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正在運輸煤炭的貨船
2023年6月28日下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在山東日照組織召開上半年煤炭經濟運行分析座談會,國家能源、中煤集團、陜煤集團等30余家大型煤炭企業及部分省區有關部門共200余人參加會議。據與會單位反映,上半年我國煤炭經濟運行總體相對穩定,供需矛盾日益凸顯。此外,隨著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接入,有關各方深入推進風、光、水、火等多能互補,能源安全和“雙碳”戰略對煤炭行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挑戰。
2023年7月7日,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表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2023》)預測, 今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在6%左右,部分區域部分時段電力呈現供需偏緊態勢。
夏季高溫天氣導致煤炭需求有望迎來剛性支撐。2023年厄爾尼諾現象再現,歐盟氣候監測機構稱,2023年6月初全球平均氣溫創有記載以來的最高紀錄。國家氣候中心也預測,未來3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6月1日至22日,華北地區高溫日數6.4天,大幅高于常年同期(3.3天),高溫天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第5位。據中國煤炭市場網數據顯示,隨著旺季來臨,全國日耗煤量進入上行軌道,2023年6月全國25省平均日耗煤量較5月平均水平提升11%。因此,記者認為季節性用電的增加有望對夏季煤炭需求形成剛性支撐。
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央企經營指標調整,有助于煤炭板塊吸引力增加。2022年11月,證監會主席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基于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國情,也提出“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因此,記者認為估值體系的重塑有望利好以央、國企為主的煤炭板塊的估值提升。
新興制造業與服務業等新經濟形態貢獻了電力需求增長新動能。據《報告2023》數據顯示,1—5月全社會用電量為35325億千瓦時,其中第二、第三產業基本貢獻了今年來全社會用電的全部增量:1—5月,第二產業用電需求占我國用電總量的67%,貢獻了今年以來全社會用電增量的近7成;第三產業用電需求雖僅占我國用電總量的17%,但貢獻了今年以來用電增量的近3成。
經數據梳理,記者認為,過去5年,四大傳統高耗能行業(鋼鐵、有色、建材、化工)電力需求增長整體平穩,而新興制造業與服務業用電需求增長明顯。比如,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設備制造、新能源汽車高增長驅動下的汽車制造、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數據中心等信息技術服務以及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等行業的用電需求增長較快。同時,智能家電更新換代及部分地區“家電下鄉”政策帶來用電需求也刺激了煤炭板塊的估值上升,但規模有限。
2023年6月15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能源生產情況:原煤生產保持穩定,進口持續高位增長。
首先,在“雙碳”背景下,國內煤炭產量增幅逐漸收窄。在保持較高產能利用率的背景下,原煤產量處于高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5月原煤日均產量為1243萬噸,1—5月原煤累計產量達19.1億噸,同比增長4.8%,產量增幅自去年7月以來整體呈收窄態勢,反映出產能進一步釋放的空間較為有限。另外,在能源保供的背景下,2022年煤炭核準項目有所增加。但整體來看,2020年以來的核準項目規模小于此前水平,這也反映出在“雙碳”背景下,“煤炭”經濟的開發正在有所放緩。
其次,今年以來煤炭進口增長量超過預期,其中進口增量主要來自印尼、俄羅斯、蒙古和澳大利亞。據中國煤炭資源網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煤炭累計進口18206萬噸,同比增長89.6%。5月煤炭進口量為3958萬噸,同比增長93%。
最后,歐洲能源危機緩解給煤炭進口增量帶來可能性。在消費明顯減量的背景下,歐洲天然氣供需緊張局面緩解。據歐洲聯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歐盟27國天然氣月度消費量較2019年平均水平下滑了近20.1%。其中電力部門需求存在一定剛性,工業部門需求整體較為疲弱,也反映出當地經濟仍顯脆弱。目前,歐洲氣煤價格比值已重回歷史正常區間,但天然氣、煤炭價格相比2021年以前水平仍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能源供給危機緩解但并未完全解決。同時,隨著供暖季逐漸到來,記者認為天然氣價格可能有上行趨勢,對煤價形成利好。
“十三五”期間,中國煤炭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優質產能加快釋放,供給質量顯著提升。在此階段,國內供需整體處于平衡狀態。同時,隨著保障安全生產、加強環境保護和大氣污染防治、調控煤炭進口、“公轉鐵”等方面的政策頻頻發力,動力煤價格持續高位運行。
按照國家有關部門決策部署,2023年上半年產煤省區和煤炭企業扎實推進煤炭保供工作,煤炭產能繼續釋放,煤炭產量穩定增長,加上煤炭進口量持續大幅增長,國內煤炭供應水平創歷史新高。
據了解,自2020年開始,增產、保供、穩價成為中國煤炭市場的主旋律。基于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條件,煤炭作為能源消費的主體地位將長期存在。與此同時,政府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中長期目標,使能源行業面臨調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我國能源體系結構從以煤炭作為主體能源向以新能源為主的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既是煤炭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路徑, 也是促進新能源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手段。
《報告2023》預測,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預計到2030年,我國電氣化進程將進入中期轉型階段,帶動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35%左右,工業、建筑、交通等終端用能部門的電能替代不斷加強。電力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預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將達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接近50%,非化石發電量增量占全社會用電量增量比重將達到90%左右。
隨著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需求逐步攀升,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煤電逐步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轉型,電源多元化發展成為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可靠保障。未來電力系統將呈現多種新型技術形態并存的格局,大電網將長期作為我國電網的基本形態,分布式微網將成為有效補充。
同時,在嚴格保護農用地和集約、節約利用未利用地的背景下, 新能源大規模開發的用地需求面臨嚴峻挑戰。中東部地區用于新能源規模化開發的土地資源相對稀少; 西部地區的新能源開發空間大, 但電網和儲能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全, 阻礙了新能源的規模化開發。因此,記者認為煤炭產業順應了能源發展周期,發揮了新時代以煤為主、多元發展的承上啟下作用,煤炭產業發展韌性仍較強。
2022年,煤炭產業整體運行呈現出“穩、順、歸、韌”的特征。我國煤炭產業發揮了重要戰略資源功能,克服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的不利影響,積極落實保供穩價政策要求,使能源安全保障穩健有力。2023年,煤炭作為我國能源的壓艙石地位穩固,煤炭市場供需關系預計由偏緊逐漸走向適度寬松。
風險提示:從短期看,煤炭價格中樞下移但仍具備相對高位運行的基礎。從中長期看,煤炭產業仍須負重前行,需提防一旦周期反轉情況下,部分煤企經濟運行的較大波動,尤其要警惕杠桿處于高位且業務較為分散的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
此外,若國內工業行業需求恢復不及預期,煤價支撐性或將受到進一步削弱,板塊盈利回落風險可能加大。同時,今年以來煤炭進口超預期,對煤價形成壓制,進口煤供給可能是擾動國內煤炭供需的不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