求產生了這種需要,以及這種需要如何主導了教育的目的、過程和結果,等等。從社會哲學范式出發來把握這一問題,能夠從宏觀上闡明社會共同體的利益訴求與社會意識形態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但是,僅僅運用社會哲學研究范式來討論是遠遠不夠的,它并不能全面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和本然之真,這種單一的理論致思還會使實踐面臨低效的問題。其原因在于,如果我們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社會性,相應地,可能就會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個體性減弱。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實踐中的失語,意味著個體的主觀意愿、情感偏好等需要心理層面的內容受到忽視,使思想政治教育淪為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活動。對于受教育者而言,如果自身的需要意志沒有滲透進現實的教育活動中,就會傾向于將其視作是一種遠離自身現實訴求的外在強制性存在,容易產生冷漠、排斥的心理。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們主體意識的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不再被看作是教育者依據社會需要來預先設定好的固定活動。與此相反,它愈發被視作社會的需要和個體的需要共同建構的結果。“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的立場必須既要尊重教育者的思想創造,也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思想創造”[18]。面對單一研究范式的局限,學界提出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理論視野,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哲學范式,“不是對社會哲學范式的推導重來,而是繼承基礎上的超越”[19]。它將“現實的個人”作為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從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出發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發生與發展的現實線索,突出其內在的目的性價值。從人學哲學范式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就把個體的需要從對社會需要的“依附”中分離出來,將其提升于理論研究的重要地位。具體而言,探索個體有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何需要、由何而生等元理論問題;思考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如何引導、如何滿足、如何評價等實踐性問題。這些研究取向,不僅能夠讓我們在理論中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內涵要義,也有助于在實踐中重塑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當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真切回應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糾葛、矛盾與難題,能夠充分發揮對社會現實的解釋力和對個體生活問題的回應力時,受教育者才會逐漸改變對它的刻板認知,將其視作一種促進自身成長發展的推動力量,而不是一種約束自身的強制性存在。這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看到人、走進人和發展人”[20]。可以說,在個體主體性愈發彰顯的新時代,運用人學研究范式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必然成為理論發展的重要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運用人學哲學范式,并不意味著徹底摒棄社會哲學范式。如果我們只運用人學哲學范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就可能使個體的主體性得到過分張揚,讓思想政治教育喪失了自身存在的獨特本質。只有將兩種范式綜合起來運用,才能得出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全面認識。換言之,在研究過程中,既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社會需要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個體需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21],使兩者關系從“淹沒”或“依附”逐漸走向“辯證統一”。

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價值

卡爾·曼海姆指出,詞語可以成為一個工具,用來探測“出現在文化的歷史之中的、新穎的和具有獨創性的增加物”,從而把以前不可覺察的價值補充到人類的經驗尺度之中[2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就是將“需要”作為哲學發問狀態中的關鍵詞,將之作為探測基礎理論“生長點”和實踐發展“創新點”的工具。這不僅包含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張力關系,也囊括能否培育、如何培育、怎樣供給的問題,還包括教育的內容、方式、載體等是否具有滿足需要的價值合理性的問題。這些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理研究和實踐運用層面具有重要意義。

