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近日,吳海濤散文集作品《西山霽雪》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與會嘉賓圍繞“怎樣寫好北京鄉村故事”“做好新時代的鄉村文學”“用鄉村文學反映鄉村振興”“散文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對《西山霽雪》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寫作視角、表達手法等展開研討。
“很多人來到北京,都會去看升旗、觀鳥巢,游覽故宮、景山、圓明園。其實北京也是有農村的,有山有水有植物,很多人都忽略掉了。”會上,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發出“靈魂拷問”:北京的鄉村散文怎么寫?北京的鄉村振興怎么寫?她期待中國首都的鄉村振興,在廣大散文作者的筆下能有更多精彩的表現,期待北京散文寫作誕生更多接地氣的作品。“《西山霽雪》就是一部踏實、厚重的散文作品,非常好讀,仿佛作者帶著真誠、帶著情懷來跟朋友訴說,這樣平等的視角,讓我們讀起來不費勁,但又能夠貼近他的心,能夠感受到他心靈的脈動……”

“每一個人都是一口深井,隨著年歲增長,井越來越深。寫作就是伴隨著時代變遷,不斷向自己的深井推進。”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梁鴻鷹認為,文學最直接的源泉是個人,任何寫作都是對自己感覺的訓練,作者是橋梁、是途徑,也是自身反思的肉身。在他看來,《西山霽雪》是一部提煉、剪裁、升華后的成熟作品集,作者從不同角度寫父親母親、故鄉的風土人情,在點點滴滴的碎碎念念中,記載歲月的變遷和鄉村的巨變,讓人回味無窮。作為北京郊區長大的作家,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紅孩與吳海濤深切共情,他表示,“文章流露的鄉土氣息,讓人特別親切,體現了作者人生的閱歷、經歷和視野”。
葉梅指出,門前有小河,村口有大樹……這些標配場景的約定俗成,導致現代鄉村散文創作套路化、同質化。如何避免散文寫作的雷同,促進創作視野更廣闊、思想認知更深刻,成為行業學者、散文作者、廣大讀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老支書聽說我交不上學費要退學,思前想后,把他老伴兒喂養了大半年的豬和羊全賣了,賣得的錢加上自己家那點兒積蓄全掏給了我們……”從捐資助學的小事到動員拆遷的大事,作者筆下的老支書同樣深深打動了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韓小蕙。“讓人過目不忘,讓人熱淚盈眶,這種細節和情節,這種人物真的值得寫!建議你再為老支書單獨寫一篇!”她結合近期針對豐臺火車站、麗澤商務區的調研,建議吳海濤多寫雄安的變遷,記載房山創業故事,“懷舊的經歷大多相似,國家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努力把鄉情寫得更好”。
“內容足夠豐富、表達足夠真誠、選題足夠重大。”《小說選刊》副主編顧建平從三個方面闡述《西山霽雪》在散文領域的獨特價值。“我們的故鄉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吳海濤的故鄉雄安,這幾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特別強調,吳海濤筆下的細節描寫,彰顯出超強的記憶力和表現力,這種穿透紙面的力量感、立體感,足以為地理名詞建立文字紀念館,塑造鮮明的雄安印象。
雄安高鐵采用“青蓮滴露”設計主題,彰顯科技、環保、綠色、生態理念,燕趙大地的家國情懷舒展開來,渾然天成、氣象萬千。高鐵站臺,荷花盛開,母親搖槳采蓮的白洋淀記憶躍然紙上,化作吳海濤散文集中唯美的畫面。“他的文字像白洋淀派般,充滿樂觀精神,樸素真摯,描寫細致,隨處可見詩情畫意,更關注火熱的當下生活。”中國文聯出版社第三編輯中心主任劉旭點評稱,《西山霽雪》是白洋淀文學的傳承。
