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力思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112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中央高度重視“六穩”工作,并將穩就業居于“六穩”之首。就業對穩定社會大局至關重要,而且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我國不斷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者體面勞動、全面發展,不僅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發展權,而且有利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就業的影響因素眾多,既有來自國內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人口生育政策與年齡結構的變化,又有來自國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更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轉型、市場投資、技術更替、勞動力過剩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其中,經濟轉型、勞動力過剩與技術更替為就業的外生影響因素。固定資產投資是擴大再生產的基本手段,資本的注入促進了就業規模的擴張,進而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整個就業環境的格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新產生的問題與尚未解決的老問題相互交匯,外部問題與內部問題相互交織,“穩就業”和“保居民就業”等民生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我們既需要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穩住就業基本盤,又需要研究制定投資對就業的影響評估機制,更好地發揮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帶動作用,進而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對促進就業的邊際效應。基于此,本文以重慶市2012—2021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與就業水平關系為研究對象,聚焦國家及重慶市規劃明確的工作任務,深入分析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就業效應,提出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穩就業相關的政策建議。本文的建議對于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
從宏觀角度分析,就業提供的勞動與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的資本是全社會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兩個主要因素,因此,就業與固定資產投資就通過經濟增長聯系了起來。一般而言,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先導性和政策主動性,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通過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或者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總產出規模的擴大,從而帶動形成新的就業需求,實現就業崗位的增加。具體來看,固定資產投資提供的就業崗位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固定資產投資過程中通過安裝、建筑工程等活動提供就業崗位;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的生產與服務單位提供就業崗位;三是因關聯刺激產業生產而提供就業崗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緊抓政策機遇,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效益不斷提升,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實現了重慶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有效促進了就業規模擴大和就業質量提高。
由表1可知,2012—2021年,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由9 380億元增長到21 745億元,年均增長11.9%(2017年以來高達10%以上,2012年甚至達到22%),比年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出2.0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范圍內始終占據中上水平)。其中,工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民間投資、社會領域投資、教育投資分別年均增長12.6%、16.1%、14.6%、19.1%、17.3%,分別高于全市投資增速0.7個百分點、4.2個百分點、2.7個百分點、7.2個百分點①,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從重慶市就業總水平來看,2012年,全市總就業人口約為1 606萬人,2021年達到約1 668萬人,增長3.9%,就業總水平隨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擴大而不斷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和2021年,重慶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分別為65.6萬人、75.08萬人(就業規模分別達到1 676萬人、1 668萬人)。這表明投資在不斷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在穩就業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表1 全國、重慶市2012—2021 年固定資產投資、總就業水平情況表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重慶不斷優化產業投資結構,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質量不斷提高。由表2可知,從影響就業規模角度來看,2012—2021年,重慶第一產業就業人數隨著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隨著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加呈現先降低后增長的趨勢(2021年的就業水平略高于2012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隨著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加而大幅增加。總體而言,隨著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強,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但主要是向第三產業轉移。從就業結構的角度來看,重慶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由2012年的3.9 : 32.8 : 63.3調整為2021年的3.6 : 35.7 : 60.7。與此同時,第一、第二、第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由2012年的33.1 : 26.3 : 40.6調整為2021年的21.9 : 25.6 : 52.5。這表明隨著重慶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的不斷優化,勞動力流動同樣呈現出總體上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但主要是向第三產業轉移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面向農田水利工程設施、農機具購買以及畜牧養殖業設施投資,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明顯滯后或不足。二是在全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以及加快發展服務業并推動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的戰略背景下,近些年來,重慶市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加大技改投入以及推進補鏈強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勞動力也逐漸從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第三產業。三是考慮到第二產業逐漸向中高端不斷延展,對勞動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使得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大量轉移勞動力的主陣地。

表2 重慶市2012—2021 年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與就業水平情況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代化農業又重新進入全社會視野。重慶市也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持續加大對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在2020年和2021年,重慶市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速度均超過第二、第三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速度之和,三次產業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對第一產業投資力度的加大,不僅僅是著眼于投資規模,更重要的是投資質量,對返鄉、留鄉的勞動力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不適應高標準農業的勞動力必然會流向第二、第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考慮到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現狀,今后的就業問題不僅僅是總量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就業結構失衡,再加上目前存在的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等突出問題,如何讓全市的固定資產投資投向更趨合理、更好地緩解全市的就業形勢就成為重慶市亟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最常用的測算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的方法,是計算當年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創造的新的城鎮就業崗位數量(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之比)。該數值越小,代表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對就業的促進作用越弱,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按照該計算方法,從表3可知,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由2012年的69.8人/億元下降到2018年的40.4人/億元,又繼續下降到2021年的34.1人/億元,表明固定資產投資的就業拉動效率在近十年呈現下滑趨勢。究其原因,目前,全社會消費總體偏弱、外需回升乏力、重慶工業領域和房地產領域均出現“產能雙過剩”、政府投資能力下降、新的增長點沒有形成大規模產業化浪潮等因素,使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過大、過快(2021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2012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15.7個百分點),進而造成全社會經濟下行,而經濟增長又是就業的主要帶動力,這直接造成了全社會就業形勢的嚴峻局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重慶市近十年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呈現下滑趨勢(這與全國情況基本一致),但同期重慶市的效率水平一般高于全國水平,甚至高于東部相對發達地區。以2021年為例,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為34.1人/億元,而同期全國為23人/億元,浙江為28.5人/億元。鑒于發達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還低于重慶市,因此,重慶市在追趕東部發達地區的過程中,如果今后不改變固定資產投資方式,可能會使得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面臨繼續下滑的趨勢。最優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慶市強化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影響評估,不斷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

