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16日,《初心如磐濟蒼生:中國共產黨的奮斗》一書在人民日報圖書館發布。??本刊記者? 付冰冰攝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那個孫中山先生所認識的“一片散沙”的中國,百余年前為什么在共產黨人的組織領導之下逐漸凝聚起來?百余年后為什么能通過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脫穎而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讀黨史。
6月16日,《初心如磐濟蒼生:中國共產黨的奮斗》一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作者、《南風窗》雜志的趙義、李少威、董可馨三位主編將百年黨史“放在民族發展過程中”書寫,聚焦描繪不同時期奮斗者具有的共同特質,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提煉出更具深度的歷史規律和邏輯,助力廣大青年讀者深刻理解黨的奮斗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百年來黨史的每一幀都充滿了苦難與輝煌,青年人寫黨史從哪里落筆?翻開圖書第一章即能發現,作者以10個小節細數共產黨走上中國近現代史舞臺的必然性。
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往往呈現出一個共同的流程:局部地區遭遇天災人禍產生游民;游民聚沙成塔以暴力維持生存;戰略家、野心家組織和利用游民,災難進一步擴大,更多百姓卷入其中,最終導致國家解體、政權更迭。自1840年以來,帝國主義侵略下“軟刀子割頭不覺死”的麻木狀態刺痛了一批愛國志士的心,當這種侵略狀態足夠漫長,經歷“刀子漸漸變硬”的人民也會“覺死”。
全書五章的第一章《新革命》里,作者開宗明義總結了社會發生政治動蕩的一般性規律;指出了人民反抗失敗的原因——缺乏明確的綱領與積極的目標,沒有堅強的組織,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同時對麻木的人民在有限覺醒后的反抗,給予了積極肯定。
當人民開始有限覺醒;當孫中山在屢敗屢戰中認識到,國民黨“組織渙散、紀律全無、魚龍混雜”,沒有堅強的組織領導,革命就不可能真正成事;當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讓工人階級的力量被看見,讓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走出書齋深入群眾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黨的奮斗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其中蘊含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和實踐智慧。通過研讀黨史,我們能夠深刻領會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更好地應對當下挑戰和困難,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劉華新表示,《初心如磐濟蒼生:中國共產黨的奮斗》能夠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黨的光輝歷程、偉大實踐和寶貴經驗,進一步堅定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愿這本書成為認識黨的光輝歷程、傳承黨的偉大精神的重要讀物,激發更多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不息!
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后,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前,中間的六年時間里,中華大地先后涌現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多種思想潮流。當此之時,“那些真誠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決心犧牲一部分個人自由,甚至獻出生命,去組織社會,進行斗爭”。湖南韶山沖的毛澤東,就是這些知識分子中的一個。
“黨史的精品佳作,關鍵是要有特色。有了特色,人們才喜歡看,才能從中得到教育。”曾經考證出中共一大召開日期和出席人數,解決了黨史上兩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開創了中共黨史實證主義研究先河的國防大學一級教授、少將邵維正表示,《初心如磐濟蒼生: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從結構上看,設計精心,構思新穎,全書五個章節反映了5個“新”——新革命、新世界、新社會、新思想、新時代;二是從導向上看,該書用大歷史觀來看待問題,主題鮮明,導向正確;三是從寫作特點上看,該書以史論理,夾敘夾議;四是從中心思想上看,該書以“人民至上”這條紅線貫穿全書:為人民戰斗,為人民改革,為人民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奮斗。
“它不但能避開成為欺負你的那個人的樣子,從而避開它身上的所有不堪,而且還能用一種全新的能力,打垮這個欺負你的人”,作者在書中這樣形容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指出了資本主義的特質:資本主義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而不是文明的頂點,它內部的基本矛盾永遠無法在現有框架下得到解決。這種用新史料、新判斷、新視角把既有歷史寫出新內容,在主題出版圖書中兼顧“事、理、情”的寫法,給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辛鳴留下了深刻印象。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人的信仰決定國家的走向。閱讀《初心如磐濟蒼生: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后,辛鳴表示,“該書傳遞出年輕人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與自豪,這是該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1939年7月12日,毛澤東公開表達了“國民黨不可指望,中國的未來必須靠共產黨”的觀點。他在陜甘寧邊區縣長聯席會議上指出,“我們中國,如果再在這些混賬王八蛋手里搞下去,中國一定要亡。如果這些人再不改進、不進步,中國一定要亡”。
要改造“這些混賬王八蛋”,只能靠共產黨。“國民黨的干部和軍隊只會貪污,刮地皮,壓迫老百姓,打麻將,抽鴉片,娶小老婆。國民黨的縣長一個月180元還不干好事,共產黨的縣長一個月2元卻能廉潔奉公。”在書中第二章《打出一個新世界》及后面三章內容里,此類敘事性黨史故事比比皆是。新書發布會上,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徐光壽對該書講述黨史的故事性、選題的敘事性給予了肯定,并從學術規范性、表述流暢性、思想深刻性三方面分享了閱讀體會。
以學術規范性為例,他認為該書有三點表現非常突出。第一,按照歷史決議分期寫作。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第三部歷史決議,把百年黨史劃分為4個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該書五章內容的后四章按照歷史分期來寫,第一章按照歷史背景寫,嚴格遵守了歷史決議的分期方法。第二,該書在體裁上運用的是紀事本末體,這是一種成熟的史書體例。第三,該書運用了黨中央強調黨史學習重要性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以中華民族百年復興作為主題主線。徐光壽總結說,該書是一本“主題主線清晰,題材遴選得當,文字表述暢達,育人價值鮮明,讀來輕松愉悅”的百年民族復興史教科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初心”。102載初心如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奮楫篤行的中國共產黨必將再次為人民交上時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