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常 姜在新 林曉彤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新生力量,也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主力軍。近年來,莒縣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促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截至2023年6月份,全縣注冊并正常運營的農業專業合作社2407家,家庭農場1073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6家,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380多家。已培育各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3家,家庭農場示范場149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2家、省級示范社33家、省級示范場13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0家。
莒縣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南靠兗石鐵路,北近膠濟鐵路,東臨日照港、青島港;地形以丘陵和平原為主,分別占總面積的61.35%和23.1%;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冷熱季、干濕季差別明顯,年平均降水量為773.0毫米左右;土地資源豐富,土壤以棕壤、褐土為主,約占可利用面積的80%,農用地面積220.5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0.86%,其中耕地105萬畝。
莒縣是魯東南地區的人口大縣,轄20 個鄉鎮街道,1195個自然村,人口116.5萬,其中農村人口107.23萬,38.16萬家農戶,農村勞動力64.05 萬人,從事家庭經營的37.4 萬人,占58.4%;莒縣是全國重要的糧油、瓜菜生產基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常年保持在90萬畝左右,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谷子、高梁、大豆等,總產穩定在37 萬噸左右;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常年播種面積30 萬畝;高效經濟作物60萬畝,主要有瓜菜、果品、黃煙、桑、中藥材、茶葉、花卉、苗木、食用菌等。截至2023年6月份,有13 個鄉鎮叫響了”一鎮一業“品牌,累計認證“三品一標”159個(有效期內“三品一標”101個),其中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6個,莒縣黃芩、莒縣丹參、莒縣綠蘆筍、莒縣南澗小米等4個產品獲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6.11 萬畝,總投資9.34 億元,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7.81 萬畝,農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灌溉總面積達87.6萬畝,其中耕地灌溉面積77.36萬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91%,小麥、玉米、花生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全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
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了較為完備的農業經營體系,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深化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洜I,2020年莒縣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表彰為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大多數特色產業規模小,區域化、規?;粔颍a業小而不全,有特色、缺規模,特色產業規?;洜I管理粗放,優勢不明顯;農業特色產業鏈條偏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品牌化經營意識不強,多數僅限于農業觀光采摘、農產品初加工。例如,果莊油桃和夏莊、小店草莓等產業,面向低端農貿市場,附加值低,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高端市場幾乎沒有份額。莒縣聯誼草莓合作社位于莒縣小店鎮官莊社區,毗鄰莒縣夏莊鎮、莒南大店鎮等傳統草莓種植區,帶動當地社員和草莓種植戶200多戶,并輻射周邊鄉鎮草莓種植戶250多戶,年育苗700萬顆,收購草莓1200噸,年純收入400 萬元左右,其中育苗純收入200 萬元以上,但是聯誼草莓合作社內部管理松散混亂,沒有形成相關制度,不重視品牌化建設和農產品深加工,沒有申報農產品“三品一標”和商標,尤其是產品銷售渠道都是農貿市場和小加工廠。
當前,莒縣主要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形式,發揮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但不少農民“合作”意識不強,有利可圖時按合同來,無利可圖時則違反合同約定,缺乏契約精神,再加上當前多數合作社盈利水平低,分紅少甚至不分紅,利益聯結不緊密,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不高。明眾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位于莒縣劉官莊鎮邵家泉頭村,2013 年注冊成立,是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現有社員122人,固定資產486萬元,擁有各類動力機械及配套農機具110 余臺(套),年服務面積5 萬多畝,作業服務年收入500余萬元,是當地的明星企業組織,但該合作社的農機手非常難管理,合作社爭取到的項目任務,有些農機手自己干不完也不讓其他人插手,因項目資金撥付進度、比例等問題,多次引發不穩定現象。另外,當地部分農戶即使與合作社簽訂了作業合同,但到了耕作或收割時,還是會根據個人意愿隨意找其他個人或合作社作業,沒有契約精神。
由于農業經營投資大、風險高、投資回收周期長,所以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資金短缺問題,且受擔保抵押條件限制,融資困難。另外,銀行金融信貸產品相對單一,普遍是1~3年,與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存在差異,一方面因為農業投資回收慢,部分農戶等經營主體期望獲得中長期貸款(5~8 年),以更好地分攤還貸壓力;另一方面部分季節性、臨時性大額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如在農產品收購季節,經營主體需要資金50 萬元使用20 天,但在貸款時往往會被要求至少貸1年。日照長青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育苗、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于一體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土地流轉面積達628 畝,其中育苗大棚20 多畝,小麥種植面積260畝,稻田蟹綜合種養基地300畝。近年來,公司注冊了“樂水芳舟”“洛河沭源”等商標,已成功申請了西蘭花、蘆筍、西瓜、稻米等四個品種的綠色食品認證,注冊了樂水芳舟電子商貿有限公司,對產品進行線上直播、網店銷售,年均純收入超過100萬元。為了引進新品種、新設備,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轉型升級,公司向銀行貸款,由于地上附屬物評估處置難以及資產負債率高等問題,有的銀行放款金額較小,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個別銀行放款金額稍微大點,但貸款利息又太高,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1.基本農田劃分不合理
一些地塊薄弱、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地被劃為基本農田,農戶和經營主體種糧收入較差,但發展林果、養殖等特色產業,政策又不允許,造成拋荒或者私自違規發展“非糧化”產業。
2.總體規劃不均衡
部分鄉鎮街道或鄉鎮轄區村的建設用地指標分配太少,很多有產業基礎和成熟條件的地方,申請不到建設交易市場、產品加工廠房的建設用地指標,束縛了產業延伸、升級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注重高質量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特別是政府在制定扶持產業發展財政獎補資金政策時,要傾向于源頭(品種研發、育苗等)和最后(深加工、新辟銷售渠道等)環節,強化品牌化經營理念,以保障產業的持續性和發展后勁。
在鼓勵農村小農戶土地流轉的同時,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風險防控機制;培育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推進農業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加強農業普法宣傳,提升小農戶法律意識和契約精神,鞏固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發展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加強運營指導,規范內部管理,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組織專家學者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隊伍,完善相關制度等。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及經理人培訓,提升其在項目選擇、成本管理、品牌營銷、風險防控、資源整合、組織農戶等方面的能力。實施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提升項目,對于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投入,進行適當獎補。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農業發展的客觀條件和農業經營主體的現實需求,制定出臺并完善相關用地政策和財政金融支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