表3 重慶市2012—2021 年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水平情況表
此外,還有一種測算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的方法,就是采用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1]。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指的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就業人數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比,也就是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所承擔的就業規模。該數值越小,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吸納效應越好。需要指出的是,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額是該年的新增投資,主要通過前面所述的安裝與建筑工程等活動、形成的生產與服務單位以及因關聯刺激產業生產而提供新的就業崗位,所以計算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的方法不如上文計算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創造的新的城鎮就業崗位數量的方法精準,不過也能大體看出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但不能作為三次產業之間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的對比依據。按照該計算方法,由表4可知,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由2012年的1 712人/億元下降到2021年的767人/億元,下降了55.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分別由2012年的14 522人/億元、1 374人/億元、1 098人/億元分別下降到2021年的4 628人/億元、542人/億元、654人/億元,下降幅度分別達68.1%、60.6%、40.4%。這表明無論是總的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還是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近十年均呈現下滑趨勢。在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中,第一產業的下降幅度最大,第三產業的下降幅度最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勞動力從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第三產業。

表4 重慶市2012—2021 年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及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率情況表
筆者通過研究重慶市2012—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對于就業的影響效應,發現重慶市總體的就業水平隨著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而不斷提高,勞動力隨著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投資結構的不斷優化,總體呈現從第一產業持續向第二、第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流動的現象,但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率呈現下滑趨勢。
一是建立并完善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影響的評估機制,規范項目運行。項目是投資的重要載體,項目建設單位要將就業效果評估納入投資項目決策程序中,在項目進行立項審批、核準以及備案時,根據項目的建設規模、投資量、建設性質與建設周期,將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安置就業人員數量、增加就業崗位數量等納入項目設計,研提評估意見,優先審批帶動就業作用明顯的項目。相關政府部門要按照項目建設情況,及時與項目建設單位和管理單位協調溝通,推動建立項目建設就業庫,及時按照需求類型、年齡結構、數量、素質要求等進行分類匯總,強化項目勞動力的供需匹配。管理單位要加強對投資項目的全過程管理,綜合評估項目完成后的社會效益,確保項目建設與勞動力安置、就業需求、政策法規、培訓技能落實一體推進,推行從項目立項審批到完成投產的全過程跟進。此外,政府還要在固定資產投資領域完善就業和失業統計體系,實現對數據統計的全面性與及時性,有效準確地判斷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的影響,進而對下一步的經濟形勢作出預判并做好項目儲備。
二是有效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強化投資帶動就業增長導向。政府要持續抓好政府項目投資,建立健全投資項目登記制度,及時掌握投資項目的動態。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投資政策和發布社會投資信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促進社會資本實現優化配置,有效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政府可進一步拓展民間資本準入領域以及放開產權限制,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社會事業等領域,建立稅收管理、市場準入、規費標準機制,持續健全招商引資機制,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招商引資模式,把引進就業容量大、技術含量高的大型綠色企業和發展中小企業作為產業調整重點。此外,金融是控制投資規模的重要行業,政府可以通過健全多層次融資體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及對承擔重大建設項目和科技項目給予一定優惠政策,進而實現增加有效投資的效果。
三是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是我們今后緩解就業壓力和優化就業結構的主要方向,尤其第三產業是解決就業規模巨大這一問題的關鍵,這將是今后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方向。政府要引導、鼓勵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做強做大醫藥、汽車、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不斷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帶動就業總量擴大。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政府今后還要加大對第一產業特別是特色農業和非農產業的投資力度,大力實施以工代賑,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非農經濟在農村經濟中的占比,吸引中高端勞動力回流第一產業,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的就業結構。
四是增加公共服務投入,增強就業內生動力。政府加大公共服務業領域的投資不僅可以改善民生,而且能帶動就業,特別是教育、衛生以及社會保障領域的投資,會直接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政府要聚焦縣域普通高中、學前教育、托育、住房、醫療、養老六大領域,在加強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直接投資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投資門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社會領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著力增加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注重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投入力度,不斷緩解供需矛盾。
注釋:
①數據來源:十八大以來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發展成就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