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作為道德素養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時期沒有成為習慣,那么,所造成的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由此可見,小學時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一生將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于特殊教育的學生來說,顯得就更為重要。那么如何抓好特殊教育的學生的養成教育,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談如下。
一、嚴肅校紀班規,規范養成教育
宋代哲學家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可見知與行是不可分的。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在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常規養成教育宣傳周,向學生宣讀《特校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校的其他規章制度,并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增補制訂適合本班的班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養成教育時,注重讓學生明確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學生一進學校就在頭腦中深深地打下遵紀守法的烙印。雖然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寄希望于短時間內完成,但畢竟通過開學初扎扎實實的養成教育,可使學生熟悉校紀班規。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他律”發展為“自律”。如:這學期我制訂了考勤制度后,班內學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了預備時間,學生們就能自覺地走進教室,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班干部也能認真地做好記錄。這樣的舉措就幫助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時間觀念。
二、運用激勵機制,深化養成教育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教育過程,而這個過程必須借助具體的訓練活動來完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又艱辛的工作,不能寄托于一朝一夕。學生可塑性大的特點常常會導致學生的行為習慣狀況出現反復。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需要通過再教育、再訓練來糾正。所以,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必須反復抓、抓反復,重點要抓好落實、抓好內化。尤其是對那些行為習慣不佳的學生,教師更應該用愛的甘泉去滋潤他們的心田。可通過談心、思想交流,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下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可通過班內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積極發揮榜樣作用去影響他們,運用一定的激勵機制去激發他們潛在的動力。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教師對他某一方面的表揚,使他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由此而產生強大的動力,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如:我班有一名學生學習習慣不佳,他父母和我也想了很多辦法來改善,比如找他談心,效果也不是很明顯。自從有一次一位老師在班內表揚了他,說他進步很大,一周時間只遲到了一次。希望他繼續努力,爭取全勤。從此,孩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是早早到校,作業也完成得很好,回家也能主動幫助家長干活。
實踐證明,在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教師應適當地采用多種形式的激勵方式,充分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堅持鼓勵表揚為主,讓學生產生成功感,用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生的行為,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制訂評價制度,落實養成教育
制訂評價制度對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起著重要的導向和監督作用。在對學生進行了常規宣讀之后,我制訂了班級量化管理細則及量化管理一覽表,將它們張貼在教室內的墻壁上,讓學生們時時刻刻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長處。班級記錄本記載了學生的具體表現,每月進行一次匯總,將學生的具體得分情況填在量化管理一覽表里,評出“學習之星”“衛生之星”“禮儀之星”“發言之星”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評價督導,學生在學校里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一些家長反映孩子在家的行為習慣還是以前的樣子,于是我把“自評——生評——師評”延伸到“家長評”,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使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得到落實。這種多元化評價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是落實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班內的學習氛圍濃厚,班級的風氣也會隨之好轉。
除此之外,我還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比較、深化其道德情感,內化其行為規范。如開展以“你扔我撿,保護環境,愛護校園”活動、“我為班級添光彩”等系列活動。這些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教育內化的最佳機會,讓學生在學校的舞臺上扮演角色,培養意志,內化情感。
只有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習慣養成教育中,我們始終不忘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創設能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整、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