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煦善,田朋,熊夢曉,郝淑平,何亦思
(南寧理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
校園商業街是學生消費的第一場所,然而,線下場所因場地限制、成本投入等原因,消費品的種類和性質往往以剛需性質的餐飲、日用品居多[1]。非剛需的精神消費品(如茶飲、娛樂等項目)因種類少,且難以對學生群體的消費需求進行精準定位,往往難以支撐。筆者針對南寧理工學院東盟校區的學生進行了線上+線下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消費現狀和消費預期。在對數據進行分析后,筆者指出我校商業街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的意見和方案。
2006年,學者張杰在《教育郊區化——城市化進程中的教育轉型》一文中提出“教育資源逐漸向郊區轉移”這一觀點。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的數據統計,全國現有2 688所普通高等學校分布在335個城市,其中,35.6%的高校分布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中。團隊成員隨機抽取了157所高校進行統計,校址在郊區的高校有143所,校址在市區的高校有14所[2]。
筆者發現建校較早的高校,其校址大多在市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高校的校址分布在郊區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此外,學校建立在郊區,坐車前往市中心的時間過長、頻繁轉車不便利也是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問題。高校內部的商業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高校的商業中心,然而,許多高校的商業街比較陳舊。
我校(南寧理工學院)位于南寧市東盟教育園區,距離市商業中心將近87.7公里,其中要經過一段長達41.8公里的高速公路。學生乘坐公交前往市區最近的地鐵站需要將近2個小時,日常出入市區極不便利。問卷調查的結果也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周末不愿意前往市區,多以網上購物為主。
我校商業街占地面積約為3 407m2,商鋪建筑占地面積約為1 515m2。商鋪前廣場開闊,最大寬度為16.68米,最小寬度為5.43米。車行道與人行道分離,左靠近食堂,右緊鄰體育場。團隊通過一個月的數據收集,發現食堂日均流量達到3 673人次(以食堂正門人流計數為參考),體育場日均流量達到2 178人次(以商業街體育場入口計數為參考)。

圖1 我校商業街一角
團隊成員通過校園內部網絡發起了線上投票,截至活動結束,參與問卷調查的共有417人,問卷共9個選擇題。
1.91.13%的參與者希望商業街的主要功能為餐飲,其得票最高,為380票;74.82%的參與者希望商業街的主要功能為娛樂,共計312票;62.83%的參與者希望商業街能有便利店的功能,共計262票。
2.在“學生的月生活費”一題中,月生活費為1 000元至1 500元的學生占69.78%。
3.在“到商業街逛街的原因”一題中,餐飲(88.73%)、休閑觀光(73.86%)和購物(72.66%)占比為前三。
4.在“商業街的類型”一題中,特色飲食(92.09%)、娛樂休閑吧(71.7%)、潮流飾品(56.59%)占比最高。
5.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417名教師和學生最喜愛的店面風格是新奇好玩(48.44%)、現代簡約(45.8%),工業風格最不受歡迎,其占比僅為5.76%。
6.在“對商業街的公共設施、景觀小品的喜愛程度”一題中,商業生態多樣性的得票最高(74.34%),第二是步行環境(72.18%),第三是夜景照明(61.87%)。剩下超過半數的是景觀小品(56.12%)、休憩設施(55.16%)。
7.在“課余期間休閑的活動方式”一題中,逛街成為榜首(64.27%)。
8.在“您認為最重要的商業街公共設施有哪些”一題中,83.45%的師生選擇了休息區設施,72.9%的師生選擇了桌椅,66.43%的學生選擇了垃圾箱。
9.師生所希望的公共設施的樣式得票最高的是簡約美觀(53.72%),其次是造型時尚(31.89%),最后是造型可愛(9.35%)。
最受師生期待的商業街關鍵詞為:特色餐飲、新奇好玩、商業街生態多樣性、步行環境、逛街、休息區、簡約美觀。
我國的“創意市集”多以高校為牽頭,發動周邊社區以及社會力量自發形成。東華大學“創意市集”設置在食堂到宿舍的必經之路上,小商品的制作者大多是在校學生,顧客則大多是本校老師和學生,以及少部分聞訊而來的周邊社區居民。每個攤位形象各異,既有原創布藝、雕塑、油畫等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又有服飾、明信片、小發明、手機周邊、自制精美燈具等實用商品。創意市集每年都會吸引廣大師生積極參加,原創的品牌每年都在推出新品,并做成了系列。大學生通過網絡訂購材料、自行設計草圖、手工制作,最終定型產品。產品定型后,大學生進行產品宣傳,最后在市集上展出、銷售,親身體驗產品從設計制作到銷售上市的全過程。這是“創意市集”較為成熟的組織方式。