“一條白色的毛巾在頭上往后一系,從不離手的煙袋狠狠地吸進嘴里,再輕松地吐出,一股云繞霧騰的煙氣便云繞在鐵青色的臉上,那布滿皺褶生紋的惆悵全部寫在臉上,長長的絡腮胡子都遮擋不住,這就是我記憶里北方農民的漢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鮮明的白洋淀氣息,也是《光明日報》周末版主編饒翔通讀全書的直觀感受。作為資深文學編輯,他也對吳海濤寫作中的遣詞用句、篇幅結構等給出了自己的專業建議,“對于自我更深的推敲,是散文作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吳海濤的社會身份,是一位業務繁忙的企業家,打開他的微信朋友圈,滿屏詩詞歌賦,文藝活動頻繁,沒有任何商業宣傳。在眾多文學界朋友的眼中,他更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心懷對文字的虔誠,富有創作熱情。“每次見面都拿本新書給我,出書的速度驚人,感覺他一直在寫作,非常勤奮!”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作家出版社編審興安笑著說。
吳海濤長期用手機寫作,碎片化的表達、語言平白如畫,風格自由散漫,“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稱贊作者文如其人,用散文集回顧、梳理、總結人生,讓讀者對作品和作者都有了更加真切的認知。他在研討會上細數《西山霽雪》中多處耐人尋味的語言和細節,表示最喜歡《雞屁股銀行》這篇文章和老支書的故事,希望作者展開筆墨和篇幅,使散文韻味更加豐富。
《人民文學》編審、作家楊海蒂講述了散文集《西山霽雪》誕生的幕后故事,她引用法國作家莫里哀的名言,與吳海濤共勉,“我的文章寧愿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也不愿意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
出生在河北雄安,生活在北京房山,吳海濤筑起兩個文學“根據地”,銜接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鄉土記憶。他用一部《西山霽雪》,于花甲之年回首過往,在文字的長河里,延續個人成長與精神走向。
“他用河北人的眼光打量北京,又以新房山人的身份書寫北京的農村,回顧雄安的過去。”北京市房山區文聯主席、作協主席凸凹認為,吳海濤把北京、河北兩地的風土人文串聯在一起,用文章打通了京津冀的情脈和文脈,提升了鄉愁散文的品質。
魯迅曾指出,鄉土文學是帶著城市的生活經驗重新發現自己的故鄉,發現落差后,形成細膩的文學表達,帶著鄉愁進行寫作。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從古至今都是無數文人墨客的靈感源泉和創作主題。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教授李林榮認為,《西山霽雪》就是一部典型的老牌散文,篇幅很短,取材傳統,“吳海濤用文學平衡經營企業的壓力,這符合文學撫慰人心,文學被社會所需要、被人所需要最本質的特征”。
《西山霽雪》全書分為《吾鄉吾土》《父兮母兮》《西山風物》《煙火四季》四個部分,邏輯明朗、脈絡清晰,編輯排版、裝幀設計的匠心巧思獲得參會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這是吳海濤送給我的最漂亮的一本書,可以直接當作禮物送人,不需要再做任何修飾和包裝。”顧建平笑著說。白底黑字簡約干凈,綠色的腰封好似起伏的遠山,扉頁上丹青彌漫水墨渲染,畫面和文案讓人過目不忘。其中,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邱華棟寫的代序《抬頭見山,心中有情》,更是直抵人心,早前就在各大媒體網站收獲眾多讀者。
“吳海濤看著是一條壯漢,卻有著細膩的心靈世界。從家鄉雄安走向大北京,將風雨歷程的酸甜苦辣化作散文表達。”作為責任編輯,人民日報出版社第七編輯中心主任陳紅回顧散文集出版的心路歷程,贏得了參會嘉賓的廣泛贊譽。
“透過真誠炙熱的家園書寫,抵達心有故土的精神原鄉。”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劉華新稱贊吳海濤是文學上的勞模,他暢談閱讀體驗、分享情感共鳴,表示《西山霽雪》的出版正是吳海濤對文學懷有滿腔赤愛、對家鄉懷有誠摯感情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