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海洋生物學家發現,鯨魚從大氣中捕獲了大量的碳? (圖/視覺中國)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以下簡稱《協定》)在海洋治理中的意義堪比氣候領域的《巴黎協定》。
6月20日,經過近20年的艱苦談判,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通過了《協定》。它具有法律約束力,明確不妨害一國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排除司法機構對國家管轄海域法律地位相關爭端的管轄權。此外,《協定》還是首個賦予國際海洋法法庭全庭咨詢管轄權的全球性法律文書,同時在事項、主體、程序等方面加以限制。
海洋是生命的基礎,提供空氣和食物,海洋資源維系著世界各地的繁榮和人類健康。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樣性寶庫,調節氣候和天氣。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人類呼吸的氧氣有一半來自海洋,全球超過10億人口攝入的蛋白質也主要來源于海洋,預計到2030年,海洋產業將雇用4000萬人。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海洋吸收了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多余熱量,在調節氣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海洋對我們如此重要,如今卻危在旦夕。全球變暖、過度捕撈、酸化和污染正在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已有66%的海洋環境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目前正在加速惡化,甚至已經危及地球的存亡。由人類破壞環境行為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在使地球升溫,擾亂天氣模式和洋流,改變海洋生態系統和生活在其中的物種,正在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
水溫越高,溶于水的氧氣就越少。在農業污染的推波助瀾之下,這一現象導致死亡水域——缺氧和缺少海洋生物的荒蕪水域不斷擴大。公海的死亡水域面積在50年里擴大了3倍。有行動能力的生物趨于向南北兩極遷移,而珊瑚等無法移動的生物則注定要承受熱應力和環境退化的惡果。
目前,漁業捕撈已成為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影響最大的人類活動,每年造成數萬只海鳥,大量的鯊魚、海洋哺乳動物、海龜等意外死亡。自1950年以來,公海漁業已遍及約48%的公海面積。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指出,公海漁業資源形勢非常嚴峻,超過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被捕撈。漁船使用的拖網捕魚方式極具破壞性,在將大網拖過海床的過程中,脆弱的海底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作為公海漁業主要捕撈對象之一的金槍魚,有1/3的種群被過度捕撈。北美鱈魚的總數量已經下降到歷史水平的1%,而且下降的趨勢仍然沒有被遏制。如果人類的捕魚行徑再不被控制的話,未來大海將不斷消亡,然后變得無魚可捕,最后將淪為“死海”。
海洋在地球的氣候和天氣系統以及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有著不可低估的自然力量。然而,人類活動從根本上改變了海洋的化學成分。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95%的公海表層水變得更加酸性,這一過程被稱為海洋酸化。雖然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四分之一被海洋不斷吸收,這有利于減輕持續氣候變化帶來的有害影響,但隨著海水變得更加酸性,也會帶來慘重的代價。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工業化前高出50%,問題越來越嚴重。
海洋環境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其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癥狀是塑料泡沫,即使是遠離海岸的海面上也漂浮著這些東西。據統計,每年有高達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大海,大量的海洋生物因為誤食而死亡。塑料是難以降解的物質,少說也可以在大海中存在幾百上千年,此類治理刻不容緩。
海洋每天都面臨著新的威脅,有可能破壞海洋復雜的生命網絡。國際社會需要在海洋保護區、環境影響評估、能力建設及海洋技術的轉讓、海洋遺傳資源的惠益共享,以及跨領域問題等方面達成強有力的協議并實施有誠意的合作。
擁擠的公海是聯合國大會授權針對《協定》進行談判的主要背景。《協定》嘗試同時回應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一個是公海生物遺傳資源利用的公平;另一個是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但是不同國家對公海利用的擁擠程度,卻有不同的認識,因此談判中存在分歧。
2004年,聯合國決議就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建立非正式特設工作組。2004年至2015年是第一階段,各方召開非正式特設工作組會議,同意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框架下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一攬子解決《協定》所涉海洋遺傳資源、劃區管理工具、環境影響評價、能力建設和海洋技術轉讓等四大議題。2016年至2017年是第二階段,各方通過召開4次籌備委員會會議,達成“框架上的共識”。2018年,該進程進入政府間談判,共舉行5次政府間大會及一次續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3年3月4日就《協定》英文本達成一致。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積極參與了《協定》談判。一開始中國就派出由外交部、自然資源部和漁業部門,以及專家團隊組成的專業團隊,人數最多時約有20人左右。我國政府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多次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還多次舉辦有關《協定》談判的國際研討會,為各方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在談判中與發展中國家堅定站在一起,支持發展中國家正當訴求。與此同時,利用多邊、雙邊場合與發達國家溝通交流、尋求立場協調。例如,在“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和“公海自由原則”之間沖突難以彌合時,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可以作為避免爭端、尋找務實合作路徑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對《協定》的獨特貢獻之一。
《協定》共包含76個條款及兩個附件,適用范圍涵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即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目標是通過有效執行《公約》的相關規定以及加強國際合作和協調,確保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生物多樣性及長期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作為《公約》框架下的第三個執行協定,《協定》對各國海洋權益影響甚大,是全球海洋治理領域的又一里程碑。
《協定》建立了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遺傳資源及其數字序列信息的收集、利用和惠益分享機制,特別設立獲取與分享委員會,就該領域所涉事項向締約方大會提出建議;規定了包括公海保護區在內的劃區管理工具的適用區域,提案及對提案的公布、審查,就提案進行協商和評估,劃區管理工具的建立、決策、監測與審查程序等;細化了《公約》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內容,特別是就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的門檻和因素進行了具體規定,對環境評價程序作出詳細的要求,并前瞻性地規定了戰略環境評價制度;在《公約》的基礎上,對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能力建設和海洋技術轉讓的模式和類型進行具體規定,設立能力建設和海洋技術轉讓委員會,確保該領域能力建設和海洋技術轉讓的定期監測和審查。
《協定》明確提及“協調一致及合作的方式”“制定全面的全球制度”“全人類的利益和需要”“期待實現普遍參與”等,體現了多邊主義是應對包括海洋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在內的全球環境問題的最佳途徑。《協定》所涉議題是典型的全球環境問題,它們的妥善解決離不開各國的共同參與和共同努力。《協定》制定的國際合作相關條款展現了各方以多邊主義應對海洋治理挑戰的決心。《協定》設立“能力建設和海洋技術轉讓”專章,指出真正的多邊主義需要考慮到各國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國應基于各自的國情采取相應行動。
《協定》生效后,在公海上設立海洋保護區就有了法律依據和正當程序,開展具有較大風險的活動要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公海生物遺傳資源的開發必須事先規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講話說,《協定》展現了“多邊主義的力量”,表明各國能夠為了共同利益而團結一致。自今年9月20日起,《協定》將持續兩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放供各國簽署,將在60個國家批準后生效,在不遲于協定生效后一年內召開協定締約方大會首次會議。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