2021年12月,廣西藝術學院“藝市集”與廣西民族大學“創藝街圩”大型創新創業實踐聯合活動在南寧市百益上河城舉辦。此次創意街區給廣大師生提供了面向社會進行展示的平臺,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參與文創、體驗創意文化的機會。活動不僅有學生自制的文創產品,而且有廣西非遺文化藝術表演。此次活動較傳統的校內“創意街區”更先進,能充分地將高校教學資源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2022年7月,南京出現了IN BOX元宇宙街區,這是長三角地區首個以AR元宇宙為切入點的商業街區。街區以南京鼓樓創新廣場的街景作為現實世界背景,賦予商業街區元宇宙的故事背景。游客可以通過AR技術沉浸式體驗云中城場景以及故事劇情。游客可在街區中扮演一位主角,途中也將遇到一位來自虛擬世界的伙伴引導游客在虛幻的世界中自由穿梭。市民可掃描分布在街區中的二維碼進入AR互動界面,獲得沉浸式購物逛街的體驗。游客不僅可以購物逛街,而且可以探索商業街的故事線和隱藏的劇情,將商業街的逛街購物行為游戲化。
高校創意街區活動的組織框架為觀摩品鑒和展售體驗兩個核心部分。觀摩品鑒活動分為課程作業展和定期作品海選征集,文創產品均來自課程實訓以及師生業余時間創作的成果。海選征集活動包括路演、定價、展示三個環節。由文創、設計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組成的審評團隊對創意產品進行相關的價值分析,推動創意成果由課程到市場的轉化[3]。
1.活動宣發組織形式
我校創意市集活動的產品培育開發可采用“3+1”的模式。其中,“3”是指教師通過專業課程、實訓活動、社團活動進行產品開發。“1”是指教師或輔導員具體指導團隊的組織建設。該組織的目的是統一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創新創業開展的系列產學融合活動。
2.文創產品創作與征集方式
文創產品創作征集分為觀摩品鑒和展售體驗兩個部分。其中,觀摩品鑒活動分為定期課程作業展和定期作品海選征集兩個部分,覆蓋課程實訓的成果以及師生業余時間的創作成果。海選征集活動包括路演、定價、展示三個環節。由文創、設計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組成的審評團隊針對創意產品進行相關的價值分析,保證創意成果由課程到市場的轉化質量。定期作業展因時間和課程的確定性,可以提供相當數量的原創產品。定期海選作為補充方式,為廣大師生在課余時間制作文創產品提供了參與的入口,保證了文創產品的基數[4]。
3.文創產品展示與售賣組織模式
展示與售賣是文創產品實現價值的重要環節,其中,作品定價是整個活動開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團隊成員發現許多高校的創意產品存在定價過高、產品功能定位模糊等問題,導致滯銷。我們必須通過不斷的試錯和修正,組織多次展示售賣和市場調查反饋,才能找到文創產品與市場接受度的動態平衡點。
由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組成的評委團隊會針對文創產品進行評選、品鑒,最終給出相應的指導,拉近文創作者與社會現實的距離。高校要在校內定期舉辦文創作品展覽、品鑒會,從學生的視角組織模擬拍賣會,加深大學生對文創產品定價的認識。
本項目以南寧理工學院操場一側的商業街為設計對象,從統一性、延展性、功能性三個方面進行設計。統一性是指商業街區要彰顯校園文化與氣質。校園自身的文化影響力需要通過校園公共空間展現。高校要依據獨有的文化特質,有針對性地規劃校園公共空間,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個性化、專業化的需求。延展性是指建立文化交流圈。筆者發現我國許多高校的商業街區蕭條冷清,無法與周邊商圈形成有效的互利互惠,未能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功能性是指商業街區當前的功能過于單一,商業街區應加入更多的互動場景和展示場景。
1.強化商業街主題設計
商業街建筑由足球場的兩個門從物理上切斷,從視覺上來看,設計十分零碎。主題設計的目的是在視覺上將整個商業街區重新“連接”起來,設計思路是通過一條亮黃色折線引導整條商業街的視覺導向,將整個商業街連接起來。
2.傳承校園景觀元素
設計團隊搜集了其他高校的校園景觀,發現大部分高校都有折線造型,也有亮黃色撞色設計。因此,商業街區的設計必須與原有校園景觀結合。商業街區的設計要采用明黃色的折線造型作為整個商業街區的核心,連接整個街區。

圖2 造型推演
3.“媒介融合”植入商業街
打造一個立體的商業街,光有硬件還不夠,還需要能助力文創產品宣傳的媒介[5]。街區中要有海報、招牌、指路牌等傳統媒介。高校還可以考慮將電子廣告和電子展示臺置入文創街區的設施之中。全息投影展臺可以將文創作品以電子化的形式展示在街區中,增加可玩性。“元宇宙”最早的運用領域是電子游戲,在“元宇宙”中,每位玩家都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都參與到同一個虛幻世界中。商業街是現實世界的人類社會聚集地,以現實世界為背景,以元宇宙的故事線實現傳統媒介與現代媒介的融合。
傳統的商業街只對有購物需求的學生有吸引力,市區商業街的優勢是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娛樂項目以及人氣旺盛的商業氛圍。隨著AR技術的出現,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高校要將“元宇宙”與傳統媒介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不必前往市區,在學校商業街也可以體驗最新最熱門的商品和服務。