1.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邏輯必然

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問題進行探究,直接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功能和基本矛盾等基礎理論的關鍵性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理論致思可以豐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前提。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的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23]。價值是主體與客體特定屬性之間的一種穩定的需要滿足關系。與此相對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本質,是“價值主體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屬性之間的對應關系的總和”[24]。一方面,如果主體具有某種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但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不能順利生成;另一方面,縱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某種屬性,但主體沒有對這種屬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關系也不能得以形成。也就是說,從關系論來看,價值主體的需要是價值生成的主體尺度,客體的屬性是價值生成的客觀前提,兩者缺一不可。但是,從研究進路來看,學界較少關注價值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由何而生、內容為何、如何滿足等問題,將價值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作為一種不證自明的前提,從邏輯層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這就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用關系”淪為一種抽象。價值主體的需要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具體的、多元的需要,必須不斷對這些鮮活素材進行體認、歸納和總結,再從微觀研究上升到宏觀研究,才能正確認識價值主體的需要,從而建構起現實的、客觀的價值關系。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是重審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切點。學界普遍從“差距論”的角度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即認為它是指一定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與人們“思想品德水平”[25]之間存在的差距。這種思考從社會需要出發,將矛盾理解為“社會”與“個體”之間的張力,但沒有揭示出矛盾雙方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忽視了個體自身需要的能動性。個體作為“現實的人”,所建構的社會關系都是從自身需要出發的。這就是說,個體對一定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基于自我需要去能動地汲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邏輯前提不是社會的單向需要,而是社會和個體的雙向需要。一方面,是一定社會對其成員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需要,要求持續不斷地對其進行社會意識形態的教化;另一方面,是個體為了在思想領域與社會達致和解并過上美好的精神生活,依賴于這種特殊教育活動的培育和引導。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和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種關系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我們從需要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揭示矛盾雙方的內在關系,推動對該問題的進一步反思。

2.有力聚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效果的關鍵

隨著個體主體意識的覺醒,個體的需要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關系中日益凸顯并發揮重要作用。個體產生某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之后,就會進一步形成具體的行動動機,促使個體積極主動地展開相應的行動。個體的需要強度越高,激發的動機相應地就會愈強烈,在教育活動中的認知和行為就會越自覺;而如果個體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或者是這種需要還不夠強烈,就會對其產生冷漠、排斥等消極情緒體驗。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個體也是從自身的需要心理出發,對教育信息進行分析、選擇與整合,以生成自身需要的滿足物。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個體確認自身需要、選擇特定教育功能以滿足需要的自我建構性實踐。對那些與自身需要無關的教育信息,即使教育者認為極其有價值,個體也會無動于衷。所以,個體的需要狀況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產生重要影響。教育者若不知道個體有何種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清楚個體樂于接受的需要滿足方式有哪些,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發生發展機制、引導培育機制和供給滿足機制等,就很難使教育目的得以達成。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26]可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也是一種試圖探索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理論視角。

同時,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還要求教育者從個體的需要特點出發,展開分眾化的教育。實際上,處于不同生活境遇中的個體,由于思想道德水平、利益訴求狀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情況都各不相同,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上呈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所有個體的需要都是鮮活的、具體的存在,有其獨特的生成路徑、展開方式和滿足途徑。就此而言,教育者要以分眾化為核心原則,明確把握個體需要結構的差異,恰當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方式和載體,進行精準供給,以此提升教育的獲得感和教育的有效性。當然,并不是個體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都是合理的,教育者必須首先對其進行合理性的評判,在此基礎上對不合理的需要進行矯正和培育,對低層次的需要進行引導和提升,對低強度的需要進行刺激和強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統合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將個體自發的思想意識上的“我想要”納入到符合一定社會意識形態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2][12][14][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75,570,188.

[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286.

[4]陳志尚.人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93.

[6]張耀燦,曹清燕.論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12):169-171.

[7]鄭永廷,曾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需要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0(12):94-99.

[8]楊威.人為什么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兼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根源[J].思想教育研究,2005(4):8-12.

[9][24]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53,150.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7.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16]凱特琳·勒德雷爾.人的需要[M].邵曉光,等,譯.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3.

[17][22]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M].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29,93.

[18]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的哲學沉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255.

[19]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0(7):3-6.

[20]曾文,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看到人、走進人和發展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58-61.

[2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5]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54.

[2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責任編輯:孫 皓]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a级毛片| 欧美伦理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婷婷色中文网| 一级不卡毛片|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99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第三页|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乱伦视频| 久久性视频| 国产系列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亚洲成人77777| 亚洲成a人片|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www欧美在线观看| 欧类av怡春院|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动漫|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成人小视频网|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四虎综合网|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欧美一级在线看|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高清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亚洲aaa视频|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亚洲婷婷六月|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青草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久久女人网| 欧美亚洲第一页|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