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樂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區安徽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安徽合肥 230000)
臨床醫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既要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又要將實際學習掌握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各個環節的臨床工作當中,要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獨立地進行臨床決策,進而幫助患者擺脫疾病的折磨。基于上述現狀,臨床實習是醫學生由“學生”轉變為“醫生”必須要經歷的過程[1]。近幾年來,得益于消化內鏡技術的發展革新,很多消化系統疾病都已經得到了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消化內科的專業性和實踐性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醫院也對相關環節的臨床帶教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質量要求,所以我們應當重視帶教模式的創新改革[2]。
筆者選擇200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分析整合其常規資料的基礎之上,將其劃分成傳統組和帶教改革組,每組各100人。200名研究對象均屬于統招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的實習生,并且已經順利完成了理論課程的學習。傳統組的實習生采用的是常規消化內科帶教模式,而教學改革組的實習生則采用以專業科研帶教活動為主導的綜合帶教模式。兩組實習生的實習時長均為1個月,其中,帶教改革組的實習生在臨床實習之余,同時開展為期1個月的科研活動學習。在此基礎上,兩組實習生的年齡、性別等常規資料也不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因此,本次研究的實踐值得繼續推進。
傳統組采用的是常規帶教模式。帶教老師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了各個環節的帶教工作。帶教期間,帶教老師會在每個小組舉行1次集中授課,目的在于針對實習生學習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做好答疑解惑。帶教期間,帶教老師還會利用微信群與實習生進行實時交流,并且給予實習生職業信念和工作經驗上的指導。
帶教改革組采用的是以專業科研帶教活動為主導的綜合帶教模式。在科研帶教活動環節,帶教老師要引導實習生了解消化內科的臨床研究方向,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后續的帶教工作中,帶教老師要利用自身的學識和經驗給予實習生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教老師要讓實習生參與課題的研究,允許實習生針對特定環節的課題研究工作或是子課題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進而形成具體的研究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帶教老師要鼓勵實習生做好文獻資料以及理論研究成果的總結,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他們布置撰寫文獻綜述的任務,進而對其實際學習效果進行必要的檢驗。學生每月都要進行1次科研匯報。帶教老師要準確把握實習生的學習進度,并針對實習生遇到的實際問題做好答疑解惑。完成上述帶教工作之后,帶教老師還要給實習生布置撰寫畢業論文的任務,進而讓學生在參與論文答辯的基礎之上對其實際學習效果進行必要的評價。實習生要積極參加帶教老師的科研項目,進而通過臨床資料采集、臨床標本采集分裝等基礎性工作來加深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為了讓學生能夠將前期學到的科研經驗應用到臨床工作之中,學校還應安排獨立接診環節的實訓學習。
在本研究中,筆者首先對兩組實習生的理論成績和實踐考核成績進行了分析對比。理論考核使用的是我院消化內科醫護人員統一編制的考卷。考卷滿分為100分,60分以上為及格。實踐考核采用的是現場打分式的考核模式,滿分同樣為100分,60分以上為及格。帶教改革組實習生的論文答辯成績計作實踐考核總成績的50%。筆者對兩組實習生的考研成功率進行了對比,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帶教改革組實習生對于綜合帶教模式的認知接受情況進行了量化分析,進而針對其對于消化內科臨床帶教工作的建議進行了匯總整理。
本研究中,筆者主要借助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各個環節的數據資料進行了整合分析。研究中涉及的計數資料主要利用(n;%)來表示,并對其進行了卡方檢驗處理。研究中涉及的計量資料用()來表示,并對其進行了T檢驗處理。在“P<0.05”的情況之下,即可以認定為數據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參照實際研究數據可知,帶教改革組實習生的理論成績和實踐考核成績要明顯優于傳統組,數據差異均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實習生的理論成績與實踐考核成績對比
筆者匯總了研究數據,發現帶教改革組內共有41人考研成功,實際考研成功率為41%;傳統組共有28人考研成功,實際考研成功率為28%。分析數據可知,前者要明顯高于后者,并且數據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在這一環節的問卷調查之中,帶教改革組的大部分實習生都已經認識到了綜合帶教模式的優越性。在帶教學習期間,實習生利用工作間隙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進一步拓寬了實習生的知識面。學生在帶教老師的幫助下參與課題研究工作,這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實現了更進一步的提升,也幫助學生掌握了消化內科臨床工作中常用的實驗方法。筆者相信這一階段的學習經歷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消化內科臨床工作的整體節奏,并且幫助其準確把控各環節臨床工作的切入點。具體數據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帶教改革組實習生對于科研臨床實習活動的效果評價反饋
為了進一步明確實際改革的方向,筆者還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學生對于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綜合帶教模式的改進建議進行了匯總。具體來說,帶教改革組實習生對于綜合帶教模式的反饋建議主要包括:多召開學術交流會議、改進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等配套設施、加強指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延長實習生科研實習的時間。具體反饋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消化內科科研臨床實習改進建議的調查匯總
新形勢下,國內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發展已經對臨床醫生的專業素質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這方面的變化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推進有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3]。消化內科是現代化醫院的基礎科室,并且已經成為醫院正常開展診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重視這一環節的臨床人才培養實踐。因為患者的病情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并且患者有可能會存在重大隱性癥狀,所以醫生要在日常工作中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而精準了解患者的病情,最終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4]。需要強調的是,這方面的變化同樣對臨床實習護生的專業素質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所以我們要重視有關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從宏觀角度分析,新醫改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所以考研似乎已經成為本專業學生“無可奈何”的選擇。引導學生明確究竟為何而考研或者如何堅定自身的職業發展信念、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則成為臨床帶教老師必須承擔起的責任,這同樣是其核心能力的重要體現[5]。帶教老師要改變過去墨守成規式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及發展模式,并通過寬松、自由的發展模式來幫助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找到自己的發展立足點,至少要讓其明白自己為什么要考研。我院消化內科創造性地將科研活動運用到了臨床帶教工作之中,由此著手為剛走出校門的臨床醫學專業實習生提供了參與科研或課題研究活動的機會。以此為起點,實習生能夠有機會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并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6]。
與傳統臨床帶教模式相比,研究中涉及的以專業科研帶教活動為主導的臨床帶教模式要更具針對性,并且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7]。分析研究結論可知,帶教改革組實習生的理論考核成績和實踐考核成績均要明顯優于傳統組,并且數據差異均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實習生的考研情況方面,帶教改革組實習生的考研成功率同樣要明顯高于傳統組,并且數據差異同樣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在“綜合帶教模式的實際效果”這項調查中,帶教改革組的實習生大都已經認識到了該帶教模式的重要性,并且肯定了該帶教模式在培養科研興趣、培養科學探究素養、提升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獨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值得關注的是,在后續調查中,帶教改革組實習生所反饋上來的意見大都觸及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不足之處。學生提出的改進建議也具有可行性,并且符合未來一段時期內消化內科臨床帶教工作的改進趨勢[8]。從長遠來看,這一環節的總結反饋也將對實習生核心能力的提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在消化內科臨床實習過程中,帶教老師要依托全新的臨床帶教模式,做好實習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工作,進而在幫助其夯實理論基礎、提高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幫助其更好地適應全新的工作形勢,最終使其實現學習以及職業的可持續發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