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麗
作業不僅能夠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還能讓學生更好地總結運用相關方法和技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綜合能力。“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我們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提供了契機。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一)作業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過去,語文作業的形式較單一,涉及面較窄,缺乏趣味性、靈活性且思維含量不高,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作業效果也不好,不利于語文教學的高質量發展和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忽視個體差異,作業缺乏層次。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是各不相同的。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卻經常習慣“齊步走”,沒有根據學生的年齡大小、個性喜好、學習基礎、特長優勢等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作業布置上也是千篇一律,缺乏有層次性的作業,這樣容易導致低效或無效作業,以至于造成“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結果。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策略
(一)精簡作業內容,提升作業質量。教師應當緊跟時代步伐,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念,要認識到作業的價值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布置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能力。我們應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情,精選作業內容,避免布置機械重復、偏離重點、不符合教學要求的作業,做到作業少而精。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也能促進學生更扎實地學習。“精”是質量上的要求,通俗來說就是應該選擇布置用處更大一些、思維含量更高一些、綜合性更強一些的作業。例如,到了三年級就要注重閱讀與動筆相結合,可以布置一些練筆作業、摘抄作業,注意這里的“摘抄”不是簡單機械的抄寫,而是能夠嘗試分類摘抄,或者在摘抄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在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等。
(二)基于學習內容,設計單元整體性作業。統編語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編排單元的方式,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這樣的編排方式,既能夠深化學生對單元主題的認識,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深度解讀教材,秉承單元整體設計思路,緊緊圍繞單元主題,緊扣語文要素,設計單元整體性作業,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本單元還安排了圍繞傳統節日展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因此,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后圍繞“中華傳統節日”這個主題,通過不同渠道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填寫“節日信息卡”“節日宣傳卡”,并舉行“傳統節日我來講”等交流活動。在交流的基礎上,提示學生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這樣的綜合性作業,既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他們搜集整理資料、互動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創新作業形式,提升作業趣味性。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作業設計中,枯燥無味、形式單一的作業往往會使學習者產生厭煩、排斥心理,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語文效率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其學科能力包括聽、說、讀、寫,所以語文作業不應僅局限于書面形式,還應包括口語表達、實踐操作等,同時,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還應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積極探索,力求豐富、創新作業形式,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優化設計。
1.設計實踐類作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教師可以把聽、說、讀、寫、畫、演等多種形式融入語文作業中,設計形式多樣、富有創新性作業。例如,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觀察與發現”為主題編排了《花鐘》《蜜蜂》《小蝦》,習作要求是“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教師在教授課文之后,可以結合習作要求布置學生完成實踐作業,具體如下:課后請同學們也嘗試做一個小實驗,注意觀察實驗的步驟,用上一些適當的連接詞把做實驗的過程寫清楚,還可以加入自己的心情、新的發現等。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作業形式,既能夠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又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記錄實驗過程,讓他們在“玩”中寫,在寫中“玩”,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再比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一些非常有趣且含意深刻的故事,在學習完復述的方式后,可以讓學生嘗試演一演,把這個故事講給同學、老師、家人聽。這樣的實踐作業,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提升。
2.聯系生活,設計探究類作業
語文與生活有著無法割裂的緊密聯系,很多人誤以為語文就是識字、認字、寫文章,而事實上,語文學科對于生活的影響是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語文知識會一直伴隨著人的成長。因此,教師要以學科知識為支撐,以問題導向為驅動,充分聯系生活實際,鏈接社會熱點問題設計作業,讓學生樂于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例如,隨著神舟十五號的發射成功,基于六年級的學生在之前已經學過《太空生活趣事多》《千年圓夢在今朝》等課文,可以給他們布置作業:上網搜集、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中國航天發展史,可以用手抄報、思維導圖、作文等自己喜歡的形式,記錄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以及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情。布置這樣的作業,其實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促進了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讓他們經歷了一次有意義的學習實踐過程,也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懂得更加留心生活、關注時事,并且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
(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靈活設計分層作業。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性格特征等都是不同的,在“雙減”背景下,作業的布置不僅要滿足減負要求,還要起到增效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一刀切”,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差異和學情的基礎上,因材施教,靈活設計分層作業。對于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學生,適合布置一些側重鞏固基礎知識的作業;針對基礎扎實、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增加一些難度,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較靈活的題目,還可以給他們設計“作業自助套餐”;而對于中等生,布置作業應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點難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劃分作業層次,不等同于區別對待,我們必須平等地對待學生,而且對學生的層級劃分應是靈活轉換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要始終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的可能,我們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具體策略。
三、結語
為確保“雙減”政策的扎實落地,做到有效減負和增效,教師必須立足于新時期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在作業設計上根據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合理布置作業,并且及時檢查與反饋作業,全面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