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紀事》
王陸昕 著
新華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內容簡介:本書由“考據”“跡訪”“人像”和“雜記”展現(xiàn)通州文化歷史。對通州人文深度挖掘,深度還原,并對諸多遺跡進行走訪調查,還記錄了很多古今“牛人”,他們大多個性鮮明,值得仰視,是通州文脈的推動者。作者手法細膩,行文自由,不受約束,設置了諸多場景,娓娓道來,讓讀者產生親近感,近距離感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脈溫度。
《中國材質藝術 藝術與物性》
巫鴻 編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3年6月版
內容簡介:該叢書通過專題分析的方式,針對中國藝術中的各種材質,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國美術史中的重要性,探索這些材料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政治、性別和思想上的含義。本輯涵蓋了中國美術史的全過程,并以精美的插圖和引人入勝的文字,開啟一個從“材質”角度研討中國藝術的小型系列。
《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及擴散影響強度研究》
王春燕 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23年1月版
內容簡介:本書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調查,綜合文獻梳理與理論解析,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下,將地理學與民俗學、新聞學的多學科交叉,圖文并茂,展現(xiàn)非遺空間分布與文化擴散強度的變化。該選題緊密結合當下文旅融合的發(fā)展方向,吻合提升文化自信的大背景。該研究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影響以及搶救式保護、開發(fā)具有重要作用。
《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
劉建輝 著
鳳凰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內容簡介:作者為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為中日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撰有《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日中兩百年:相互影響的現(xiàn)代》等著作。作為東亞與西方交往的重要窗口,日本的有識之士從明治維新到20世紀20年代,就在時刻觀察并體驗著上海。上海如何從舉世聞名的“摩登”變成“魔都”?她的城市性格中混雜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她又是如何影響東亞世界的?都是本書將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日] 坂本龍一 著
白荷 譯
中信出版社
2023年6月版
內容簡介:生命到達彼岸的瞬間,新樂章誕生之際。在意識到自己為數不多的時光后,坂本龍一“教授”開始述說。支撐著他創(chuàng)作和投身社會運動的哲學、多樣化的跨國活動、對坂本家族的歷史和家庭的情感、與癌癥共生的經歷,以及他離世后的世界,等等。接續(xù)前作《音樂即自由》(2009年)從童年到57歲的人生,這本擲地有聲的自傳記錄下他暮年的足跡,將其遺留饋贈給未來。
《十堂極簡人工智能課》
[英] 彼得·J.本特利 著
許東華 譯
譯林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內容簡介:如今,我們既離不開人工智能,也無法擺脫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那么,這門技術到底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人工智能背后的運行邏輯是什么?它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是否終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作為一部幾乎沒有門檻的人工智能入門作品,本書審視并回答了上述問題。讀完之后,你將對人工智能形成一套完整且系統(tǒng)化的認知。
《大城市的興衰:人類文明的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英] 本·威爾森 著
龔昊 烏媛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3年6月版
內容簡介:作者回溯7000年前的城市起源,勾勒延續(xù)至今的城市發(fā)展史,以此揭開“什么造就了城市”的真正奧秘。書中每章討論一個或幾個具有時代代表性的城市,雖然是我們建造了城市,但城市卻反過來從根本上重塑了我們的生活——在今天這一信息時代,這種影響甚至變得更加深刻。
《從敦煌到奈良·京都》
[日] 礪波護 著
黃錚 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內容簡介: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對日本文明影響巨大,這體現(xiàn)在技術、語言、制度、宗教、藝術等幾乎全部領域。本書首章由敦煌文化與吐魯番文化等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入手,分析中華文明對于日本及中華文明圈的影響方式。此外,本書后面四章作者研究和追憶日本京都學派的一些點滴,以及中日兩國學界學者們的交友互學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