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麗娟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應更加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大單元教學設計是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之一。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素養包含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等,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單元教學設計能夠將多種元素以大單元為載體進行呈現,幫助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整合單元內容,提煉單元主題
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概念是基于碎片化的語文教學而提出的。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將寫作、閱讀、詩歌等內容分散教學,教學流程較為固定。如講古文時,通常先通讀,再理解加點字,最后讀懂文章主旨。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提升完成教學任務的效率,但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大單元教學設計基于一定的教學目的,圍繞一定的中心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整合,會形成具有明確主題、任務、情境和評價的教學活動,可以加強各個內容模塊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如在人教版《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組合,并補充《荊軻刺秦王》《觸龍說趙太后》來組成“風云人物”單元。《燭之武退秦師》出自《左傳》,記錄了秦晉圍攻鄭國后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退秦的故事;《觸龍說趙太后》《荊軻刺秦王》出自《戰國策》,反映了兼并戰爭日益頻繁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攻伐和外交活動;《鴻門宴》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魯迅曾說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高度肯定了《史記》的文學價值。四篇皆是記事寫人,反映了春秋至秦漢間仁人義士的魅力,教師在進行大單元設計時可以圍繞它們之間的異同展開,如三者時間上的差異、對于人物描寫著墨上的差異,積極補充必要的文學常識和時代背景來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繪制,提高學生在單元學習中對所學內容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如設計分析“觸龍和燭之武人物形象異同”的學習任務。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這些人物形象的聰明機智、有勇有謀,其中的差異性是學生學習的盲點,學生在剛剛接觸這一問題時可能稍顯困難,教師要逐層進行教學設計,以事件發展經過突出人物形象的差異,領悟觸龍為人臣因擔憂而上諫飽含的憂慮和燭之武為國家存亡而以利益為導向向秦王游說的機智,帶領學生讀懂文本、讀透文本,從而體現出大單元對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價值。
二、創設學習情境,設計活動項目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其旨在通過一定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于學習情境的印象和認識。常見的情境有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等,教師可以采用生動的語言構建情境,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的視聽手段來構建情境,快速使學生理解所學內容,使學生更加貼近于文本本身,實現學生在閱讀中與教材編者、文章作者跨越時空的對話。其次,通過趣味性或探索性強的活動項目,利用任務導向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地破解預設學習目標中的重難點。情境教學和任務導向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能夠體現出語文知識的整體性學習和運用,并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求學和探究,進一步強化學習效果。
以人教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中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究者”鐘楊》三篇選文組成“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單元學習,結合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寫作、思辨性思維與閱讀多方面的訓練,實現以讀促寫一體化教學。在該主題下,教師可以選擇多個副標題進行發散和討論,如勞動、奉獻等等,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了解寫作者的態度和人物精神。此外三篇文章都是以新聞的形式出現,教師要注意補充新聞文體結構上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標題、導語等部分對于新聞寫作的意義。在內容上,三篇文章的報道對象都曾榮獲感動中國獎項,學校每年也會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的頒獎典禮,因此學生對于這一節目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撰寫頒獎詞”的學習活動,統籌了學生在學習中讀、思、寫三者之間的融合。勞動主題、新聞主題與學生生活的生活同樣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小記者”活動,通過采訪周圍人關于工作和勞動的感悟,讓學生簡單體驗記者工作,并撰寫相關的報道,參與班級新聞賽的評選,實現了學生由課內知識學習到課外能力發展的有機過渡。通過不同任務式的教學活動設計的大單元教學,體現了學生知識學習與語文學科育人之間的緊密結合,避免了學生在以往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講解文本的現象,以親身實踐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結語
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應用,要求教師積極轉變教育理念,轉變為教育的研究者和開發者,對現有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發掘和重構,創造出更多受學生歡迎的語文學習活動,形成靈活的語文知識體系和人文思想,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在不同時期文學的魅力和傳承,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